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

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227 浏览:15039

[摘 要]当前我国普教与职教发展不协调,部分中职学生由于自身因素和社会、学校、家庭的外界影响,出现素质水平偏低,是非价值观扭曲,,缺乏积极性,心理脆弱和自信心低下缺乏积极性等现象.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形成以学校德育为主导,以学生为中心,建立学校、社会和家庭联合的德育网络,重塑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关 键 词]中职学生德育实效性

近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校教育,全国普遍存在“普高热”等现象,这造成普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不协调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缓慢,成了教育的薄弱环节.由于社会环境轻视职中,职中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薄弱,职业学习环境的特殊性等原因,致使中职学校德育的实效性大大的降低.如何提高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紧密联系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课题.作为一名教师,我通过参与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从中职学校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出发,分析问题成因,全面准确把握德育本质,切实提高德育实效性与针对性,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中职学生德育现状及问题

处在社会转型中的中国,社会各方面变化巨大,人们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社会价值取向在逐渐多元化.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19岁之间,他们思想活跃、活泼好动,但心智发育尚未成熟.对社会所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对书本的现成理论,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想法.在整个社会环境不良的情况下,中职学校也不能免受影响,尤其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部分学生的德育状况已出现不容乐观的趋势,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非价值观扭曲

中职学生的心理尚未成熟,是非分辩能力较差,心理素质不稳定,正处在人生的重要转变期.他们受到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因素影响,出现信仰缺失,言行不一等不良现象,缺乏对美丑的正确认识.表现在:衣着暴露、头发怪异,以为时尚;生活中出口成“脏”、随地吐痰,劳动观念不强、劳动能力低下;对中华传统美德和正已修身作人的传统观念漠然反感;法律意识淡薄,以网游消磨课余时间,不尊师重教,集体观念淡薄,缺乏荣誉感,价值观观念扭曲.

2.素质水平偏低

从初中升上职校,很多学生没有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方式的改变.生源中有些学生因家庭困难,所以选择中职尽早就业;有些学生因中考失利,不得已来就读中职学校;有些学生完全依照父母安排,选择就读中职.他们大多对学习失去兴趣,不求上进,觉得学习是件没有价值的事情,失去学习热情,没有学习动力[1].由于厌学情绪较为突出,导致差生数量较大,给学校管理带来极大影响,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也大打折扣.

3.心理脆弱、感情冲动

处于人生重要成长发育期的中职学生,从懵懂少年过度到成熟的社会人,同时现实社会与就业压力离他们越来越近,即将从一名学生转变为劳动者,这使他们心理承受着巨大压力.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他们有较强的独立意识,更希望摆脱来自学校与家庭的束缚.而成长过程中的烦恼、忧虑、困惑又让他们产生情绪化心理,易动的情绪难以自控、自律.由于缺乏社会经验,遇事往往急躁冲动,造成难以承担的后果.

4.自信心低下,缺乏积极性

中职的教学方式与初中有很大不同,初中阶段学校延续了小学模式,采取的是帮扶管理,而中职学校则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这让许多学生一时间难以适应,导致自信心下降.在学习方面,中职学校开展的课程多、难度大,需要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合理安排课后时间,主动认真复习,因此很多学生在入学第一学期成绩较低,打击学习自信心.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深入,人才的竞争愈演愈烈,社会普遍认为学历越高,能力越强,因此,中职学生被普遍认为学历低,能力差,而许多中职学生来自经济困难家庭和农村家庭,由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他们不能正确地看待生活的差异,这让他们产生了自卑心理,这严重打击了学生的自信心.

5.部分教师素质偏低,教育方法内容单一

教师的师德对身心发育尚未成熟的中职学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爱业敬岗、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尊重家长的职业道德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但由于市场经济所带来的个人利益观念的不同,一部分教师对职业道德的认识也出现了偏差,不安心本职工作,更有人利用工作之便,为自己谋取好处,不能对学生一视同仁,冷淡歧视暂困生[2].许多学校在开展德育教育工作中也只是应付了事,粗浅地注重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而不注重研究职业特点,从学习实践出发,不与职业道德、职业纪律和职业理想相结合,因此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中职学生德育现状的原因

1.社会转型及环境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市场经济发展得并不完善、健全.在转轨经济的变革中,往往无章可循、有章难依、执法不严、违法难究,许多人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甚至不惜以损害他人、国家利益为代价.这种社会道德失范,诚信缺失、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现象直接影响中职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信息传递的方式.它扩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但同时也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部分学生沉迷网络,出现精神空虚、道德遗失、暴力倾向等现象.这使得部分学生是非、美丑的判断标准和能力偏差,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面对互联网的自由、交互、无极限的沟通方式,导致网络文化的非控性,使学校、家庭对学生的影响难免处于失导、失检、失控状态[3].

2.德育工作力度不够

多数中职学校把精力主要放在招生、就业和专业设置上,在德育工作中带有“应付”态度,平时只是粗浅地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进行教育,不重视学生的德育情感、德育意识的培养,没有把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联系到职业技术学习中,只片面地强调道德理论的灌输,而忽略学生的主动性,使德育教育很难被学生真正接受,大大降低实效性.

3.学生自信心低下

中职学校的学生许多来自农村或经济较困难家庭,多数学校采取了住宿形式,学生步入新学校后,面对的是一个新的环境.同学们之间的家庭情况千差万别,吃穿住的不同,让学生之间产生比较现象.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看待家庭之间的差距,导致了自卑心理的产生和自信心的下降.除此之外,初中时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习以外的事情很少过问,因而他们的自理能力非常低下.入校后洗衣、写饭,事事都要自己去做,一时做不好,就怀疑自己的能力,失去了信心.

三、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1.确定德育目标,共建育人网络

德育目标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是对个体思想、政治品德等方面设计或规定,是德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教育部在2004年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大纲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目标的指导性文件,所以我们应该明确目标,按照目标深入贯彻[2].注重学校、家庭和社会德育工作的结合,形成德育工作合力.对于未成年人的教育工作单靠学校一方面的努力往往是不够的,必须做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紧密结合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第一,要改革中职学校现有的德育工作模式,把“说教式”变为“合作式”,通过学生的参与,使学生把外在德育规范和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信念,逐步达到自律的目的.第二,建立起师生间平等信任,互相尊重的关系,实现师生心灵上的沟通.第三,建立专访制度,与学生家庭之间保持书面或联系,对家庭教育进行指导和咨询,指导家长如何正确关心子女,培养子女良好的心理品质、行为习惯和个性特长,使家长们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的教育,实现家、校的沟通、协调与配合.第四,学校在加强与家长结合的同时还必须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加强社会教育,净化学生成长的社会环境,促进学校德育的有效开展.如:聘请军、英模等任务为校外辅导员,开展讲座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使其能正确认识社会,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2.注重主体,培养自我教育能力

人是道德价值存在的真正承载者,道德素质的培养,其实质是弘扬人的主体,通过道德教育促使主体道德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实践活动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启发学生的内驱力,才能使学生逐渐地真正成长,从而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等.自我教育,是指人们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的活动.简单地说,就是自己教育自己,自觉改造世界观,自己做自己的思想工作.因此,在中职德育中,要加强德育工作者的引导,培养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控制和自我塑造的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观察、分析社会的正确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道德观,才能识别和抵制社会的消极影响,形成良好的品德.

3.提高德育工作者道德修养

职校德育工作者不应只是教师、班主任,还应包括领导和其他工作人员.德育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但德育工作者是引导者,对德育工作者的要求比较高,应掌握德育原理、方法和具备必要的教师道德.从实际来看,大多数中职学校缺乏合格的德育工作队伍.德育工作往往被视为一项“附带”工作,这显然不能很好地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由此,学校应该以师德建设为突破口,整体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首先,要有针对性对德育工作者进行专业培训,让他们接受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自身的素质,在理论和实践中不断积累完善.其次,要制定和实施德育素质考核标准和激励机制,以衡量教职工的德育素质,调动其努力提高德育水平的积极性.再次,发掘培养优秀德育工作者作为典型,鼓励和支持教职工从事专业技术工作外,兼顾德育工作,以建立一支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队伍,充分发挥德育工作者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总而言之,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全社会都整合起来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才能使之落到实处,才能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让学生尽快进入到职业教育的角色中来,以积极地态度对待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不断超越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