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的史学思想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54 浏览:153789

【摘 要】余嘉锡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献学家、历史学家,学识渊博,著述宏富.特别是他所著的《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等书,承上启下,对近现代考据学与目录学的发展、研究影响巨大.也正如此,长期以来,学界的研究仅关注于他在目录学方面的贡献.而其史学成就却湮没无闻,本文拟就余嘉锡史学思想略作探讨.

【关 键 词 】余嘉锡;史学思想;进化历史观

余嘉锡(1884―1955),字季豫,湖南常德人,生于世家.以目录学著称,“数十年手不释卷”i.读书广博,经史子集,无所不览.在大量占据史料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史学,严谨而下笔不苟.余嘉锡还用功颇勤,即使很熟的书,也会经常阅读,他说“百遍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ii因此,不论是从目录学、考据学的角度还是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看,余嘉锡的著述研究对后世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一、求真的思想

中国传统史学从一开始就具有“书法不隐”的求真思想,这也是儒家为了追求政权的正统性而怎么写作贯彻的“礼”法.自幼博读经史的余嘉锡自然也深受到中国传统史学中求真思想的影响,“纪事之法,莫备于春秋.”iii

余嘉锡所处的清末、民国时期,虽然古代史籍已经大量亡佚,但清代学者做了大量的辑佚工作.再加上清末民初时,日本、朝鲜等海外文献的传入以及甲骨文、敦煌文献等金石文献的不断发现.通过大量、重复的阅读来扩大史料范围,并利用研究目录学之便,广搜博采,然后汇集异同,考辨真伪.如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中考辨宋江三十六人的名号,将《宣和遗事》、《龚圣与赞》、《水浒传》、《诚斋乐府》、《七修类稿》中三十六人的次序、名号都一一列出,使考证研究能够清晰而全面的呈现.余嘉锡还针对学术时弊说:“古书散亡,无征不信,如有所疑,付之盖阙,不敢强为之说也.”iv “至于近人伪经探原之作,多非常异义可怪之乱,鄙人固陋,未喻其旨.道不同不为相谋,与其囿学相非,毋宁置之不议,凡若此者,概不采掇.各尊所闻,各行所知,其或者不至得罪于君子乎.”v而且,余氏还大量使用金石资料与史料互证研究.陈垣因此称赞余嘉锡道:“他引用史料一定要穷原竟委,找到可靠的根据,才写在论文里.引书一定注明卷数,核对文字,凡是他所引用的材料,总是比较精确的.”vi

二、经世致用思想

上文已述及,中国传统的“书法不隐”是为维护“礼法”而怎么写作的,所以,书文修史就带有了一种“致用”的思想.后来的“文以载道”亦是这种“致用”思想的发展.

余嘉锡所处的时代,正是近代中国的一个大变革期.特别是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与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抗战爆发,中国面临亡国的危险.而北平沦陷后,身处在沦陷区的余嘉锡更加深感国家危亡的紧迫.他在当时所作的《世说新语笺疏》中借西晋永嘉之乱,云:“读之《世说新语》一过,深有感于永嘉之事,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他日重读,回思在莒,不知其欣戚为何如也.”vii可见,当时的余嘉锡深虑国家的危亡,乃至读顾炎武《日知录》中“亡国”、“亡天下”之说,感叹曰:“顾氏之言,可谓痛切,使在今日有风教之责者,得其说而讲明之,尤救时良药也.”viii

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上麻木绝望而吸食的风气,余嘉锡在1938年作《寒食散考》云:“若夫明知其为等而其他毒物类似者,且层出迭见而未有已,嗜之者甚于粱肉.无故饮鸩以杀其身,可谓至愚极惑,不近人情者矣.”ix余嘉锡还在文中一针见血的指出:“吾尝推求其故,盖叔季之世,农工交困,教育不兴等而其国亦遂大乱不止.”x即因为处在了国家危亡的末世,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教育也很难兴办,世人更加不愿做正事,而都去追求满足自己的,吸食毒品,这又进一步导致国家的混乱难以停止.因此作此《寒食散考》“且愿世之饮鸩自甘者知其所儆焉.”xi

同时,为了激发民众反抗侵略者的斗志,余嘉锡犹如檄文一般的慷慨指出,“(杨业)以区区一身,关系之重如彼,忠贞之节复如此,岂不诚大丈夫哉!此所谓国亡之后,遗民叹息歌咏杨家将,久而不置也欤?”xii余嘉锡进一步说明,杨家将与宋江小说所以能在元朝流行开来,正是因“元人恃其兵力以征服中原等民之蓄怒深矣.”xiii所以,余嘉锡号召全国民众:“爱国之心,人所固有,后之人何乐而不为也?”xiv

三、将历史视为整体、发展的进化论历史观

中国传统史学的整体历史观是比较明显的.司马迁就已提出作史为“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xv

余嘉锡继承了整体的历史观并发展为不断进化的进化论历史观.在《晋辟雍碑考证》中指出:“试取魏唐诸碑与此相参较,可以得风气变迁之迹矣.”xvi即通过对碑刻、金石资料的参较,来论证历史发展.余嘉锡还从进化论历史观出发,注意到将学术著述与历史的发展相结合,“古今作者、时代不同,风尚亦异,古之学术,往往至后世而绝,后之著述,又多为古代所无.”xvii “夫部类之分合,随宜而定,书之多寡及性质既变,则部类亦随之而变,七略之易为四部,亦势所然也.” xviii最终提出了人们的思想、学术研究应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随之变化:“今之学术,日新月异而岁不同,绝非昔之类例所能赅括.夫四部可变为五(祖恒)、为六(《隋志》)、为七(阮孝绪、许善心、郑寅)、为八(李淑)、为九(王俭)、为十(孙星衍)、为十二(郑樵),今何尝不可为数十,以致于百乎?必谓四部之法不可变,甚且欲返之七略,无源而强祖以为源,非流而强纳以为流,甚非‘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也.”xix这种进化论的历史观在清末、民国时期是极可珍贵的,对于处在剧变中的中国史学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结 论

综上所述,在国家危亡,以及传统史学与近现代史学碰撞中而出现弃实务虚、茫然无措、固执倒退的清末、民国时期,余嘉锡能够摆脱世俗的羁绊,在艰难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古代史学的优良传统,并因之发展,开辟出近现代历史思想中的以求真为核心,“致用”为目的以及发展的进化论历史观,足可见余嘉锡在中国史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注释:

i 《余嘉锡论学杂著陈垣序》

ii 《余嘉锡论学杂著陈垣序引余嘉锡言》

iii 《余嘉锡论学杂著疑年录稽疑自序》

iv 《余嘉锡论学杂著太史公书亡篇考序》

v 《余嘉锡论学杂著太史公书亡篇考序》

vi 《余嘉锡论学杂著陈垣序》

vii 《世说新语笺疏题记》

viii 《世说新语笺疏言语第二》

ix 《余嘉锡论学杂著寒食散考述意第一》

x 《余嘉锡论学杂著寒食散考述意第一》

xi 《余嘉锡论学杂著寒食散考述意第一》

xii 《余嘉锡论学杂著杨家将故事考信录序》

xiii 《余嘉锡论学杂著杨家将故事考信录故事起源第一》

xiv 《余嘉锡论学杂著杨家将故事考信录索隐第四》

xv 《史记太史公自序》卷一百三十

xvi 《余嘉锡论学杂著晋辟雍碑考证序》

xvii 《目录学发微目录类例之沿革》

xviii 《目录学发微目录类例之沿革》

xix 《目录学发微目录类例之沿革》

【参考文献】

[1]余嘉锡.余嘉锡论学杂著[M].中华书局,2007.

[2]余嘉锡.目录学发微 古书通例[M].中华书局,2009.

[3]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M].中华书局,2007.

[4]司马迁.史记[M].中华书局,1959.

[5]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6]郑樵.通志二十略[M].中华书局,1995.

[7]杜预.春秋经传集解[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8]章学诚.文史通义[M].中华书局,1985.

[9]刘知几.史通通释[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