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针灸学术传承的关键因素

更新时间:2024-04-1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41 浏览:19626

针灸疗法起源于远古火灸石熨、刺痈排脓、刺络放血等些最为原始的人类与病痛斗争的经验,在漫长的医疗实践累中,它脱离了简单的经验医学层次,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络腧穴理论体系,从而逐渐发展形成既有丰富临床实践,有理论指导的一门学科,是中国传统医药学中最具特色的法之一.

1、 医家典籍对针灸薪火传承的影响针灸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医疗技术,针灸医家作为拥有专业知识、从事医技操作的主体,对针灸薪火的代代相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其中尤其是那些技术精湛、学术上有创新思想的医家对整个学科发展所起的作用更大.在古代印刷技术落后的情形下,加上古代医书与医学技术秘而不传的风气,口耳相传曾经是传播针灸知识的最初形式.

针灸发展的历史上,有很多师徒授受或家族承继的典型实例,这些民间私授的方式,曾经是针灸薪火传承的主要形式.相传战国时期的扁鹊不但自己精于诊病,还十分重视培养弟子,在医疗实践中将医术传授给弟子,据说他的弟子有子阳、子豹、子容、子明、子同、子越、子游、子仪、子术、虢太子十人.在抢救虢太子尸厥症时,在其指导下,弟子子阳、子豹相互配合,采用“针刺”“药熨”“药物”相结合的综合疗法,取得了奇效.除扁鹊之外,早期的涪翁、华佗也教授了很多弟子.魏晋以后,还出现了一些知名的针灸世家,如南北朝时期的徐氏家族、宋明之际的席弘学派,等等.通过师徒授受与承继家学的传统传承方式,优秀的学术思想得以弘扬,有效的治疗经验得以继承,这是针灸学术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最早中医经典《灵枢》始立针道,其又名《九针》《针经》,接着汉代出现了第一部针灸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魏晋皇甫谧编撰的第一部针灸学专著《针灸甲乙经》的问世,标志着针灸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宋代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成为当时针灸教育及临床取穴的规范,统一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归经,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是清以前内容最完备的针灸著作,也是明以来至今300多年来流传最广的针灸医著,清代《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把针灸学知识编成歌诀,并附以注文和图,是清太医院的针灸学教材,对针灸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历代医家编撰的针灸著作层出不穷,这些医学著作的不断丰富成为针灸医学进步的阶梯.

2、 针灸图谱与模型的应用在针灸医学从古至今的传承过程中,针灸医师除了通过古典医籍学习经络腧穴理论外,还通过一些直观形象的载体来学习,如:明堂图、经络图和针灸铜人,等等.这些图谱和模型的出现,使针灸学的内容更为丰富,较之其它医学,它的专业特色更为鲜明.其中,针灸铜人与模型作为经络腧穴理论高度形象化的载体,历来倍受重视.古代明堂图是指腧穴图,按照内容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全身总穴图,一类是按照经脉分类的十四经穴图.唐代医家孙思邈所绘“三人明堂图”是有文献记载的最早彩色明堂图,孙氏的原图没有流传下来,但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不同传本的“三人明堂图”,后世各家“明堂”专书不断问世,明堂图也日益丰富,孙思邈这一绘图体例对于后世明堂图的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脉图则是依照经脉循行路线绘制的十二经脉图或奇经八脉图,通常一条经脉循行绘制一幅图.

针灸铜人是立体化的针灸穴位模型,指身上刻有经脉、穴位的人体铜像,是古代常用的针灸模型.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针灸铜人出现于宋天圣年间(公元1027年),即宋代著名医家王惟一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的第2年,他奉旨铸造针灸腧穴铜人模型,以便使该书记载的腧穴定位不再出现错误和混乱.针灸铜人以更直观、形象、准确的立体图像超越了一般书中所附平面腧穴图,也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定位的最好注解.

在宋以后的针灸教育中,针灸铜人不但是老师讲授“人体腧穴”课上的直观教具,而且是学生考试“腧穴定位”时的标准答案.宋以后,相继出现了很多形态各异的针灸铜人,如:“明正统铜人”“明嘉靖铜人”“清乾隆铜人”“清光绪铜人”“民国铜人”等.针灸铜人对针灸医学的教育、传承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针灸学发展历史上还出现了许多其它的针灸图谱和模型,图谱中包括丰富的针灸器具图、操作图、治疗图以及现代针灸教学、临床中广泛使用的针灸穴位挂图,模型中除了铜人之外,考古还发现汉代漆木人、陶人等,也被一些学者认为是古代针灸模型.

3、 西医传入后针灸学术的近代化嬗变自明末清初以来,不断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与西洋医学打破了中医针灸学长期以来封闭的自我发展格局,也为中国医家开创了重新省视、认知和发展传统针灸的新视角、新方法.在中西交会的中国近代化100余年历史中,针灸医学形态也发生了鲜明的转变,经历了交织着矛盾、彷徨和曲折的近代化历程.明清时期,中西汇通医家参照西方医学,重新解读经络学说,导致经络理论由传统思辨研究转向实证式研究.这些医家采用血管解剖阐释经络实质,采用血液循环及呼吸换气解释经脉营卫运行实际过程,这是西方观念渗透、融汇于经络理论认识的开端,也是引发经络理论认识近现代转型的开始.


民国时期,在西学对中国影响日益广泛深入的情形下,受西医逐渐上升为中国主流医学、日本针灸医学近代化以及新文化运动、科学化思潮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医家从神经解剖的角度揭示经络实质及其作用机制,腧穴定位中增加了神经、血管等现代解剖内容,针刺作用被归纳为兴奋作用、制止作用、诱导作用,灸疗作用被归纳为诱导作用、直接作用、反射作用、免疫作用.另外,受日本学者影响,中国医家也从免疫、消炎、杀菌、强心、利尿等方面探讨针灸作用机制,针灸治疗病症按照西医器官系统分类,出现西医病名等等.

在中西医学不断交流、渗透、汇通的过程中,传统针灸医学逐渐形成了如今这种既秉承了传统精华,又糅合了众多西方医学、科学知识和观念的学术发展现状.针灸医学的发展经历了数千年历史的艰苦磨砺,由理论体系的初步创建到学科内容的不断丰富,针灸学术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它所指导的独特医疗技术也为广大民众的医疗保健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今,针灸医学已走向世界,成为世界医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有这些均与上述对其学术传承和演变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息息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