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新闻资源开发的利器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64 浏览:20548

摘 要  本文将“人”“机”“事”三个维度出发,探讨手机在新闻资源开发中的应用、问题和前景.

关 键 词  手机 新闻资源 工具

中图分类号0206 文献标识码A

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新闻报道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新闻媒体竞争的常规武器之一.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推进.信息的流动不再局限于某一地域或某一群体.地方媒体原来所拥有的区域性传播优势被打破,全国性媒体也失去了资源垄断的地位,举国上下新闻栏目“同质化”现象越来越严重,独家新闻更是难得.各级媒体面临着如何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新闻资源的问题,特别是地方媒体,常面临“无米下锅”的尴尬.一般来说,新闻资源的开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渠道的拓展,二是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信息渠道的拓展是横向的量的积累,新闻事件的深度挖掘是纵向的质的提升.随着3G时代的到来,新一代手机多功能与大众化的特点使其逐渐成为一种新型新闻资源开发的工具.本文将从“人”“机”“事”三个维度出发.探讨如何利用手机进行新闻资源的开发,并就手机在新闻资源开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前景进行探讨.

一、信息时代的超级信息采集工具

正如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每一次技术的进步,每一次工具的创新,都会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新闻资源的表现形式越来越丰富,采访活动的主体越来越多元.

早期的新闻报道中,所有新闻事实都表现为文字和绘画,只有精于描述的人才能成为记者,只有粗通文墨的人才能成为读者.照相技术的出现,使得新闻事实、新闻现场可以用相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广播又使新闻能够通过声波传送;摄像机则记录了新闻事件的动态变化;直播车催生了现场直播这种全新的报道方式;网络的普及则让新闻的更新速度、组合形式、编辑手法等方面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手机,作为信息时代的超级工具,融合了短信、录音、照相、摄像、上网等功能,具有发布信息和接收信息的媒体属性.它小巧轻便,低廉,容易操作,为大多数人所拥有.具有成为最大众化信息采集工具的潜力――截止至2009年3月,全国手机用户数量已经达6.7亿,检测如只有万分之一的人使用手机进行报料,那么人数也达到了6.7万人,数字极为可观.可见,手机是信息时代中最具发展潜力的新闻采集工具,它将极大地解决新闻资源开发的难题,让新闻媒体既能大大拓展信息渠道,又能对新闻事实进行深度挖掘.

二、手机在新闻资源开发中的三个维度

1 以“人”为源头拓展新闻信息渠道

拓展信息渠道是开发新闻资源的基本策略,也是首选策略.在各种新闻资源中,以突发性新闻和社会新闻犹为宝贵.突发性新闻是独家新闻的主要来源之一,也是最能体现新闻价值的新闻之一;社会新闻是来源最广、最受普通市民关注的新闻类型.只要占据了这两种新闻的资源,新闻媒体就能获得较高的关注度.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传统采访设备如摄像机、直播车的庞大、笨重和昂贵,采访的主动权被牢牢控制在新闻媒体手中,公众只能口述新闻线索,不能提供较为直观的材料.而职业记者在赶往现场的过程中需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往往等到记者赶到现场时,事件已经结束,现场已经不复存在.手机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随着照相机、DV机的小型化、大众化,民众进行新闻报料的途径更多样,所能提供的新闻素材更丰富.“在美国,这些进行新闻报道的普通观众被称为‘公民记者’.”如今手机的普及比照相机、DV机更为方便,公民记者成为无处不在的新闻眼睛,公民记者日益成为职业记者之外最重要的采访力量.分布在全国各地、各行各业的公民记者最能挖掘出身边的故事,最能提供职业记者鞭长莫及的独家资源.2005年7月7日,英国伦敦发生连环爆炸案,包括CCTV在内的许多电视台首先播放的就是由现场幸存者用手机拍摄的图片;2008年5月,汶川大地震发生时的情况很多就是由大学生用手机拍摄的;2008年12月10日江苏卫视《1860新闻眼》播出了《江苏市民手机拍摄小偷公交上行窃全过程》;无独有偶,美国的市民也用手机记录了美国男子在超市行凶的全过程等公民记者所提供的新闻素材越来越受到新闻媒体的重视.目前,已经有媒体为手机用户开辟了发布新闻的平台,比如2005年7月《羊城晚报》推出的图片栏目《手机抓拍》.不过对于民众的报料需要媒体建立相应完善的奖励机制来激励民众积极贡献手中的新闻资源,这样才能充分抓住“人”这个立足点.

2 以“机”为工具弥补新闻事件漏失

手机让职业记者轻装上阵,随时发布新闻.手机的照相、摄录功能让记者能随时用短信、相片、视频的方式记录新闻,并利用手机的上网功能把信息及时地发布出去.2002年11月,中国移动通信和诺基亚两大集团联合举办了“新闻手中行,彩信看巨变”――彩信手机新闻采访行动.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在内的15家媒体的20多名记者组成采访团分赴北京、上海、重庆三地,单纯使用诺基亚7650彩信手机这种工具拍摄新闻图片并编辑文字,然后通过中国移动GPRS网络和彩信中心将图片和文字发送至互联网,让媒体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及时发布.这可算是手机采访的一次典型演练,媒体已经开始意识到手机将对新闻资源的开发发挥重要的作用.2008年3月31日,新浪网新闻中心发布了《民警街头抓毒贩,记者用手机拍下画面》的新闻,记者利用手机成功完成了一次街头现场新闻的采访;2008年5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指挥救灾的过程中,一名随行的记者就用手机连线,现场报道了她所看见的在救灾现场的一言一行,并于第一时间发布了摔到的消息.这些例子,不仅证明了手机能够弥补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第一手素材,也可以进行新闻的采访与报道.

3 以“事”为中心拓展新闻报道视域

与国际性、全国性的媒体相比,地方性媒体特别是市、县级的媒体,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新闻资源匮乏的问题.一来地方性媒体以怎么写作本地区为主,新闻要体现区域特色,不能过多地采用国际国内通用的新闻资源;二来地方性媒体的各种资源(如资金、设备、人力等)呈逐级减少的态势,到了市、县一级,媒体所拥有的资源极其有限,一般很难进行跨地域的采访.也很难作大型的新闻策划.新闻资源的捉襟见肘造成同城的新闻同质化现象愈加严重.要这个难题,除了要拓展信息渠道、丰富信息来源之外,还要对新闻事件“深耕细作”.新闻的深度报道需要专业新闻人才来完成.手机作为一种工具虽然无法完成这项任务.但其可以发挥其多功能的特点对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开发,为深度报道提供更多的视角和素材.手机除了具有多媒体、即时通讯这些特点外,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互动性,每个用户都可以通过手机反馈意见.因此,新闻媒体只要充分发挥公民记者的力量,并调动手机用户的积极性,为他们开辟更多的互动平台,何愁没有源头活水

2008年5月奥运圣火在浙江温州传递时.温州手机报就招募了108名具备写作、摄影能力的手机报订户和网民组成“公民记者团”,以平实的语言和独有的视角,记录了圣火传递的每个重要细节.通过手机彩信、短信、口头播报等形式,第一时间发回手机报后方平台,编辑部滚动发布.据统计,5月17甘当天众多公民记者发回400多张彩信照片和2000多条文字信息,为温州的媒体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因此,地方媒体应该根据地区的特色加强新闻策划,鼓励更多的手机用户参与到新闻的采访和报道中来.同时建好新闻资源的数据库,对新闻资源进行整合.做好这些,地方媒体的工作才会开展得更顺畅.

三、手机在新闻资源开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3G时代的到来,手机的像素、带宽、容量等问题日益解决,手机已经成为一种最便捷的采访工具,在新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手机的使用过程中也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问题:

1 真实性问题.真实性是新闻最根本的原则.由于手机的屏幕和取景框较小,所拍摄的相片、视频会因此像素不足而显得模糊.这就很容易导致真实性的问题.“周老虎”等事件,暴露出社会上有一些人试图利用媒体来达到私人的目的.公民记者由于缺乏专业的记者素养难免为人所利用,而职业记者也有可能出于某些原因而用手机拍摄虚检测伪造的影像.因此,新闻媒体要加强把关,认真鉴别用手机获得的新闻素材的真实性,挖掘新闻事实的本质.

2 法律性问题.暗访、偷拍是新闻媒体揭露社会黑暗面的特殊采访手段,一般情况下不轻易使用.手机小巧便携,摄像头又非常隐蔽,很容易进行偷拍,也很容易因此侵犯别人隐私.因此,对记者来说,要合理合法地运用手机进行采访;对编辑来说,要注意分辩公民记者提供的新闻是否涉及偷拍.并进行恰当处理.

3 保密性问题.有些事件没有经过政府相关部门的批准,是不允许新闻媒体进行采访的.随着手机的应用,有些事件可能会被拍到.比如英国《每日邮报》2009年4月26日刊登了一篇文章,称在巴基斯坦境内靠近阿富汗边界的一座村庄,一对男女因被指控偷情而被塔和班决.整个决的过程则被当地的一名记者用手机拍录了下来并在巴基斯坦的一个电视频道播放.对这些非常规新闻的报道,一定要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把握播放尺度,否则很容易带来负面影响.

四、手机在新闻资源开发中前景

目前,手机作为信息时代的超级工具,凭借其多功能和便捷性的特点,已经越来越大众化.不过这一点还不能够满足使新闻资源得到更好开发的要求.因为现在人们普遍使用的还是第二代手机,这种手机影像质量较差.上网速度也较缓慢.2009年初3G牌照的发行,可以说是一种新的希望.据艾瑞网最新发布的《2009年中国网民3G手机调研报告》显示.3G手机的认知程度已非常高,但因为3G网络怎么写作系统的不完善使手机用户对换机还保持着观望的态度.但随着技术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同时3G手机将更加注重高速上网和视频通话的功能,这对于新闻线索的提供和新闻现场的弥补都将发挥极大的作用,打破媒体资源匮乏的窘境.这一突破尤其对地方媒体新闻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极大帮助.不过在看到手机为新闻业带来更大空间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其随之带来的新闻真实性、法律性以及保密性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者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规范的话,不仅很容易对民众造成伤害,还会对社会带来诸多的负面影响,而且可能形成不可估量的危险.所以我们对手机在新闻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抱以积极乐观态度的同时,还需谨慎处理相关的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