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教师权力

更新时间:2024-01-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88 浏览:17357

摘 要:汉语国际教育自开展后,受到世界各国的欢迎.然而是否能更好地发挥教师的教学潜能的问题自始至终地影响着汉语国际教育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权力的合理配置是影响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因素之一.通过分析统计相关数据,在哲学家米歇尔·福柯的权力观指导下,以教师权力的行使为核心突破点重构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权力场域,将使汉语国际教育的发展突破瓶颈.

关 键 词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潜能;福柯权力观;教师权力

自2005年国家将汉语国际传播制定为文化发展新战略以来,汉语国际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然而面对市场需求迅速扩大,我国师资力量明显不能满足需要:合格教师数量不足,教师专业水平,道德修养不达标等问题日益凸显.因此,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潜能,从而提升汉语国际教育师资队伍实力,进而保证汉语国际教育的教学效果,维护国家形象.教学效果的最大化应该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在福柯的权力观中,权力被看作人的天性,是一种人类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其他一切的潜在[1].如果从建立在18世纪哲学基础上的法律的、自由的政治权力概念出发,权力就是把处罚、禁止立法化.再加上服从其主体这一形式,权力就被限定在严格的科层制形态中.福柯的权力观与此恰恰相反,他的权力概念可以被认为是没有法律,也没有国王的权力.[2]福柯权力的权力观以及他独特的权力分析法,为我们解析汉语国际教育中权力的结构和深层运作模式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重构这项国家事业中的权力场域提供了方法.


一、 传统权力场域下的汉语教师职责

福柯认为现代的权力不是可用肉眼看到的、可以捕捉到的、具体的实体,而是在动摇中的诸多关系中形成的“多形态的,流动性的场”.[3]权力不是自上而下单向控制的单纯关系,而是在不同的场域中形成相互交叉的网络.每个个体都是这些网上的一个点,权力就从这无数的点出发,并在无数的点上展开,权力“从未确定位置,它从不在某些人手中,从不像财产或财富那样被据为己有”.[4]在汉语国际教育中,以汉办为代表的中国政府、国内高校、孔子学院及相关师生共同构建起的一个权力场域,他们都属于该权力场域里不同关系网上的权力点.汉语国际教育开展效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此场域中权力的分配与运作机制.

促使汉语国际教育进一步发展的核心是增强师资力量,而在福柯权力观的视角下,增强师资力量的关键是重构该场域中的权力分配与运作机制,使教师能够充分行使自身权力.传统的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权力分配与运作机制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是科层制和制度化,二是学术性和科学化.前者指在权力场域中,权力是明显的从上而下的单向的线性分配和运作的.[5]在这种机制中,权力体现为阿普尔所说的“简单控制”:与教学有关的任何改进都是靠政府的指令而进行,政府作为操控权力的主体告知教师已经决定进行何种改进,教师应当服从政府的指令,[6]沦为了公共权威纯粹的执行工具.由于加尔文主义人性论的影响,以及17世纪人对自然的不信任,再加上对现代科学带来的人类中心观的迷恋,在现代主义思想中,控制体现为一种机器式的控制观——控制意味着外部干涉.[7]事实上,在这种模式中,处于高位的国家机构利用自身的制度优势,通过提供各种物质或者符号的奖励,特别是通过行政命令,使教师几乎处于完全无权的地位,从而只能服从行政命令.[8]汉语国际教育虽然没有采用这种单纯的科层化权力场域,但其受这种权力意识影响的行为方式却不少见.

在教师数量和质量均不能满足迅速扩大的国际需要这一问题上,传统权力分配及运作机制明显阻碍着它的根本性解决.目前,全世界有三千万外国人在学习汉语.1999年以来,来华留学生数量大致以年均百分之二十的速度增加.面对迅速增长的国际需要,我国最初的改革办法是在国家汉办的主持下,通过政策指令和物质奖励等方式,增加公派对外汉语教师的数量,扩大国内高校对外国留学生的接收规模,增加从事汉语国际传播的教师数量.同时,汉办开展了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的考核与颁发工作,以此来保证教师质量.然而,事与愿违,从事汉语国际传播工作的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依然存在.由于公派教师要求高,据汉办的数据显示,至今我国每年的公派教师数量仍不足3000,仅仅依赖公派教师数量的增加完全不能满足国际需要.

在从事汉语国际传播的教师的选拔和考核上,技术控制妨碍着真正优秀的教师进入师资队伍.权力以一种隐形的形式运作时,就体现为一种技术控制.[8]在技术控制下,大学的教育专家、课程专家、学者或者专门的科研机构作为学术权威,对汉语国际教育进行着技术控制.按照学术权威制定的规则选拔出来的教师既不能完全满足实际教学需要,又限制了大批有实力有意愿献身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的教师进入师资队伍.从资格考核的角度看,我国至今尚未提出得到广泛认可的对外汉语教师素质标准.教育部两次颁布评定对外汉语教师素质的文件却又两次终止,对外汉语教师素质标准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课题.在专业人才培养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生达不到教学的学历要求,而硕士生能进人对外汉语教学领域的也不超过50%,其中相当部分去了国际学校和其他一些培训机构.一份2008年国内高等院校对外汉语教师队伍的构成状况调查显示,从业者的专业涉及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字学、文学类、,教育学、心理学、外语类等.在学历层次方面,本科到博士后均有分布,其中具有或正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教师居多.“从调查结果来看,具有硕士学位的对外汉语专业毕业的教师占到了半数左右.然而,由于所调查的教师大多来自国内知名的对外汉语教学院校,这一数据无法推论到所有的教学单位.特别是在一些公司和项目中,非对外汉语专业包括理工科出身的本科及以下学历教师大有人在.” [9]而在国外从事汉语国际传播的教师队伍中,既有被选派出国的优秀对外汉语教师,也有很大一部分志愿者,他们主要由在校本科生、研究生组成,缺乏实际教学经历,流动性很强.甚至有由于“汉语热”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诱惑,而滥竽充数的人.这些人对我国汉语国际传播的形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在知识储备和教学能力上,汉语国际传播过程中会涉及到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民俗学、交际学等许多学科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应该具有“杂家”的学科知识结构.然而在由汉办组织学术权威制定的《汉语国际教师标准》与《公派汉语教师要求》下,实际选拔情况仍然侧重教师的汉语语言教学知识以及英语水平,对教师是否具备“杂家”知识结构既疏于考察,又难以考察.手段单一、时间短促的选拔过程也难以对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手段以及教学效果进行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