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科学素质提升的途径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768 浏览:15834

【摘 要 】当代大学生由于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和高校资源的限制,科学素质存在亟待提高的必要性.本文基于现状,提出了结合思想教育、社会实践、创新能力等提高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基本途径.

【关 键 词 】大学生 科学素质 提升途径

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今年8月30日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实施工作电视会议上作重要讲话,强调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让讲科学,爱科学,用科学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使公民科学素质水平再上新台阶①.《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自2006年4月5 日发布以来,各地社会保障部门积极地开展了“提升城镇劳动者再就业技能和科学素质水平”的培训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据了解,大部分省市把教育的对象主要集中在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四大重点人群”,但是,作为学科学、用科学、传播科学、发展科学的主阵地高等学校,在地方全民科学素质提升的活动中却没有被列入,把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提升完全推给高校,是认识上的不足和战略上的失误.

一、高校学生科学素质提升的必要性

1.公众达到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低

2006年10月召开的第十六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就把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明显提高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据资料显示,1989年,加拿大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4% ,1991年日木就达到了3 % ,1992年,欧共体达到了5%,美国在2000年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已经达到17%,而目前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人群比例仅为2%②,其结果均不容乐观,我国的状况更加紧迫,与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提升的目标相差甚远.而我国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主力军,应该作为重要人群来对待,科学素养水平亟待提高.

2.高校资源有限,不足以全方位提高大学生科学素养

首先是人力资源,我国高校教师普遍是从事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存在实践经验严重不足的问题,从理论到理论,不可能把学生带入“试验田”,难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其次是自然资源的不足,大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得不到验证和巩固,只能凭空想象.我们所说的科学素养,不是科学幻想,而是对科学知识有较准确的把握、有较强运用能力的基本素质.因此高校利用社会资源,进行科学研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尤为必要.

3.大学生学到的知识,不完全是科学知识

关于科学的定义虽然到现在还没有一个学术界公认的本质主义的定义,但科学的东西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是人类认识与客观规律的有机统一,科学产生的结果就是自然和人类的自身优化,这一点应该是肯定的.显然我们学到的知识不完全具备这种功能.同时,我们的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家庭背景,他们对于一些科学知识的掌握是肤浅的,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专业教育特征也决定了大学生不可能去涉及全面的科学知识,当前各行各业的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当他们遇到实际问题时,由于缺乏较全面的科学常识的支持,便束手无策.

4.当代大学生有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缺乏献身科学的精神

我国实行高考制度三十多年来,培养了大批的人才.放眼我们的学校,莘莘学子,孜孜以求,是什么力量的驱动,暂且不论,但像冯如、邓稼先、布鲁诺、哥白尼、居里夫人等献身科学的人廖若星辰,确是事实.科学精神是一种永恒的东西,是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学的灵魂.它是决定一个人是否取得成功的关键要素.由于我国封建思想的深远影响,急需要用科学知识去涤荡我们的灵魂,这一点我们不应该回避.

二、大学生科学素质提升的途径

1.大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要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

单纯地强调科学技能和某一方面的能力培养,虽然在短期内可能会有明显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与大学生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不会产生因果关系,就是说其科学素质提升的程度与对社会的贡献率不会成正比.根据目前高校存在的某些不良现象,加强校园“荣辱观”教育,明辨是非,弘扬正气,采取“细节育人、氛围育人”的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他们今后从事科学研究、献身科学的坚实思想基础.

2.大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要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相结合

大学生综合素质拓展计划主要围绕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协调组织能力、心理承受能力、适应能力、吃苦耐劳精神等全面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过程就是科学素质培养的过程,没有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的提升,科学素质提升将失去载体,是顾此失彼的徒劳,是一句空话.不同的能力培养要由相应的专业人士和部门来承担,“无师自通”其实是“劳民伤财”.让社会每一个角落都具有培养大学生科学素质的元素,这是隐形途径;让每一个单位都有专业培养的功能,这是最有效的途径.

3.大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要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社会实践是检验大学生科学素养水平高低的有效途径.综合能力培养是教会他们怎样去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为实践做准备,社会实践是让他们用科学的方法去真正解决问题,检验他们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和有效性,也检验他们运用科学知识的能力和工作方法的科学性.“有用的知识是力量,无用的知识是负担”,治学者最失败的是“知识多而无用”.社会实践可以促进大学生以科学的态度去对待科学知识,有选择地掌握科学知识,同时,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用自己的知识去武装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者等,也是《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的有力推动者.

4.大学生科学素质提升要与创新能力培养相结合

目前,各高校与地方的“产学研”活动开展的如火如荼,但是却把大学生置之度外,这显然是我们认识上的僵化和陈见照成的.知识的多少与科学创新,没有正比关系,创新成果取决于创新精神与创新性思维.敢于标新立异的学生是极具创新的,是极好的创新苗子,我们要对之精心呵护.培养学生学会经常反省自己陈旧的思维模式,敢于突破“书本定式”和“专家权威”的束缚,建立自己“独立自主”、“求新图变”的思维体系.同时,为大学生搭建创新平台,高校要构造一种实践-研究-再实践的学习模式,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站在研究、实践的前沿,要形成一种共识:大学生不是“知识仓库”,而是“知识田野”.这一点很关键,应该作为衡量高校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

据2004年《中国科普研究》载,“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公众对科学术语的实际了解程度是:“很了解”的平均只有百分之十五,“了解一些”的占百分之六,“未回答或错误解释”的占百分之九十二;中国公众对科学概念的理解程度:回答不正确的占百分之十五,不知道的占百分之四十③.2011年调查结果是:我国公民对于材料、网络、天文、国防军事、遗传基因、科学期刊等的感兴趣程度都在百分之三十以下.事实说明了,我国提高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艰巨性.各省市虽然加强了城镇劳动者技能培训,培训的规模大、人数多、就业能力增强,效果明显.但是,科学素养的提升不能只停留在技能培训上.信仰科学、献身科学的精神、科学态度的形成、创新能力培养、科学方法体系的建立等,才是科学素养提升的真正要义.对此,高校师生要抓住机遇,借助实施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东风”,积极研究,勇于探索大学生科学素质提升的有效途径,发展自我,辐射社会,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