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高职学生的就业

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519 浏览:44271

摘 要:本文介绍了金融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严峻形势,分析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以及大学生的就业前景,进而提出了高职学生应对就业危机的策略.

关 键 词 :金融危机;市场需求;就业观

随着高职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人才日益为社会所重视,并在很多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使毕业生顺利完成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教育工作者必须研究和积极解决的重要问题.2014年全国高职毕业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就业工作已进入关键时期.

一、当前就业面临的形势

据教育部消息,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727万人,比去年多出28万人,再创历史新高,被媒体戏称为“最难就业季”.加之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下行风险不断加大,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的现状,就业形势将非常严峻,绝不亚于2008年和2009年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企业招聘量自然缩水.由于高校扩招和教育产业化政策的推行,大学生人数的增幅远远超过经济增长所需要的人才增长,2013年全国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700万.截至2013年9月底数据统计,今年企业校园招聘计划总量和招聘岗位数量仅为去年的80%左右.不少企业减少了人员招聘计划,但同时也要看到,越是经济危机越要求企业注重自主创新和新技术研发,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高级IT研发人才和医药生物类研发人才,企业需求依然强烈.


二、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最关键的影响因素是“结构性的”,毕业生“有业不就”和“无业可就”同时存在.在时间结构上,大学毕业生供给超量增长,在短期内超出了需求的增长,劳动力市场还需要时间逐步调整.在区域结构上,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地区间与城乡间差异,经济欠发达地区很难对高职学生形成有效的需要.与此相反,一些经济中心地区对大学生就业的吸引力很大.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职场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

三、大学生的就业前景

尽管当前大学生就业还面临着不少困难,有些困难可能还需要较长时间的调整,但是从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大学生就业的前景总体上是非常乐观的.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情况比往年要好,一些应用型专业的毕业生依旧很受欢迎,不少学生已经签好了就业合同或者有了去实习的准单位.专家分析,一是由于高职生比较实际,少有挑剔的就业观,而且汽车、电子、计算机、维修、工程等技术含量比较高的一线技术岗位,高职生经过短时间的适应就可以上手;二是对于某些岗位来说,录用高职生比本科生、硕士生所花费的用人成本更少,用人效果反而更好.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2013年12月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表示,教育部正在积极采取六大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促进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袁贵仁强调,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要正确认识大学生就业工作,以对广大毕业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2011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四、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学生大多数处于矛盾的立场,一方面了解严峻的就业现状;另一方面又向往高薪高职、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对自身存在着较高的期望.因此,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就业指导.

1.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1)要有自我意识.就业前,对自身一定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认识愈清楚,在求职就业时就能把期望和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因此,毕业生要充分认识自己的能力特长、兴趣爱好及知识水平.不能盲目清高,也不能妄自菲薄;不能一味追求“我想干什么”,而要知道“我能干什么”,把自己摆在合适的位置上求职,就不会处处碰壁.

(2)要有变通意识.城市人满为患,广大农村求贤若渴,沿海人才济济,中西部还有用武之地,传统的就业渠道窄了,还有更多的新渠道尚待开掘.因此,毕业生不能只把眼光盯在一个地方,而要有变通思想,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很好地结合起来.

(3)要有竞争意识.就业制度变化快,毕业生再也不能“等、靠、要”,而要勇敢地走向市场,勇敢地和他人竞争.再者,摆脱传统观念束缚,寻找就业空档,先建立短期职业发展目标,然后建立长期奋斗目标.做任何工作,能否在工作中体现价值、显示能力才更重要.倘若钻进了只想高就不愿低就的误区,结果只能是宁可不就业也不肯“低就业”,但那些选择宁可“低就业”也不能不就业的大学毕业生,可能早已闯出了一片新天地.

2.培养良好的职业心理

大学生应有较强的敬业精神,爱岗敬业是做好工作的原动力;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专业知识是一切实际工作的基础,只有学好它,才能在职场游刃有余;要有较好的实际工作能力,把学到的理论知识放到实际工作中去应用和检验,以锻炼工作能力;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