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青奥会综述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248 浏览:129195

摘 要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和内容分析法等,以2008-2013年初CNKI所刊载的青奥会文章为研究对象,探讨过去5年多来我国学者对青奥会的研究现状与热点.结果表明:我国学者对青奥会的学术关注较为及时,而南京青奥会的成功申办客观上促进了我国青奥会研究的繁荣,其中论文的作者、所属机构及其所载刊物主要来自江苏地区尤其是南京市.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包括青奥会基本理论、青奥会与城市发展、青奥会赛事筹办、青奥会与学校体育、青奥会传播与传媒、青奥会与青少年教育、青奥会发展问题、青奥会文化与体育文化、青奥会与青少年体育以及青奥会与旅游产业等.

关 键 词 :青奥会 研究 现状 主题 期刊文献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643(2014)01―0017―04

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是国际奥委会旨在完善青少年教育、防止奥林匹克宗旨偏离、呼吁奥林匹克教育理念回归所发起的一项赛会创举.青奥会虽与奥运会拥有相同的思想体系、相似的组织形式以及相近的活动模式,但青奥会绝不是小型的奥运会,因为其除了提倡“节俭”办赛的理念以及注重奥林匹克精神传播外,更是真正将文化与教育作为自身的高度使命和价值核心.2010年随着首届青奥会谢幕于新加坡,2014年南京青奥会也开启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帷幕,青奥会的“南京模式”更是备受期待.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体育学术界开始逐渐关注青奥会.2010年以来,我国学者对于青奥会的研究更是随着南京的申办获胜而出现了快速的升温,本文将对该领域近5年多来的研究进行梳理与提炼,旨在总结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利后进.

1.青奥会研究现状总体概述

虽然前国际奥委会主席雅克罗格先生早在2001年便提出了举办青奥会的设想,但直到2007年7月5日在危地马拉城举办的第119次国际奥委会全会上青奥会才得以真正诞生.因此,青奥会对于全世界来说仍然是一个奥运“新生儿”.青奥会的诞生一开始便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这也包括我国的体育学术界.期刊研究特点是时效性、学术性与权威性,因此,笔者就近5年多来CNKI关于“青奥会”为主题搜索的刊载论文进行分析,希冀客观反映出当前研究的总体状况.

1.1 论文的数量分布与变化

自2008年以来,CNKI开始出现青奥会为主题的论文,具体分布为2008年2篇、2009年1篇、2010年53篇、2011年84篇、2012年66篇以及2013年目前的5篇(查询至2013年4月中国期刊网),总计211篇.可以看出,我国有少数体育学者在第一时间敏锐地捕捉到了青奥会的学术价值,能够很快的投入到青奥会的学术研究之中,但一开始并没有产生成果的规模效应.直到2010年,我国有关青奥会的公开发表论文开始猛增,这在很大程度上和我国南京市在2010年获得第二届青奥会举办权产生的东道主效应是分不开的,而在2010年以后发表的论文数量开始趋于稳定.

1.2 研究的机构分布

截至当前,发表青奥会论文的相关机构总共有40家.排名前十二位的分别为南京大学17篇、南京师范大学15篇、南京体育学院15篇、南京农业大学7篇、北京体育大学7篇、南京工业大学6篇、南京审计学院5篇、扬州大学4篇、江苏技术师范学院4篇、中国矿业大学4篇、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4篇、首都体育学院4篇,剩余院校都在1篇到3篇不等.从分布特征来看,江苏高校尤其是南京高校占据了大部分,其次是来自北京、上海、河北、武汉等少数院校.

1.3 刊载的刊物情况

在全部论文中,刊载在北大中文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有109篇,而其中刊载在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为27篇.而在刊载刊物的前五名排序为《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44篇、《体育与科学》19篇、《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3篇、《体育文化导刊》7篇、《山东体育科技》6篇.可以看出,由于地缘优势和“主场效应”所处江苏省南京的3种体育学术期刊成为青奥会论文刊载的主阵地,而《体育文化导刊》和《山东体育科技》也较为关注青奥会的研究.

1.4 刊发论文的作者情况及其论文资助情况

从发文数量情况来看,总共有39位学者发表了论文.其中王成9篇、史立峰4篇、裴东光3篇、李海峰3篇、田雨普3篇、于水3篇、朱慧芳3篇、魏文思3篇、王庆军3篇、周丽萍3篇,其余作者分别为2篇或者1篇.从论文资助情况来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4篇、江苏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4篇、国家体育总局社会科学、软科学研究资助3篇、江苏省科委社会发展基金资助1篇、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资助1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1篇以及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1篇.以上都为国家级课题或省部级课题资助,市厅级及其以下不再显示,可以看出,在论文资助层面省部级以上课题资助率相对不高.

1.5 研究层次及其类别

从研究的层次分类上,其中基础研究(社科)论文为165篇、行业指导(社科)论文为27篇、政策研究(社科)论文为6篇、工程技术(自科)论文为6篇、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白科)论文为2篇、基础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论文为2篇、职业指导(社科)论文为1篇、高等教育论文为1篇以及行业技术指导(自科)论文为1篇.可以看出,基础性社科研究占据了绝大部分,这是由体育学科自身的社科属性决定的,而在其他行业领域也有所体现则是体育学综合性应用学科的一种反应.

青奥会研究是一个专题,更是一个大的领域,关于青奥会的具体研究必然涉及教育、文化、赛事、基本理论等等具体主题,因此对青奥会研究领域的内容归纳与分析能够为我们客观呈现出一幅更为清晰的研究蓝图,也能让我们详尽地看到目前研究内容.笔者通过对221篇论文题目、摘 要 和内容的分析与归纳,共将其分类为如下28个具体类目(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过去5年来,我国学者对青奥会的研究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寡至繁的研究历程,尤其是2010年以来,我国对青奥会的研究内容逐渐丰富,无论是研究深度与广度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具体研究主题排序看,排在前十位的分别是青奥会基本理论19篇(占总数的9.0%)、青奥会与城市发展18篇(占总数的8.5%)、青奥会赛事筹办16篇(占总数的7.6%)、青奥会与学校体育15篇(占总数的7.1%)、青奥会传播与传媒13篇(占总数的6.2)、青奥会与青少年教育12篇(占总数的5.7%)、青奥会发展问题12篇(占总数的5.7%)、青奥会文化与体育文化12篇(占总数的5.7%)、青奥会与青少年体育11篇(占总数的5.2%)以及青奥会与旅游产业10篇(占总数的4.7%).另外,还包括青奥会志愿者、青奥会与公共基础设施、青奥会与市民、民生以及青奥会与奥运会比较等等17个从1篇到7篇不等的具体研究类目.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其他与体育学交叉性很弱方面的文章以及学术性不强的期刊文章等等都被归纳为“其他”类中,以提高研究内容分类的纯度与准确性. 3.5 青奥会传播与传媒

在当今光速的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型体育赛事的成功举办与大众传媒具有不可分割的关联,赛会必须通过传媒才能获得更多受众的关注,传媒也需要赛会来吸引受众的眼球,因此,没有信息传播和新闻传媒的青奥会将是难以想象的,青奥会自然更是必然会受到媒体的极大关注.而当今学者对青奥会的传播与传媒研究也较为关切.从研究现状来看,其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青奥会的媒体形象、我国传媒所面对的青奥会传播问题、青奥会新传媒集团报道的研究以及青奥会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等.如黄璐认为青奥会的全球媒体形象紧密围绕青年的性格特点建构,致力展现青年的纯真与活力,建构模式包括表现文化多元与城市活力的新加坡模式,表现新生力量与中国崛起的南京模式,表现清新和元素的重塑西方模式;王庆军认为我国媒体在青奥传播上面临着社会责任引导语与商业利益平衡、娱乐低俗打造与文化教育诉求取舍、奥利匹克精神再现与体育影像奇观诱惑和消费冲突、怎么写作青年与生产受众商品的抵牾之间四大矛盾,并提出了相应的超越策略;张矛矛分析了新加坡新传媒报道在报道手段和报道内容上的特点,指出新传媒的青奥报道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先期宣传不足、非赛事报道欠缺、广播媒体淡出、商业运作过度等;纪玉娣阐述了青奥会的跨文化传播效应,认为青奥会传播的核心内容是文化,青奥会还有利于国家(城市)形象的对外推广,青奥会的传播价值在于沟通青年.

4.结语

当前我国学者对有关青奥会的已有研究为我们展现了研究现状.虽然当前的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学术关注度上的地域性过强,研究的基金资助仍然不足,研究论文的偏定性、定量不足,研究内容带有一定的重复性,研究观点带有一定的雷同性等等.但相比较奥运会研究的成熟与广泛,青奥会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因为青奥会本身仍被视为处于“婴儿”成长期.但青奥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我国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又一个里程碑,意义非凡而深远,随着青奥会热潮的逐渐到来,我国学者对青奥会的研究也将会更加丰富与深入.

06;29-33.

[26]张矛矛.新加坡青奥会新传媒集团报道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l(6):21-26.

[27]纪玉娣.青年奥运会的跨文化传播效应与策略――从新加坡青奥会到南京青奥会的思考[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13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