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对写作的抵触心理

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32 浏览:19223

在我们十八中学校,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最头疼莫过于写作文了.语文教育家黄光硕先生说过:“学生的语文学得怎样,作文可以作为衡量的重要尺度,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否过关,作文也是一个重要标志.”但长期以来,许多初中生在回答学语文最怕什么的时候,则大多数回答“写作文”,可谓“题未出而叹息,临文卷而汗颜”,往往只见到教师费尽心血,学生的写作兴趣始终提不起来.那如何才能做到让学生由“要我写”到“我要写”、由“怕作文”到“爱写作”?首先,我们就应该找出学生厌烦写作、对写作产生抵触心理的根源,从这里出发,寻找正确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一、影响学生作文情绪的外因

(一)教师被动应付,滋生学生厌文心理

一般学校的语文教师均担负着两个班的语文教学工作,批阅作文耗时费力,因此很多教师长久以来作文批阅敷衍了事,很少写评语,仅仅打个分数或等级而已.久而久之,使学生产生厌倦感,反正写好写差一个样.其实学生不仅在乎作文分数,更在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寥寥数语,都会使学生激动不已.

(二)教师指导不够到位,导致学生写作动机的缺失

在实际写作指导中,教师往往只偏重于写作技巧的传授,偏重于审题、立意、谋篇等模式化的指导和机械的训练,而不去鼓励学生去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发现自我,更不是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想,很少在引导学生在积累语言、感悟生活上下功夫.在这样的思维模式下,我们看到了学生作文 “岁岁年年人不同”,却是“年年岁岁文相似”的怪现象.日久天长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学生在整个写作过程中的情感、意志、个性、情趣的介入,忽视了对学生写作动机的激发,就会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不良的写作环境中,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很难激起创作的火花,这也是长期以来学生对作文产生惧怕、厌倦的根本原因,导致学生消极写作心态的形成.作文变成了痛苦的折磨,怎么会让人喜欢呢?因此,《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把培养写作的兴趣和自信,放在作文教学的重要位置上,使学生对写作“有兴趣”,“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叶圣陶先生也认为要引导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以趣为先,为写作奠定灵感的基础.在作文指导时少一些灌输,多一些感染,少一些说教,多一些陶冶,引导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三)急功近利的作文教学,挫伤学生作文积极性

虽然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能力为本,但在现实中分数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许多教师布置学生大量阅读、背诵和抄录范文,以便考试时“编、抄、套”.这种急功近利的作法滋长了学生弄虚作检测的风气,也大大挫伤了学生的作文积极性.这样“套”出的作文看了后让你说不上哪几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有时要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为作文而作文,为考试而作文,作文变成了没有自我、丧失灵魂的一纸“空”文,失去了感人的力量和亲切自然的魅力,使得大多数学生不喜欢作文,视作文为畏途.

二、影响学生作文情绪的内因

(一)压力太大,厌学情绪严重

目前选拔人才的途径还是考试,分数是学生的命根子,学习总成绩不好,作文能力再强也是白搭.听课、背书、做题,乏味的学习让学生漠视生机盎然的四季更替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因而他们从彷徨到无望、消极直至厌学,对各个学科都是厌倦心理,自然也谈不上对作文的热爱.

(二)缺乏生活体验,无东西可写

许多学生在面对作文时,无物可写,无事可叙,无议可发.叶圣陶指出:“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生活,写作就无从谈起.”作文就是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素材,如果能细心观察、细心体会、真心感受,定能从中挖掘出丰富的资源.但多数学生缺乏足够的生活体验,犹如无源之水,脑袋空空然也.没有经历和体验,如何写文章呢?因此,写作文时只能苦思冥想,胡拼乱凑,对作文也产生了抵触情绪.

(三)缺乏语言积累,词不达意

作文是语言文字,通过文字形式表情达意.而现在的学生由于种种原因,文字表达能力很差,翻来覆去就那么几个词,缺乏生机和活力,不能自然顺畅的表达内心感受.作文最终是通过语言的运用来实现的,语言要求活、新、丰富.这种语言的积储,既依赖于广泛地阅读,也依赖于对现实生活的密切关注,让学生多读书,使他们的思想更加厚重与深刻,自觉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也能促进作文的表达能力.


写作是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写作教学则是倾注着教师热情、心血的艰苦工作,帮助学生在艰苦的训练之中登上写作教学的顶峰,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使命和任务.从分析得出的问题出发,寻找策略,解除作文教学给学生带来的束缚,打破学生怕写作的僵局,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作文,启发学生自由抒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使作文洋溢着生命的律动,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崭新的天空,让学生直正感受到作文带给他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