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内容更加与完善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21 浏览:10880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启动试验到现在,已经走过了10来年的历程.《历史课程标准》也从2001年的“实验稿”走向2011年的“修订稿”——2011年版课标,并作为正式的定稿,其颁布和实施,标志着《历史课程标准》的完善与成熟.毋庸置疑,10年之前,在历史课改这一新生事物风生水起之时,实验稿课标作为课堂教学变革的“指南针”和“导航仪”,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新课程的理念,将“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崭新的课程理念引进历史课堂,确实起到了启蒙的作用,拉动了历史课堂教与学基本形式的变革,使得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遍地开花.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课程理论的创新发展,历史课堂教学的新矛盾、新问题也接踵而至,形式化、标签化、低效化等制约着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在此背景之下出台的《历史》2011年版课标,自然具有了创新的意味.其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特点和任务,重视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特点,回归“育人为本”和“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原点,有的放矢地设计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尤其是在“课程内容”上做了大刀阔斧的变革,减少了元谋人、禅让制等56个知识点,增补了义和团、解放区土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25个必要的知识点,实际减少了31个知识点,体现了减负的原则;二是进一步彰显历史学科的特色,不再盲目、片面、脱离实际地强调学习主题,而是将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等“点”纳入必要的纵向与横向交叉的“线”的体系之中进行考量,解决历史学习“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支离破碎、时空错乱、难以统整的痼疾,体现历史教学不可或缺的时序性与系统性相统一的特质,为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恰当而慎重地引入学术研究的最新成果,将19世纪末、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把第一次世界大战放在世界现代史的学习板块之中,折射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前沿资讯特点.


审视2011年版课标,可以发现,长期以来束缚历史学科的“繁、难、偏、旧”的沉疴,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历史教师由此可以腾出手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和强度,营造更加积极有效的学习氛围,使课堂重心从“教”向“学”转化,上出历史课应有的“味道”来.教师不仅要探索“形而下”的东西,即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的历史知识的路径,而且还要瞄准“形而上”的元素,即培育学生人文性、批判性、思维性的历史学习能力,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此同时,2011年版课标在“实施建议”中的表述,较前更加清晰具体、切实可行,而且富有弹性,为师生双方的活动留足了空间,使各种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活动有了更为宽阔的舞台.一些被冷落的教学内容,如乡土史教育等,也有了用武之地.历史课堂的开放性、自主性和灵活性不同程度地得到增强.2011年版课标的出台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学科素养的提升、课程理论的积淀、教学技能的锤炼等,都需要更上一层楼.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新课标实施之后的历史课堂教学要求.(作者单位:山东省青岛市普通教育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