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诚面对人生

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01 浏览:16941

【摘 要】胡风先生的文论思想主观战斗精神,是一种主体意识的勃发.他强调了感性对象,是相生相克的主客观融合过程.他的文论思想体现出了锋芒性和情感性的特性.

【关 键 词 】主观战斗精神;主体意识;锋芒性;情感性

胡风生活在三四十年代的国民党统治区的特殊环境中,在这个灰色的战场上,坚持文学与革命结合,为革命战争怎么写作,为人民大众怎么写作的战斗立场,积极从事文学批评、文学创作和文学编辑活动.在中国三四十年代的文坛上,存在着性灵主义、公式主义和客观主义三种倾向.胡风为了反对这种完全脱离社会主潮,将文学单纯作为宣传工具,图解政治和奴从现实的观点,坚持真正现实主义道路,提倡主观战斗精神,这是他在文学理论上的一大贡献.

一、文学主体意识的勃发

胡风没有论述文学主体性的论文,他没有就文学主体性问题发表过系统性的文章,但我们不能因此而无视胡风文艺理论中的主体性思想.他的主观战斗精神,就是文学主体性思想的理论表述形式.文学的主体性,包含着作家的主体性,作品中人物的主体性,读者及批评家的主体性等三方面的内容.胡风更多的是论述创作主体(作家)和创作客体(现实生活中的时间和人物)之间相生相克的辩证关系.

(一)感性对象的强调.对于“血肉的现实人生的搏斗”,就是要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主观方面作用.血肉的现实人生,当然就是所谓感性的对象,胡风认为,创作作品不能从概念出发,而是确确实实从复杂万变得社会现实出发,从具体可感的形象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创造力的充沛和思想力的坚强.胡风认为思想力和创造力来源于对现实真实而生动的反映,否则将会沦为市侩主义,即抒情主义或公式主义,缺乏现实作为依托.作者在这里希望作家能够通过对血肉鲜活的真实世界的体验,写出具有自己独特个人感受的社会现实.体现在具体革命斗争中,就是作家要与人民结合,真正写出体现人民生活和精神的复杂状况,揭露“精神奴役的创伤”,从而起到启蒙作用,怎么写作于社会.


(二)相生相克的主客观融合过程.“体现对象的摄取过程”,这是反映论的观点,即主观拥抱客观,主客观融合.“同时是克服对象的批判过程”,主观精神要深入提高创作对象.“主观力量的坚强”指主观要有批判拥抱客观的能力.主观精神要真正深入体验客观现实,通过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过程,能够真实表现社会现实活表现高于现实,即来源于现实而高于现实,这与“没有思想力的光芒,因而也没有真实底压迫力的形象性”的客观主义是不同的.在主客体相生相克的过程中,主体拥抱客观,客体生命被作家拥入,使作家得到扩张,主体要克服客体,既表现出迎合或选择或抵抗,客体也要克服主体即可提要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主观作用.通过这样的相生相克,不断反复互相促进,主客观才能真正完全融合,这在现实主义道路上迈进了一大步.在这个过程中是以主体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的,被体现者被克服者是活的感性存在,那主体不能超脱感性机能,那么主体就需要不断的自我斗争,自我扩张.主体的机能不断被激发出来.

同时这个过程还体现了胡风的一个著名的说法,即创作的受难的精神.体现为作家“呕心镂骨的寻求最无伪的,最有生命的,最能说出他所要把捉的生活内容的表现形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体现在与人民结合的思想,这也体现了“为人生”的思想.一方面,作家带着思想武装深入人民,体现克服客体,揭露几千年的精神奴役地创伤,另一方面,这又带来作家自己底分解和再建,即作家主观精神的提高扩张.只有这样才能使艺术力和思想力,主观和客观交融,成为真正现实主义的作品.

二、文学所表现出的特性

1.锋芒性.胡风从三十年代就直接和鲁迅接触,他不止一次地说过,他是鲁迅的学生,鲁迅的言传身教使他继承了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新文化传统.不仅是思想性,甚至连文风方面的冷峻,辛辣,尖刻等特征,胡风的写作都和鲁迅都有不少相似之处.首先来说,胡风曾经告别故乡到日本接受了西方文明的熏陶,当他再次回到中国深感贫穷与落后,这加深了他对封建意识的残酷与愚昧的认识.另一方面,胡风与中国现代文坛的大多数文学家相比,又是地道的农家子弟,与农民有着血肉的联系,这就引出了胡风一个著名观点,揭露广大农民身上的精神奴役的创伤,即长期封建主义思想的影响的毒化与积淀,包括精神上的麻木,保守狭隘,自私等等,尤其是所谓安命精神.这点胡风可谓一语中的,碰到了封建主义的软类,提到了思想启蒙的议程.另一点是胡风提倡所谓受难的精神,指作家创作过程中复杂,艰难,痛苦的过程,强调主观精神,对于创作完成的决定性作用.那么宛如“隔岸观火”或说奴从现实的冷冰冰的叙述是作者彻底否定的.还有其他一些不再作具体论述.无论是胡风对左右两方面的批判,还是对封建意识批判的深广度,都表现出胡风思想的锋芒性.

2.情感性.胡风的文学理论不是从某种理论逻辑出发,而是和个人的独特经验相关,对于对象的分析是在独特而深切的个人体验中形成的.从另一角度说,胡风是以诗人的身份开始步入文坛的,诗人所特有的情感性特征一直贯穿在他的文学活动中.这是一个内在原因,这使他对创作有着直接而丰富的生命体验,并且对形象特点敏感.在创作实践中,胡风认为,“作家要把他的热情潜入到生活对象底深的本质里面”.以百倍的热情去肉搏客观的世界.在主客体相生相克的过程中,主体拥抱客观,客体生命被作家拥入,使作家得到扩张,主体要克服客体,既表现出迎合或选择或抵抗,客体也要克服主体即可提要促成修改甚至推翻作家主观作用.每个人的经验不同,那么得到的客观世界也就不同,以及主观的不断扩张,不断斗争,这与情感性都是相关的.在《青春底诗》中,胡风更是以亢奋的语调,的演说着路翎的成功,是深邃思想力量,生活的感受力和热情结合为一体,认为这是作品成功的关键,肯定了路翎的个人体验“时代底Passion产生了作者底Passion和他底人物底Passion”.

三、总结

从以上对胡风的一系列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胡风思想对于错,他的这种坚持自己个体意识的精神是首先值得肯定的.胡风的文学理论都是从个体经验出发而形成的,无论从锋芒性还是情感性特点,我们都可以感受到.胡风认为主体是创作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从他的相生相克观点可阐发出主体的强弱优劣制约着对客体的认识,即主体的修养、才情、气质等可以影响客体.我们从古代文论中可以找到类似的观点,如孟子“知言养气”,曹丕“文以气为主”,以及韩愈“气盛言宜”.他的这种文学理论是具有古代文学的继承性的.胡风的主体关在当时抗日救亡大环境下是符合现实性的.他适合了斗争,揭露了精神奴役的创伤,有利于宣传活动开展.然而过分强调主观意识也很容易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并且每一种文学都有每一种文学存在的价值,他对性灵主义与客观主义的批评离开抗日救亡的大环境也是值得商榷的.如他认为客观主义是没有思想力的,实际上客观主义只是叙述平板,力求准确无误的描绘出事件,客观主义的叙述过程也是经过作者有意识安排,包含有作者的匠心的.现在新历史小说追求一种原生态叙事,能说没有思想力吗?虽说胡风有一定偏狭之处,但是我们还应肯定胡风在中国文学史上做出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风文艺思想论稿》,徐文玉著,安徽文艺出版社,1989.12.第一版.

[2]《胡风回忆录》,胡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11.

[3]《胡风评论集》,胡风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