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源地贷款的实施现状其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179 浏览:156099

摘 要 :在国家助学贷款体系中,生源地助学贷款因成为国家关注重点而得到大力发展.笔者发现在生源地贷款的申请、放款、还款的三个环节中,广大的贫困大学生能及时获得国家给予的助学贷款,其公平性、安全性、效益性较以往有了很大改善.同时,生源地贷款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一些瓶颈,如贫困生评定机制不健全,放贷机制不完善,还款诚信体系有待完善等.由此,笔者提出相关对策,希望对生源地助学贷款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 键 词 :生源地贷款;贫困生;信贷风险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是指学生或其合法监护人,向家庭所在地的农村信用社、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的无需担保或抵押的助学贷款.作为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让更多贫困学生走进大学校园,已经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但是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进一步完善和推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对于解决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湖北省为例,为确保家庭真正困难的大学生能申请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国家开发银行省分行在2013年贷款申请过程中,进一步简化了贷款流程,特别是续贷学生申请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程序,减少了相关材料.自启动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以来,湖北省各地教育局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共受理20642名学生申请,申请金额达12358万元.生源地贷款的政策在不断完善中帮助到广大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贷款的回收效率,学生还款信用缺失等问题依旧存在.如何准确认识生源地贷款实施现状,改善发展困境,走出一条新型的改革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思.

一、生源地贷款的实施现状

回顾生源地贷款的发展历程,其实施状况呈现出以下特点:

1.贷款对象的审核条件更加细化

各地在贷款过程中,既要确保真正困难学生获得贷款,又要防止家庭不困难学生挤占贷款名额,因此坚持“八贷八不贷”的审核条件.新贷学生符合以下情况才可申请贷款:农村特困户和城镇低保户;孤儿及残疾人家庭;遭受天灾人祸,造成重大损失无力负担学生费用;家庭成员患有重大疾病;家庭主要收入创造者因故丧失劳动能力;无稳定收入的单亲家庭;老、少、边、穷及偏远农村的贫困家庭;父母双方或一方失业的贫困家庭.而出现以下情况者不得贷款:家庭拥有小车、装修豪华楼房、拥有或使用高档通讯工具的;购写或长期租用高配置、高电脑(特殊专业除外)的;购写高档娱乐电器、高档时装、首饰或高档化妆品等奢侈品的;在校期间校外租房或经常出入营业性网吧的;有其他高消费行为或奢侈消费行为的;家庭经济年收入明显能供给学生缴纳学费.所有申贷学生信息,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高校均能查看,如学生隐瞒事实骗贷,一经核实将通过高校追回所申请贷款,并按照校纪校规对学生进行严肃处理.

2.放贷过程中管理更有效

从贷款范围、贷款期限、风险分担、贷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助学制度日趋完善.一是全面实行“应贷尽贷、满足需求”的政策,贷款范围扩展到部委属院校、各省属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等全国2000 多所高校.二是延长了贷款期限,最长期限由8 年改为14 年.三是按年计收利息,设置本金还款宽限期,借款学生毕业后开始自付利息,毕业两年后开始归还本金.四是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高校不再承担风险补偿金,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由财政和省财政承担.五是增加贷款限制条件,即当年在校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和励志奖学金的学生不能申请贷款.

3.还款及约束机制不断创新

第三方支付平台还款方式的创新,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不断提高了还款效率.同时建立起个人征信系统,增强违约限制,提高学生还款自觉性.随着电子商务经济的大力发展,贷款毕业生将通过农信或邮储的还款方式变更为支付宝还款,不仅有利于提高资金的还款效率和集中管理,还节约了人力资本,适应当代电子商务经济发展需求.但学生能否按时还贷款和利息是决定助学贷款政策广泛推行、深入发展最主要的因素.为确保贷款学生按时还款还息,国家多次出台政策加以约束.2006 年,即生源地助学贷款试行的前一年,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违约率己经高达28.4%.鉴于此,承办我国绝大多数省份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国家开发银行于2011 年将生源地助学贷款数据分批次纳入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如果学生出现恶意拖欠、不按时归还本金和利息等违约现象,在征信系统就会出现不良记录,国家任何一个金融机构都可以从信用平台上查到,违约人就不能在全国各金融机构信用卡、车贷、房贷、创业贷款等授信业务.征信系统的建立成为控制贷款学生违约最有力的手段.

二、生源地贷款的发展困境

1.贫困生评定机制不健全,程序不够精简

每年贷款人只局限于贫困生,对于家庭不够宽裕但没有申请贫困、希望贷款的自强的学生伤害很大,很不公平.高校录入申请人信息,经过审核等,然后学生开具证明拿到当地资助中心贷款手续,必须在开学一周内将好的贷款回执交回学校,时间很紧凑,然而在学校盖章后,又要交回当地资助中心,程序比较繁琐.对于部分高校大学生来说,在大三大四时面临实习问题,为贷款,要从学校到当地资助中心来回奔波,增加很多时间成本,这无疑加重了贫困生的经济负担.且贫困生只凭一纸证明贫困,就能够获得所有资助,无疑增长部分学生的依赖思想,不利于提高他们的上进心.而且他们取得助学贷款后,一方面无须按期向金融机构提供学习、生活、奖惩等信息资料,同时银行也无力对众多学生贷款施行跟踪检查,二者不免处于相互脱节的状况.

2.放贷机制不完善,控制信贷风险的基础机制缺失

在信息不对称前提下,根据信贷融资担保理论可知,在贷款风险控制中,担保是其基础机制.而国家资助政策则将生源地助学贷款变成缺乏担保的信用贷款.换而言之,与此前不少地区自行实施的生源地助学贷款均有担保这一情况相比,现阶段生源地助学贷款在其贷款风险控制方面缺乏基础机制,风险管理难度由此大幅增加.信用社作为贷后管理主体负责生源地助学贷款,而受多种因素影响,信用社在信贷风险管理方面缺乏可比拟于商业银行的优势.同时由于借款学生过大的流动性、过长的贷款周期等因素影响,难以有效实现控制贷款风险. 3.还款管理难度大,学生诚信体系有待完善

一方面,申请助学贷款的学生家庭大多处于偏远的农村,交通和通讯均不方便,进行贷前调查难度大.另一方面,由于个人征信系统信息尚未覆盖到所有农户,缺乏对恶意逃债者的有效约束,使部分诚信度不足的学生有机可乘,有近20%的贷款学生毕业后不同程度地存在还款违约现象,也制约了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的推广.此外,由于放款金融机构与贷款学生所在高校缺乏信息共享和沟通机制,对学生转学、休学、退学等涉及信贷风险的信息难以及获取,特别是学生毕业后流动性大,金融机构难以及时跟踪,贷后管理难度较大.而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期限最长可达14年,家庭农业生产经营面临的风险、学生毕业后的就业与收入状况都无法预料.显然,助学贷款难以满足金融机构对资金周转速度和收益率的要求.

三、未来生源地贷款的改革发展之路

面对中国广大的贫困学生,确立相对公平的评选机制是首要条件,因此要完善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建立全国统一、公开公正的困难学生认定平台和资助政策信息发布渠道,建立资助学生个人征信体系,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家庭、相关金融机构和个人资助监管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推进资助工作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

1.建立生源地贷款学生数据库管理系统,完善公平公正的评定机制.

目前,各地贫困生评定机制并不健全,生源地贷款对象的单一性已不足以充分发挥贷款政策的积极意义.而建立生源地贷款学生数据库管理系统,面向所有学生采取公平公正的评定机制,真正地帮助到有志读书却条件不好的学生,将更有效地扩大生源地贷款政策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相关部门各司其职,通力合作.教育部门应充分履行管理和怎么写作职能,全面准确地了解掌握借款学生及其家长的动态信息,建立完善的生源地贷款学生数据库和公平公正的评定机制;农村信用社作为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承办金融机构,要积极提升怎么写作水平,采取“区别对待”的办法,按照评定机制,及时审批和发放贷款;相关高校更应积极配合生源地贷款学生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建立与维护,加强申请贷款学生的监督管理工作,使更多的真正需要资助的学生得到应有的帮助.

2.进一步探索建立风险防范的长效机制,提高还款效率与安全管理.

在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的具体实施过程中,要进一步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积极探索贷款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形成系统完整的政策体系,最大限度地规避和降低贷款风险.一是建立扶贫贴息贷款与生源地助学贷款对接机制,将生源地助学贷款纳入扶贫贴息贷款的范围,对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学生贷款给予贴息.二是可以安排专项资金,作为生源地助学贷款风险补偿金.近年来电子商务经济发展迅速,生源地贷款的还款方式也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的确能够有效地提高毕业生还贷过程的工作效率,促进相关银行对资金的管理.这就需要我们注重在虚拟的第三方平台完善安全机制,保护好个人隐私信息的同时,也要注重每次还贷资金的安全性,是否及时还给了银行的账户.银行、个人和支付宝三方都要树立安全意识,共同维护还贷系统的完善.


3.健全完善的诚信还款约束机制,加强大学生的诚信建设

建立完善的诚信约束机制是解决目前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因此可以对违约学生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学历查询系统进行备注,充分利用个人征信系统,建立学生信用档案,并与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深造、就业挂钩,杜绝其主观上的违约行为,从而有效降低贷款违约风险.同时要形式多样地大力宣传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政策和程序,使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惠及百姓.金融机构要以征信宣传为契机,深入学校和农村开展诚信宣传活动,大力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培育诚实守信的文明风尚,强化“诚信还贷”的责任意识.高校要站在履行社会责任、维护学校声誉的高度,加强学生诚信教育,强化贷后管理,经常性地开展诚信教育活动,普及个人征信知识,强化学生履约意识,树立“人要有志”思想.主动配合金融机构做好毕业生信息确认工作,完善贷款学生个人资料信息库,通过 、飞信等平台及时提醒学生按时还款,共同推进贷款工作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