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评的公共精神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576 浏览:154819

【摘 要 】新闻评论作为对已发生事实的认识、判断和评论,对于人们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更深刻地理解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视角,同时它对于公共精神的建构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从新闻评论发挥公共精神的可能性以及操作方式两方面谈谈新闻评论的公共精神.

【关 键 词 】新闻评论 公共精神 青年话题

公共精神是公民在公共生活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精神.实践证明,社会成员自觉地发扬公共精神,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是一个社会进步和成熟的重要表现.公共精神是一种综合品质,集中体现为公民意识,需要各种社会条件的催生.新闻评论作为对已发生事实的认识、判断和评论,对于人们提高自身信息素养,更深刻地理解社会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认识视角.而作为一种可以直接表达和沟通意见的载体,它同样在引导、培养公民的公共精神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这方面,作为中国一份有影响力的大报,《中国青年报》首开风气之先,从1998年的《冰点时评》专栏创办开始,《中国青年报》就一直以“提供意见表达广场”的方式为中国的改革和发展鼓与呼.1999年“青年话题”创办,带动了“时评”这一新的评论写作方式的兴起与繁荣,它所秉承的“公民发言”的办刊理念,被受众和业界广泛认可.本文以《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版为例,谈谈新闻评论的公共精神.

一、新闻评论发挥公共精神的可能性

1、得天独厚的内在优势.新闻评论是意见信息的载体.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新闻评论因其话题覆盖的广泛性、理性的逻辑推理能力承担了这一作用.在“青年话题”中既有满腔热情的赞颂,又有不乏辛辣睿智的嘲讽;既有平和亲切的娓娓而谈,又有严肃认真的说理论辩,分析从表入里,其广度和深度可以积极引导公共舆论,引发公民自由表达意见的热情,帮助公民广泛地进入到社会公共领域.

2、良好的生态环境.开放的大环境为新闻评论发挥公共精神提供了土壤.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人们开始追求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表达,而新闻评论成为人人都可以进入的话语空间.在“青年话题”中既有专家学者鞭辟入里的理性分析,也有普通公众亲切平实的感性认识的表达.“青年话题”的发刊词中写道: “这是一个发表意见的场所,一只张开听您说话的耳朵.无论是脱口而出,还是深思熟虑,我们欢迎不拘形式、不论长短的观点和意见”.

3、时代的需要.伴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我们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公共权力机构中出现了很多不良现象,面对着这些不良现象,普通的老百姓需要发出自己的呼声,需要新闻评论对一些行为施加压力,延伸社会对公共权力的制约;在公共管理权力运作的过程当中公民内部独立的管理与国家产生矛盾的时候,需要新闻评论进行沟通协调和建设性的互动,成为政府决策和公民执行之间的桥梁.曾经炒得沸沸扬扬的“中国人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一事.有媒体报道,中科院院士唐孝威曾有望获诺贝尔物理奖,但因为研究经费不足被迫放弃,致使日本人得了奖.消息一出来,引起国人的震怒,骂体制骂外行领导内行.这个时候“青年话题”不失时机地发表了一篇评论,认真分析这件事.当年的科研经费是多少,国民生产总值又是多少,为什么会出现经费不足,把所有的客观事实都摆出来,仔细分析一下,事情绝非骂体制那样简单,使事情的真相大白于天下.

二、新闻评论体现公共精神的操作方式

1.为公民设置议程、促进公民的政治参与

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受众带来了海量的信息,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往往感到无从选择.新闻评论作为理性思辩的载体,承担着新闻信息的“把关”作用,为公众设置议程,让公众了解和把握当前的一切,在新闻评论的帮助下形成自己的看法.

2010年6月15日,由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调查完成的2010中国省级行政机关透明度排行榜正式公布.在低标准的评分要求的前提下,中国很多省市行政机关的打分低得令人咋舌.“青年话题”刊发了两篇文章,一篇是《权力就是资源,哪来清水衙门》,一篇是《行政机关透明度平均3分,奈何》,前者是发表在排行榜公布之前,后者发表在排行榜公布之后,但是两篇文章不约而同地讲述了当前公共权力的运用当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建议.文章中鼓励公民参与公共生活实践,参加公共事务管理,加强监督,减少腐败的发生.新闻评论为公民平等地参与各个层面的公共事务管理提供条件、机会、平台和社会信任网络.这样能使公民在公共生活实践中感受到自己与社会共同体的休戚相关,从而产生感性的公共责任意识,而这些感性的意识经过新闻评论理性加工与整合提升为作为公民美德的公共精神.

2.选取公共论题

新闻评论选取公共领域中涉及到公民社会利益的问题来表达公民的诉求.从《青年话题》我们看到它的范围涉及到政府执政、法治建设、市场竞争、公民权益、媒体法治建设、舆论监督等等领域,这些选题呈现出对公共领域的全景式观照,与公民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具体来说,表现在以下几点.

(1)关注公共权力.新闻评论对公共权力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监督公权的使用,制约公权使用过程中的偏差行为和异常现象.

从佘祥林、聂树斌到赵作海,冤检测错案不断浮出水面,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回顾事件,多数事件都是办案人员滥用权力践踏权利造成的.评论《冤案常现,受伤的总是农民》中一针见血的指出:“权力的滥用和权利的强弱是成反比的,权利能得到很好的维护,权力滥用空间就小,而权利一孱弱,权力就会无所顾忌.而公民权利维护状况,与整个社会法治水平有关,也与公民自身维权能力有关.”这篇评论指出了在公共权力使用过程当中最普遍的一种现象,同时也深刻地反映出公职人员的权力与公民的权利问题,特别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的权利保护问题.关注公共权力,这是政府与百姓的共同要求,在合理使用公共权力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建构公共领域、培植公共精神.

(2)聚焦公共政策.公共政策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手段,与我们公民的现实息息相关.新闻评论不仅可以将政府的公共政策准确地解读给民众,同时又可以倾听民众的意愿,制造舆论进行政治沟通.

房价问题是现在的热门话题,房价居高不下惹得国人怨声载道.为了调控房市,国家拟征收房产税,这究竟是福是祸,普通老百姓也许和有关政策制定者之间有很大的差异.5月26日的评论就指出《房产税不能绕过纳税人同意这一关》就犀利地指出:“政府方面对于向居民住房征收房产税热情有加,可是全然罔顾负担此项税收的房主们的意见.”现代政府存在的价值在于为社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怎么写作,实现公众的福祉,这才彰显公共精神的精神内核.聚焦公共政策,对引导受众的公共精神也有一定的作用.

(3)宣传公共人物.公共人物对公共事务的参与频繁,社会影响力大.新闻评论可以追踪公共人物的身影,对他们的影响做进一步的弘扬,用具体的人物形象来培植公民的公共精神.

去年央视著名播音员罗京去世的时候,“青年话题”的“冰点时评”发表评论《抱怨看厌了罗京的脸是浅薄》,评论回顾了罗京20多年的职业生涯,并且置身于20多年我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告诫我们要戒骄戒躁.最后发出呼吁:“罗京的面孔是一种象征,他的逝世让我们感受到了恒定的价值.在这个狂飙突进的大时代,让我们珍惜变迁社会中那些恒定的面孔吧.”公共精神不仅直接影响拥有它的人的行动,它还有辐射与强化作用.对于拥有更多社会影响力的公众人物更应该具有公共精神,这些公众人物的思想和行为可直接辐射到普通公众.新闻评论坚持宣扬公共人物有利于公民的公共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强化和激发广大公民的公共精神.

(4)切入公共事务.公共事务是公共领域中的社会事件和公众事件.一般表现为就业、环境污染、人口、安全等问题.在开放多元的现代生活中,许多公共事务并不在政府权力管辖范围之内,往往需要多方面的协调、对话,最终达成共识.新闻评论因其公共性和公益性可以引导公共精神.

近段时间,“蒜你狠”、“豆你玩”成为时髦的口头禅,起因是因为大蒜和绿豆的急剧上涨.6月9日,名为《发改委更应该对恶炒物价零容忍》的评论刊发,针对发改委提出的“对于不实报道,我们要零容忍”的话,指出国家发改委对于恶炒农产品的游资,应该更多关注和管理.作者针对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提出建议,帮助公民形成正确的认识,进行公共精神的培育.

(5)引导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它对社会既具有积极作用,又具有消极作用.新闻评论作为载体,具有思辩性,对于破坏性的社会思潮,应当设置议程,进行社会引导.

6月22日的一篇文章直指深圳的公务员分类管理改革――《别把雇员制想的那么糟》,这篇文章对现在得火热的公进行分析,指出“铁饭碗”的就业思想应该改改了,这样对于公务员整体素质的提高也大有裨益.就业问题是我们都非常关注且敏感的话题,这么多年过去了,抱有“铁饭碗”思想的人数还在增加,他们放弃大好的就业机会,成为公务员的“考霸”,白白浪费了很多好的社会资源.在这种情况下这篇新闻评论将大众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引导,从而培养公共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