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南大”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18 浏览:5310

在南京大学,你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校园里每个建筑的名字都十分朴实,“东大楼”、“北大楼”、“东北大楼”,但这些大楼又绝不容你小视,因为就是从这些大楼里走出了缪凤林、马寅初、陶行知等大师.正所谓:大楼无名人有名,也许只有这种气度才叫大学“有大师之谓也”!

缪凤林:钩沉史实,明辨真伪

缪凤林(1899~1959年),字赞虞,浙江富阳人,著名史学家、教育家.1919年缪先生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史地部,师从著名史学大家柳诒徵先生,1923年毕业.1928年起在其母校国立大学任教,授中国通史、中国文化史、日本史等课程.抗战期间曾任大学师范学院史地系主任.1948年出任文学院史学系主任,解放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缪凤林先生继承了柳先生治史的学脉,对中国古典文献中所记载的史实,必慎为考订,辨明真伪;对于一时不能得出结论的材料,均“存疑”而不臆定.20世纪30年代,先生所著的《中国通史纲要》是他在大学史学系教授通史时所用的讲义.当时,柳先生为该书所作序中称“是编条理明晰,本末赅备,儒先精粹及近人钩索辩难之文,大略在是”.除《中国通史纲要》外,其主要著作还有《中国通史要略》、《中国史论丛》、《中国民族史》、《中国民族文化》等.缪凤林执教数十年,其弟子如蒋孟引、刘毓璜、洪诚等均先后在国立大学及后来的南京大学任教,为今天南京大学历史系和中文系的学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匡亚明:“三顾茅庐”求贤才

匡亚明(1906~1996年),原名匡洁玉,又名匡世,曾用名匡梦苏、匡润之,曾用笔名何畏、何晨、梦苏,江苏丹阳导墅匡村,曾任南京大学党委书记兼校长.1991年被任命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晚年主持编写《中国思想家评传》.

作为一个教育家,匡亚明始终认为,办大学要依靠教师,特别是学有所长的教师.他说:“一所大学水平的标志不是看别的,而是看学校拥有教授的数量和学术水平,如果没有可观的教授就不成其为大学.”他尊重人才,求贤若渴,推心置腹,真诚地和专家交朋友,被广大知识分子,包括许多知名学者、教授引为知音、良师和益友.他留下很多故事,这些故事反映出他的人生态度、过人的胆识和高尚的人格.尤其是他聘请古文字学家于省吾“出山”,被高教界誉为“‘三顾茅庐’聘贤才”,至今仍传为美谈.

1977年,他在南京大学刚恢复工作,就果断地决定聘请一批当时尚未落实政策的学者、教授.陈白尘是著名剧作家,但在“”中被诬为“叛徒”,当时尚未有结论.但匡亚明却甘冒风险,聘他由北京南下就任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这件事在当时曾引起文化界、高教界不小的反响.同时,又聘请文史学家程千帆、哲学家孙叔平、神学家丁光侧等著名学者来校,安排他们上课并担任适当的行政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作用,有力地促进了全校知识分子政策的落实.最记得程千帆回忆他初到南大任教时与匡先生的交往,他说:“我初到南大,学校组织上还没有来得及造册上报发给我工资,怎么办呢?当时匡校长就找来行政部门的人说,我匡某人不管你们怎么去想办法,就是卖破烂、卖旧报纸凑钱,也要从程老先生到校之日起,按月给他付足教授级工资,一块钱也不能欠!”后来,程千帆被任命为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顾问和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直到1990年退休以后还在为留在南大任教的学生审阅文稿.程先生到南大二十余年,重新修订出版了《史通笺记》、《文论十笺》、《唐代进士行民文学》、《古诗考索》等主要著作,编选出版了《闲堂诗存》等新著.谈到这些成绩,程老总不忘匡亚明老校长的知遇之恩,他说:“我永远感激匡老!是他,给了我程千帆晚年整整二十年的教学与学术生命呵!”

程千帆:文章知己千秋愿

程千帆(1913~2000年),原名逢会,改名会昌,字伯昊,四十以后别号闲堂,著名中国古代文史学家、教育家、南京大学教授.先生祖籍是湖南宁乡,老家在宁乡土蛟湖竹山湾(现改属望城县),后迁居长沙,1928年入金陵中学,1936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历任金陵中学、金陵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职.1978年任南京大学教授.

程千帆先生幼承庭训,十二三岁即通声律,曾写诗呈请他的子其大叔祖和伯夔外祖批改.其叔祖的批语有“诗笔清丽,自由天授”之语,而外祖的批语则是“有芊眠之思,可与学诗”.作为公认的国学大师,程千帆在校雠学、历史学、古代文学、古代文学批评领域均有杰出成就.

先生生前在唐宋文学研究等领域的学术成就为学界所公认;而他善于指导学生、培养了一大批成绩突出的年轻学者更是被人们传为佳话.记得程先生有句很短的格言:以学心听,以公心辨,以仁心说.程先生把治学的过程概括为“听、辨、说”三个相对独立又彼此联系的阶段.“听”指的是学习和吸收,这个阶段强调一个“学”字,就是要虚心和谦逊,要老老实实听取和接受前人和别人的东西,只有虚心,才能听得多,接受得更充分;其次是“辨”的阶段,从别人那里得到了许多东西,你还得用自己的脑子去分辨、取舍,哪些东西有道理或者道理比较充分,哪些东西没道理或者道理不够充分,还有哪些东西对你的学习和研究有帮助和参考价值,这种分辨和取舍就需要“公心”,“公心”指的是公正、客观的态度.学术领域里说好说坏的事情很多,不顾事实、意气用事的褒与贬也司空见惯,原因就在于“辨”的时候缺少“公心”,没有公正、客观的科学态度,而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学术意见和成果往往是限制自身学术进步的一个重要障碍;第三个阶段是自己“说”,也就是发表意见、提出自己的见解,这个阶段,程先生强调一个“仁”字.虽然怎么才叫有“仁心”,先生并未明言,但学术领域多年传承的一些公认的优秀传统,比如热爱真理、忠于事实、与人为善、超脱名利等都应当包括其中.这三个阶段既可以体现在一次具体的研究过程当中,也可以贯串于一个学者的一生,因此,它不仅适用于如何为学,同样也适用于如何为人.

程先生离开人世已经十几年了,可关于他的故事至今还在南大校园里流传着,特别是先生与一代才女沈祖的爱情故事也成了学文者心中一个哀婉动人的梦.先生的夫人沈祖早年以词名家,被誉为“当代李清照”.只可惜红颜多薄命,沈祖1977年因车祸不幸过世,此时的程先生刚刚从二十年的“”中解放出来.程先生晚年在回忆文章里说:“我现在只有一点是不大能够回忆的,就是沈祖的突然死亡.她本来是个富家女子,可以生活过得很好,但就是为了爱情,一辈子受苦,最后又是这样一个结果.”后来程先生怀念沈祖的一首《鹧鸪天》,很是动人:

衾凤钗鸾尚宛然,眼波鬟浪久成烟.文章知己千秋愿,患难夫妻四十年.哀窈窕,忆缠绵,几番幽梦续欢缘.相思已是无肠断,夜夜青山响杜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