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探究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649 浏览:45407

[摘 要]本研究首先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且分析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进而提出了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一些有效措施与方法,希望能够促进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顺利发展.

[关 键 词]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0-0171-01

进入21世纪之后,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为科技竞争,而科技竞争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而大学生是一个国家高素质人才的后备军,由此可知,在当今社会大学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随着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学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越来越多,影响学生安全的因素也越来越多.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安全教育进行探讨与研究,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安全意识,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创造一个比较安全的环境.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教育正逐渐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1]高等学校学生人数不断增加,进而也就加重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负担.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校的安全形势还是比较好的,但是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高校安全问题仍十分严峻,我们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然而,我国一些高校并没有对此给予高度的重视,造成部分高校的安全教育只停留在表面,没有真正深入开展下去,这是高校今后安全教育中必须着力解决的.

二、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治安形势的迫切需要

我们知道,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及后勤社会化的不断推进,高校校园也逐渐走向了社会化,造成我国高校人员结构更加复杂,校园安全隐患增加了.另外,高校学生的活动范围也不再只局限于高校校园,而是逐渐向学校周边渗透.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大学生的安全,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其自我保护能力,就必然要求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二)培养合格人才的迫切需要

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学习课堂知识外,更注重对自己各项社会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大学生的安全知识教育缺乏,安全意识还不是很强,自我保护与自我约束的能力不足,因此,很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只有通过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才能够使大学生安全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丰富,从而拓宽其知识面,才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大学生的自我保护与自我控制能力,使其在正式走上社会时不会手足无措,成为一个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真正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三)提高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迫切需要

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安全意识还是十分的薄弱,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身安全意识淡薄,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两个方面中无论哪一个方面,都是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缺少必要的安全知识教育的表现,最终会损害到大学生自身的利益.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及社会责任感,创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措施

健全制度,规范管理

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对于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而言也是如此.只有建立起来一个完善健全的安全保障制度,才能够使大学生安全防护与管理工作不断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与科学化,而不会受到时间与学校工作重点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大学生安全防护工作的长期顺利进行.在建立健全安全保障制度时,主要是对安全健康防护知识技能培训、安全事故的定期排查及紧急时间处理预案等几个方面进行制度的建设与健全.

提高学生认识,增强安全意识

要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大学生自身认识的提高及安全意识的增强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要积极主动的关注与安全教育相关的一些内容与事情,并对其进行自我分析与理解,从而逐渐形成自我对安全的认识,丰富自己的安全知识.同时,也要在实践中不断锻炼自己,使自己的安全意识得到不断增强,这样也就从一个方面促进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发展.

拓宽途径,齐抓共管

大学生安全教育涉及到很多的部门与组织、团体,如学校的宣传、教务、保卫等部门以及各院系领导、班主任等,[3]还有社会上局等机构,只凭一方的努力是不能真正实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只有多方共同努力,密切合作,齐抓共管,才能够使大学生安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安全教育对于学生自身、家庭与社会都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不断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并对其进行不断的完善、优化与创新,才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谷晓丹.试论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6):101-102+142.

[2]刘兴德,贾水库,王叶波,康玲.试述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J].求实,2004(S4):260-261.

[3]刘家增.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探析[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6,8(4):414-416.

责任编辑:武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