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文传媒与***华文文学”国际学术会综述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447 浏览:10516

2010年3月9日至12日,“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广州暨南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暨南大学国家“211工程”项目“比较文艺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主办,广东嘉应学院文学院协办,旨在探讨海外华文文学在媒体变革时代的发展趋势,促进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的有效互动.来自海内外的60多位专家学者,就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所出现的新现象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探讨.

论坛开幕式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秘书长杨际岚主持,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张炯、世界华文文学联会会长曾敏之、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会长饶子、新加坡文艺协会会长骆明分别致辞,表达了对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祝贺和期待.随后,七位海内外的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精彩的报告.台湾佛光大学教授黄维就华文文学与诺贝尔文学奖谈了自己的见解,他认为与其过于重视诺贝尔文学奖,不如把中国的文学奖办得更具权威性和公信力,以此真正推动海外华文文学乃至中国文学的良性发展,暨南大学海外华文文学与华语传媒研究中心副主任董天策以《海外华文传媒研究的生态学视野与实证调查》为题做了报告,他运用媒介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基于海外华文传媒现状所做的实证调查,对如何做大做强海外华文传媒业提出了独特见解,香港《明报月刊》总编潘耀明扼要介绍了香港的旅游文学及其独特的文化景观,并期望香港能建设好自己的文化景点,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都市,菲律宾华文《世界日报》文艺副刊主编云鹤剖析了菲律宾华文平面传媒的局限性以及菲华文学目前的困境,还指出网络等新媒体在推动菲华文学的发展上具有非凡潜力,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问题,北美文心社社长施雨重点分析了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她介绍了华文文学在北美网络化的普及情况,还特别列举了几个书面中早已不再使用的汉字在网络中重新流行的现象,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高级讲师林春美以《文艺副刊与马华地方书写之兴起》为题,介绍了80年代末以来马华文艺副刊本土化的实践,进而分析了地方书写在其兴起时期的成果及其对马华文学的意义,加拿大中国笔会会长曾晓文则通过回顾加中笔会的发展史介绍了加中笔会的华人作家的创作情况,且简要论述了新移民文学的新走向.

会议期间,海内外专家学者分成两组围绕“传媒与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的新创获”两个议题进行了讨论.第一分会场由中国人民大学文学系教授杜元明主持,与会代表以“传媒与文学”为主题讨论了华文文学如何借助网络发展等问题:《羊城晚报》文艺部主任何龙以《网络是境域“文学墙”的推土机》为题作了报告,他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放入传播的语境中来查看,认为网络将缩小境域差异,带来更多阅读和写作的自由度,有助于华文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加拿大华文作家协会会长陈浩泉介绍了加拿大华文传媒与加拿大华文文学的发展状况,并指出加拿大华人社区的壮大推动了华文传媒迅速发展,以及日趋繁荣的加拿大华文文学创作,为众多加拿大移民提供了一个精神家园,暨南大学文学院博士、惠州学院中文系教师颜敏谈到了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的传媒问题,介绍了90年代末以来海外华人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种转向,并从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的传媒视角出发试图寻求海外华人文学的诗学话语和研究范式上的突破,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理事陈嘉奖以《华文文学与华裔传媒的本土化》为报告主题,他具体分析了菲华文学发展遭遇的瓶颈,如菲律宾的华人创作、华语教育、华裔传媒等面临的困境,以及亟待解决的本土化问题,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研究员朱双一详细介绍了一本非文学的学术刊物――《台湾社会研究季刊》,讲述了这本刊物的三个亮点及其与文学产生联系的因缘,并概述了陈映真和白乐晴两位作家对这本刊物的影响,《台港文学选刊》主编杨际岚探讨了办刊人的主体性问题,谈到传媒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复杂因素制约下如何保持办刊的主体性,《香港作家》总编辑周蜜蜜谈到在香港办刊主要受经济制约,她简要讲述了《文汇报》、《华侨日报》等报刊的文学副刊的艰难发展历程,指出了在商业社会中,媒体、经济、文学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的趋势.

同时,另一分会场则以“海外华文文学的新创获”为主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主持人是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翼心.美国华人作家融融首先介绍了《一代飞鸿》一书的出版历程和内容主题以及北美华文文学在新时期的发展现状,并提出了“生活的安逸与写作的张力”这一话题,苏州大学教授曹惠要针对华人移民文学进行了分析,他具体论述了创作语言、居住国、迁移国等不同的华人作家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推动移民文学理论概念的界定和长远的发展等问题,深圳大学教授钱超英以《华文文学与华人社会》为题,探讨了华文文学的发展现状与华人所处的社会和环境间的联系和矛盾,他提出应使用全新视角去关注海外“打工”文学和内陆“打工”文学之间的异同,美国拉斯维加斯华人作家协会会长尹浩介绍了由医生到作家的创作者的心路历程,从职业转变这一视角去解读海外华文文学作家面对异域文化所作的努力和积极迎合社会的姿态,同时又针对海外华文作家的这种写作姿态,反思其与中国本土作家的区别,马来西亚华裔女作家朵拉介绍了马华文学的现状,论述了其与北美华文文学的区别,并就《新洲日报》《南洋商报》对马来西亚华文文学的发展给予了积极肯定,泰国《中华日报》副刊主编梦凌介绍了泰国华文文学的历史与现状,就泰华文学拥有80年的发展历程但其影响力却不及“后起之秀”的北美华文文学表达了自己的困惑和隐忧,同时她期望学界多关注泰华文学,推动泰华文学的发展和繁荣,台湾旅美诗人潘郁琦主要论述了立体、平面传媒在海外华文文学出版传播过程中的作用,并介绍了不同移民时期移民对原住国和迁移国作出的贡献,同时她还分析了“中国城”与“侨校”在异国的发展状况,复旦大学教授陆士清主要针对华纯的《沙漠风云》谈到了对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看法,针对散文这一特殊体裁在海外的发展变化提出了个人见解,并鼓励海外华文作家在居住国环境的发展变化中敏感捕捉时代脉搏,创作出反映海外华人新生活与时俱进的作品,福建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刘登翰简要分析了报纸特别是其文艺副刊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发展所具有的影响,但也指出了报纸作用的日渐微弱,期望能够通过多种方式,使报纸的文艺副刊真正发挥优势,来引导和推动作家的创作.


3月10日下午,研讨会在广东梅州嘉应学院举行最后一场大会报告与闭幕式,由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列耀主持,暨南大学党委书记蒋述卓、嘉应学院党委书记李俊夫、校长邱国锋、党委副书记李友文出席了会议.马来西亚《南洋商报》文艺版主编张永修、菲律宾华文作家协会秘书长、美国《红杉林》总编辑吕红、《世界华文文学论坛》主编刘红林分别在闭幕式上发言,就华文传媒的现状与如何加强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等问题进行探讨.最后,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杨匡汉对研讨会做了总结.此次“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从理论视野、研究方法和学术层面拓展了海外华文文学新的研究空间,将进一步推动华文传媒与海外华文文学之间深层关系的理论研究.

作者李培培,女,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范承刚,男,暨南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