新形势下金融学专业案例教学法探析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230 浏览:143806

摘 要: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和发展,使我们认识到金融风险防范的重要性,也给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并给了我们进行教学改革的动力.通过分析案例教学相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优势,提出通过不断地完善金融学教学的内容,改革金融学教学的方法,可以显著地提高金融学的教学效果.

关 键 词:金融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5-0253-02

培养具有全球化视角与本土经验的金融人才,是我国金融学界当务之急.这就需要合理有效地利用金融学的培养体系,把教学手段的选择与教学内容的安排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了解国内外金融领域运行的现状,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金融现象的正确方法,提高学生在金融学方面的素养,为进一步学习其他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基础.然而我们发现,金融教学其实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一、《金融学》课程内容特点

《金融学》作为经济类、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介绍货币金融方面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使学生能够统一地掌握金融学的基本内容结构,包括货币本质理论、信用与利率理论、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理论以及货币均衡和货币政策等基本范畴.从《金融学》的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方面看,该课程呈现出以下比较明显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的是搞好《金融学》教学的基础.

(一)《金融学》基本理论内在关联性强

在《金融学》内容结构中,需要向学生介绍大量的金融学基本术语,如外汇、货币供给、货币需求、通货膨胀等,并且这些知识点在金融学的教学过程中和西方经济学理论都有着密切的联系,如乘数理论必须以西方经济学为理论基础,因为经济理论及其某一分支的发展影响和拓展着金融理论(冯用富,1998).这些理论体系庞大、艰深难懂,如果因为难度较大而一味地回避而蜻蜓点水一带而过,就会影响学生对金融学的理解深度.

(二)《金融学》基本理论内容时效性强

因为《金融学》理论和现实有着密切的联系,以其理论广泛应用到实际中,学生很容易在现实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现象,这即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通过主动自觉地去图书馆、网上查找资料,通过运用所学习的基本理论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来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培养对现实问题进行宏观分析的习惯,但也能在现实中找到和理论相悖之处,这时候就要求教师主动地发挥“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指点迷津.

(三)《金融学》内容更新速度快

任何理论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意味着《金融学》课程存在的某些缺陷也有待于更新发展,并且和金融学有关的很多事物诸如商业银行、证券公司、股票、基金、信用卡、网上购物、电子转账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也会对金融学传统理论构成挑战.例如、信用卡等电子货币的出现对货币演变形式、货币乘数理论都带来一种冲击.

上述这些特点要求《金融学》课程教学必须紧密联系当今世界金融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和金融发展趋势,从而扩大教学的视角和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由于课程内容的性质的差异,必然要求该课程教学应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基础理论的讲述和案例教学等.

二、《金融学》教学改革初探——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专业课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对各类典型案例的分析与讲解,可加深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切身体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在国外大学的财经类专业课教学中,案例教学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我们应借鉴国外大学的经验,加大专业课授课中案例教学的比重,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面临着新的科技革命的挑战,促进人们利用新的理论和技术去研究学校教育和教学问题,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们提出了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认知能力的几种基本步骤:(1)正确指导分析问题的方法;(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检测设;(3)评价这些基本检测设;(4)考虑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汤洪波,2004).笔者认为,这种思路可以在案例教学中付诸实施,并通过鼓励学生主动质疑争辩、自由讨论来提高教学效果.本文通过上述基本步骤结合案例教学,探讨金融学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

正确指导分析问题的方法

经济问题是可以用经济学去解释的问题,但鉴于现实世界的复杂性,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充分地说明经济问题的原委,必将导致学生对经济模型有效性的质疑.例如在我们很多《西方经济学》的教材里面,诸如供给和需求决定模型、无差异曲线模型、生产函数、IS-LM模型分析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效果等,这些模型甚至适用精确的数学公式来加以说明,但是模型所推出的结果往往和社会现实不是向吻合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此加以解决,不然就会给学生造成空谈的印象.首先,让学生明白世界的复杂性和人类认知有限性之间的矛盾,而解决这个矛盾的可行方法就是简单化处理;其次,模型的定义,即对现实世界的模拟,而非现实世界的重现,忽略了一些繁文缛节,让人们能很快地找到解决问题的方向而不至于南辕北辙.


因此,在课堂讲解中,要对模型和理论加以活用,并注意以下问题:第一是讲清楚理论的各种检测定条件或约束条件;第二是对该理论进行必要的逻辑推导或数学推导;第三是就该理论所隐含的各种含义尤其是政策含义进行分析;第四是通过举例说明来加深理解并运用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

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检测设

案例教学不能信马由缰,要充分结合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通货膨胀一节中很容易和课本理论脱节,因为这章节的内容和实际生活是贴近了,以至于导致教师最后控制不了进度.因此在案例教学中一定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相挂钩,通过案例教学能使得学生找到其中的规律或者印证教材中的经济规律.例如,在工资—物价螺旋的案例教学中,可以找出很多案例来证明西方工会的强势,当工会要求增加工资时厂商就会提高产品的出厂以至于抬高物价.更多的、鲜明的案例引入课堂,可以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

为了加强课堂教学效果,选取案例的基本原则可参考既立足于教材又具有争议性,否则案例教学如果结论泾渭分明,虽说具有针对性,但由于无法展开讨论而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金融机构一章虽然在实际生活中能找到鲜活的例子,但并不具争议性,不足以展开讨论,我国的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成、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等案例还不能达到使学生全面参与的良好效果.

在案例教学中可鼓励学生对理论进行质疑,多角度思考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性,进一步强化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课堂教学效果.例如,通胀一章,导致通胀形成的原因既有财政因素又有货币扩张因素、信贷扩张因素、需求扩张因素、行政管制因素以及外部输入因素,可以通过讨论、课下上网查找资料等方式并比较中外通胀的不同特点,来得出引发通胀形成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案例教学效果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习惯.

评价基本检测设

例如,在国际货币体系一节中,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导致了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孰优孰劣的争论,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解体使得支持固定汇率制度者的辩解变得苍白无力,然而这并不能成为全力支持采取浮动汇率制度的理由,因为用过去的“坏”使现在的“危机”正当化,这是一个问题.本章节可以通过“东南亚金融危机”、“阿根廷金融危机”、“英镑危机”等案例来讲述固定汇率制度的缺陷,这就会引起所有学生的共鸣:要想摆脱危机,必须抛弃固定汇率制度.

这个基本检测设是通过案例教学,鼓励学生辨析得出的.

因此,金融学教学的理论讲述固然枯燥,但可以通过其他方式使得深奥的理论变得浅显和兴味盎然.当然,也是因为有了学生的参与.

但案例教学的进程并没有结束,因为经济学解释的复杂的社会现实,没有非彼即此,没有一个一成不变的模式可以追取,要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学习经济学,不是为了获取一个已知的答案,而是怎么才能避免落入经济学家的欺骗.

因此例如本章节的案例教学必须论证“抛弃固定汇率制度”的检测设,也要通过案例.例如浮动汇率的波动幅度大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上世纪30年怎么发表生的“竞争性货币贬值”等案例来评价学生的结论,进一步深化教学效果.

(四)考虑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既然案例教学是专业课讲授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能力,协助学生独立分析、应对、解决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也要意识到学生分析能力、知识范畴的局限性.因此在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所涉及基本理论基本前提、理论检测设、影响因素的分析和探讨,因为真理哪怕偏离一小步就会成为谬论.

《金融学》中“流动性陷阱”理论也可以设以案例教学,通过讲解“1929年经济大萧条”来论证“流动性陷阱”理论,并进一步推出其政策含义:凯恩斯主义——赤字财政的必要性.并把“1929年经济大萧条”和“2008年次贷危机后我国4万亿的财政扩张计划”相比较,通过讨论、对比得出赤字财政的局限性.两个案例,不同的经济背景,两个结果.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既培养了学生对基础理论、专业理论的理解能力,又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各种错综复杂问题的能力,事半功倍.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进是金融学教学改革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教育中成功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无疑是一条捷径.需要注意的是改进教学手段和方法必须要有相当的资金投入作为保障,包括对提高教师理论水平、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研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资源等,而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最节省资源的一种教学手段.我们应结合我国国情,通过教师行业的力量来完善金融学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进一步推进我国金融学高等教育教学设施的现代化进程.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