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国》看国产纪录片的国际营销战略

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597 浏览:24779

[摘 要]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是目前国内比较重大的课题,这关系着国产纪录片能否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块蛋糕,而这又取决于纪录片制作人员的判断能力以及市场研发能力.日前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这一类型的国产纪录片暂时打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然而,题材选择的局限性,让国产纪录片从根本上走不出国内的市场.另外,国产纪录片的技术质量达不到国际标准,无法吸引国际主流的青睐.本文主要针对国产纪录片如何走出国门进行探讨,提出立土化、重视市场需求和视野国际化等营销策略.

[关 键 词]国产纪录片国际市场营销战略

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观看了国产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感受颇深,从中体会了中国博大精深的美食文化.在目前这种国产纪录片发展艰难的情况下,播出一部质量突出的国产纪录片,能为国产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开辟一条光明的道路.如今国产纪录片的发展虽然由于各种原因,在国际市场上无法大张旗鼓地闯入,但是国际市场渴望中国纪录片的加入,渴望通过国产纪录片了解一个生动而神秘的中国.

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化市场道路任重而道远,需要大家不断地努力.我们主要论述的是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从各方面研究国产纪录片的发展、以及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市场前景.然而国产纪录片在数字技术的推动下,创造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定局,但以市场为导向的纪录片规模化尚未形成.还有就是“走出去”的能力偏弱,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制作技术与发展规模的缺陷暴露无遗.在国产纪录片相对低迷的今天,想要在国际市场占有有利的地位,还需要各位纪录片制作人员的努力.

一、国产纪录片发展概论

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纪录片正在成为吸引广大观众的新兴片种,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比重开始增多.然而,根据各方面的统计,国产纪录片的发展步伐较慢,每年在各电视台上映的纪录片中,来自国外的纪录片仍然占大多数,而国产纪录片仅有很少一部分.这主要的原因在于:国产纪录片的市场化尚未成熟,基础薄弱,无论是电视纪录片领域,还是影视播放,在产品制作方面,略显不足.有业内人士指出,国产纪录片第一是缺乏市场主体,第二是缺乏市场规则.卖方和写方不是对等的,一方市场化,而另一方没有市场化.就目前国内市场而言,国产纪录片的市场化进程还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中国视协电视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刘效礼曾认为,中国纪录片行业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运营机制,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大部分纪录片栏目“自产自销、自给自足”,①作品很少成为产品进入市场,也妨碍了国产纪录片产业的发展.可喜的是,国家表态要大力支持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出台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该文件要求国内各级电视台加大国产纪录片的电视播出,对播出频道给予大力的扶持和鼓励,同时,采取措施将国内优秀纪录片推向国内各大网站和主要影院.如奇艺网就打出了高清纪录片的概念,中国教育电视台的网站果实网也已上线,并播出相关的纪录片内容.

在市场经济中,营销是产品成功与否的重要一环,好的市场营销往往会刺激投资.国产纪录片题材和制作技术上的缺陷,使国产纪录片无法满足国际市场需求;营销环节的薄弱是导致国产纪录片无法真正打开国际市场的关键.在纪录片领域中,题材的把握,制作方式的选择是否适合海外观众,市场营销可以进行适当协调;制作技术上的差异、文化领域上的差别而导致的纪录片评判标准的差异,市场营销也可以进行适当的调控.

(一)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历史

中国电影也和世界电影一样,是从拍摄新闻纪录片开始的.1911年,中国拍摄了纪录辛亥革命的时事新闻纪录片《武昌起义》.因此,中国电影的近百年历史也是中国新闻纪录电影的百年史,同时也是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一百年.1938年,荷兰电影人伊文斯在结束了反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内容的纪录电影《四万万人民》的拍摄后,带着一台摄影机和一些电影胶片来到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恳请把它们捎到自己无法前去的陕甘宁边区.此前,只有美国进步记者斯诺携摄影机访问过那里.不久,延安有了第一支摄影队伍,开始用摄影机纪录年经的人的工作与生活,领导下的新闻电影队伍也从此壮大成长起来,建国后成立的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最兴旺的时候,记者遍及全国各地和港澳地区,这种景象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此后,随着电视录相设备的普及与提高,电视纪录片也逐渐走向成熟.

(二)国产纪录片的前景

2010年10月,国家管理部门第一次对国产纪录片发展提出整体性指导意见,发布了《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很大程度上促进并推动了国产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营销步伐,让纪录片有了更好的前景.

在2011年四川电视节上,央视纪录频道正式聘请国际纪录片大师伊夫让诺、史蒂夫伯恩斯等8人为纪录频道国际顾问.此前,法国纪录片大师雅克贝汉已经受聘为频道的国际顾问.“这些国际顾问身份各异,有导演、制作人、播出平台的管理者、国外节展的主办人等,他们从不同层面帮助我们进行国际化活动.”②纪录频道副总监周艳表示,纪录频道聘请的不仅是他们本人,还有他们的资源和经验.

二、《舌尖上的中国》国际营销得失

《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播出,创造了一个接一个的收视记录,对比《丝绸之路》、《望长城》、《话说长江》等国产纪录片创造的辉煌,《舌尖上的中国》有着更大的震撼效果.“《舌尖上的中国》在表达方式、制作标准等方面进一步开启国产纪录片与国际市场的对接.中国电视台总编辑、副台长罗明表示,《舌尖上的中国》是国产纪录片表达方式主动向国际化影像叙事标准化靠近的一次.”③值得称道的是《舌尖上的中国》气势磅礴的拍摄过程.仅从画面就可以得知,他们常为了拍摄一个一秒钟的画面需要蹲守数日,为了拍摄一个看似“闲笔”的画面便会等待几个小时,与其说这是一种技术,还不如说是一种耐心、雄心和野心的展现.尤其在影视制作急功近利只顾眼前利益得失的今天,这种耗资完成一种仅仅是食物之美,并且看似没有更多回报的作品,更会令人刮目相看.事实证明,观众不会漠视真正的高质量之作.在国际市场上,《舌尖上的中国》好评如潮,收视率和票房的突出都是《舌尖上的中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成功的表现.更重要的是,《舌尖上的中国》为国产纪录片打开了一条通向国际市场的康庄大道.(一)《舌尖上的中国》的主要内容

《舌尖上的中国》拍摄于2012年,属于中国电视台播出的美食纪录片,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活.通过中华美食的各个方面将中华民族的美食文化一一展现在众人面前,满足观众在视觉和味觉上双重的享受,并了解中华饮食文化的精致和源远流长.

《舌尖上的中国》主要内容:

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本集主要选择生活在中国境内各式各样极富代表性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展现大自然赋予的美食财富.如:烤松茸、油焖冬笋、诺邓火腿等美食.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本集着重描绘的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气候关于主食的文化,展现了中国五千年来主食文化的差异.如:刀切馒头、干炒牛河、腊汁肉夹馍.

第三集:转化的灵感.本集主要从一个“发酵”来展开整个剧情,中国的老祖宗通过各种瓶瓶罐罐,加上敏捷的直觉,达到了一个新的美食境界.如:大煮干丝、豆腐脑、糯米酒.

第四集:时间的味道.腌制食品,风干晾晒的干货,以及酱泡、冷冻等都是中国历史沉淀的产物,可以使食物的味道更上一个档次.如:老鸭煲、醉蟹、臭桂鱼.

第五集:厨房的秘密.几千年的文化熏陶,摸索的各种厨房秘密:煮、蒸、炒,一一展现了出来.如:蒸蛋饺、剁椒鱼头、文思豆腐.

第六集:五味的调和.本集主要探究中国人烹制各种口味所需不同调味料,展示丰富的调味料的制作工艺,解密中国人高超的调味技术.如:茶熏鸡、盐鸡、鱼香肉丝.

第七集:我们的田野.本集主要介绍的是中国辽阔国土所带来的大自然的馈赠,探究各种美食的来源.如:香橙烤鱼、清蒸大闸蟹、酸汤鱼.

(二)《舌尖上的中国》营销成功的分析

《舌尖上的中国》对食物朴素细腻的描述,对人和食材的关系的微妙理解,悄然传达出几千年来中国人在劳动中所产生的智慧思考以及味觉审美,每一道食物都能勾起观者的浓浓思乡之情.《舌尖上的中国》之所以获得成功,一方面是因为每一集的主线采取了碎片似的剪辑方式,进行了不同地域的组合与嫁接,讲述了同一食材天南地北之间的差异与变化,用“味道”来营造了一个个真实的故事,吸引了大部分观众的目光和对中国美食文化的向往.另一方面又在于其选材的大众性和贯穿全篇的人文情怀,所谓“食色性也”,不分阶层、不分民族、不分年龄的人们都离不开食物,所以它获得最广泛的认同.《舌尖上的中国》是美食献给普通劳动者的颂歌,不见“烹饪大师”,不见“美食专家”,更没有“厨艺大赛”,有的是手工挖莲藕、两小时采竹笋、全中国只剩5人继承的高跷式捕鱼,70多岁的吉林“鱼把头”、卖黄馍馍的陕北老汉、陪外婆制作年糕的浙江慈城小姑娘.正是因为这些,才使这部纪录片呈现出与众不同的魅力感召.④

卡特琳娜女士在第49届戛纳电视节上表示:片子精彩,质量很高,具备世界水平,她有意购写.这种情况下,《舌尖上的中国》的销售单价超过《故宫》,达到将近7万美元.《舌尖上的中国》能在国内外产生如此轰动的影响效果,对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市场营销现状及障碍分析

回顾国产纪录片这几十年的发展,尽管近年来国产纪录片在国际上都曾获得大奖的认可,但还是逐渐被广大观众所疏远.一方面,轻松的娱乐性综艺节目和情节性电视剧吸引了大部分的观众眼球;另一方面,由于对收视率的重视,使得国产纪录片也面临着商业化的压力;再者,纪录片的制作体制与商业化、市场化的潮流背道而驰.若前两个方面可以看作是外部因素,那么后者则是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内部问题.在中国市场经济日渐完善的基础上,电视纪录片的创作者应该平等地享有制作和播出的权利,因此只有利用市场的标准来规范,才能打破这种僵局,从而推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

(一)国产纪录片的国际营销现状

经过多年的发展,国产纪录片在创作理念、技术手法上的日益成熟,并逐渐与国际水平接轨,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大有作为.这一点可以从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在国际上获奖得到证实.然而,国产纪录片的国际竞争力依然较弱,这既体现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上,也体现在所创商业利润上.国产纪录片虽说己经进入国际市场,但源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以及纪录片自身营销体系的不成熟,导致国产纪录片很难与国际主流同步.即使是获奖的纪录片,也大多陷入“叫好不叫卖”的尴尬局面.

1.市场化现状分析

目前,国产纪录片在市场上的需求并不明显,尤其是在国际市场上,成效并不大.虽然,《舌尖上的中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是这并没有扩大国产纪录片在国际市场所占份额.

(1)市场化形成的背景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非虚构的影视艺术作品绝对不能成为自拍自赏的产品,而要通过交换以扩大影响,实现社会功能和市场价值.理论证明,任何文化产品都无法忽视其商品属性,这当然也包括纪录片.作为纪录了人类与自然的真实影像而存在于现实社会中的纪录片,同样不能“不食人间烟火”,这就需要国产纪录片走向市场.既然有投入,就要有产出.我们可以确认:纪录片有可能而且应该成为文化产业的有力增长点.纪录片的经营价值,并不仅仅是室内欣赏之物或“有声有色的历史”,而是像其他节目一样,具有投资和经营的价值.

(2)市场化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国产纪录片太少顾及市场和观众的需求,忽视了它的商品价值,而过分注重其艺术品位和人文关怀.因而纪录片常被称作是“一群精英制作出来给另外一群精英看”的艺术作品.这种贵族化的人文观念是我国纪录片在国际上频频获奖却销售量跟不上的重要原因.国际上经过成熟商业化运作的纪录片大肆进入我国纪录片市场,频繁吸引国人眼球的今天,我国的纪录片势必要改变自身不完整的市场运作状态,如何卖出去,如何卖得更多更好,如何满足观众,如何完整地实现经济效益而成为国民经济的增长点,成为重中之重的课题.①发展取得的成绩

2012年播出的《舌尖上的中国》,吸引了广大观众的眼光,在市场上获得了骄人的成绩.《舌尖上的中国》相似度检测绍的各种美食,将中国5000多年孕育的历史文化纷纷展现在国际友人的面前,吸引了国际市场对国产纪录片的投入,很大程度上推动并促进了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化市场道路.近年来,还有不少优秀的国产纪录片作品受到了国际媒体的关注,如《大国崛起》、《故宫》、《敦煌》等,尤其是《敦煌》更是入选为2009年中国文化重点出口项目.《关于加快纪录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份国家管理部门对国产纪录片的发展第一次正式提出整体性指导意见的文件发布后,国产纪录片能更稳更快地发展.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国产纪录片的市场营销环境必将日益规范和完善,国产纪录片也将沿着市场化、国际化的道路日益繁荣发展.可以预料,国产纪录片产业的春天即将到来,并将为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提升中国国际形象发挥更显著的作用.

②发展的“瓶颈”

国产纪录片的传播属性要求足够的空间和时间,与其他成熟的产业相比,目前国产纪录片产业链各环节不完备,市场发育水平很低,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产业链体系.

国产纪录片要在国内真正实现市场化、产业化运作,形成完整产业链,一方面取决于纪录片人的努力,以及各环节之间的相互连接与配合;另一方面离不开国产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大环境,包括政策扶持、市场需求、市场利润、拍摄技术等.政策扶持是驱动力,市场需求是拉动力,市场利润是诱动力,拍摄技术是推动力.这些因素要渗透产业链运作中的每一个阶段和每一个环节.国产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国产纪录片制作技术和表现形式上的薄弱也无法满足国际市场,国产纪录片在拍摄技巧和发行渠道上也无法与国际接轨.

2.“走出去”的转型

想要走出国门,国产纪录片就必须从另一个方面着手,对国产纪录片进行改造.在当今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我国的影视文化走进市场,追求经济回报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无论是电影作品、综艺节目、娱乐节目或电视剧,都获得了市场化发展带来的丰厚回报,都已形成各自独特的营销模式和营销策略.同为影视产品的纪录片在市场化的程度上就略显稚嫩,纪录片在国内的生存环境并不理想,虽然,国际市场渴望中国纪录片的加入,他们期望通过纪录片来了解一个生动而真实的中国,解密中国5000年的文化.但是我们的纪录片总是因各种原因无法大张旗鼓地进入国际市场.而想要提升国产纪录片的市场份额,就必须从拍摄技术的改良、纪录片题材的加深、制片人市场导向的正确与否等方面着手.《舌尖上的中国》就是目前国产纪录片取得成功的第一步,也是国产纪录片走通国内、国际市场的典范.

(二)国产纪录片的营销环境

所谓营销环境,在菲利普科特勒看来,“是指在营销活动之外,能够影响营销部门建立并保持与目标顾客良好关系能力的各种因素和力量⑤”.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有其相对应的文化市场营销环境.这里有两层含义: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所谓文化市场的宏观环境,是指一个文化企业所处的国家或者地区的自然条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现状以及发展变化的现状.这些因素是市场主体不可控的.而微观环境,则是对文化企业怎么写作于目标市场的营销能力构成直接影响的各种力量,一般包括文化产业结构、文化企业结构和文化产品结构.在我国,国产纪录片的营销环境目前处于大众文化的包围之中.大众文化的影响力“反超”精英文化从而取得主导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就已成既有事实.这种“反超”现象大体表现为:一些音乐在偶像化的包装中开始追求另类与个性以期获得大众的青睐;某些文学作品开始不再“文学”,而在娱乐自我、游戏人生的思想下讨好大众;而影视作品的目标在于能够获得多少票房和收视率.在这种大众文化的语境下,电视节目、娱乐节目、电影等影视作品的大肆发展,获取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而作为传播国家文化的国产纪录片却未能成功获取市场份额,大多数电视台仅仅将国产纪录片视为一种如新闻节目来进行政治宣传的工具,其经营价值长期未能得到重视,国产纪录片并未被看作文化产业,吸引不了观众的眼光.这种体制下的国产纪录片想要有一个良好的发展空间,就要依靠广大电视台等各方面的支持.随着传统文化的艰难进程,纪录片栏目化和频道发展理念开始付诸于实际,各电视台成立了不少专门的纪录片频道和栏目,这在体制内给我国的纪录片营造了生存家园.然而不太成熟的市场运作却使得它们往往得不到充分的销售机会.

纪录片作为一种视听结合、声画一体的媒介形式,兼备了新闻性、教育性以及艺术性、娱乐性,具有其他任何一种媒介形式都不具备的传播优势.因此,纪录片是最容易打破文化壁垒,为全世界观众所共同接受的艺术.

近年来,我国广电的海外播出平台建设有所突破,纪录片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频频,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纪录片海外营销制造了良好的铺垫.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国外消费者对古老而神秘的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中国故事也逐渐成为世界人民关注的热点和国际媒体关注的焦点,而巨大的外部需求正是中国纪录片走出去的机遇和动力.可以说,众多优质、获奖的如《敦煌》、《故宫》、《大国崛起》等纪录片已逐渐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形象代表.然而,这并不代表国产纪录片已经进入了国际主流市场,国产纪录片的国际环境依然较为困窘和艰难.

目前国际上纪录片的题材有三类:一是我国常见的、在国内外获奖很多的人文历史纪录片;第二类是通过追踪报道某一个社会问题,来展示某种社会现象,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想象;第三类是自然、科学、人文为主要内容的纪实片.目前国产纪录片在题材上的选择大多数是第一种,这种过于单一的素材充斥在各种各样的纪录片中,很大程度上不能将中国文化体现出来.而另一方面,国产纪录片的技术质量不符合国际市场的规范,吸引不了欧美片商的兴趣,从而错失良机.

四、国产纪录片走向国际市场的策略比较国内外的优秀影片,很容易就能发现国产纪录片在很多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又是制约着国产纪录片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国产纪录片的题材选择大致有以下几种:(1)通过对一个群体或是一个人的生活的真实记录,向观众展示他们生存和生活状态的人类学纪录片;(2)通过对某种社会现象的披露、对热点问题的分析,来展示某种社会现象的纪实纪录片;(3)以自然科学、历史科学等为内容的人文科学纪录片.而目前的国产电视纪录片多数为第一类和第二类.如今中国人对于外国的了解远远多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我们不妨自问一下,面对着对背景只做简单介绍,情节中夹杂大量方言的同期声,在经过翻译之后,能有多少是原汁原味的表达给国际观众?有很多的中国电视纪录片,往往是中国人能看懂,但外国人怎么看也看不明白,对于国际观众希望通过中国的电视纪录片了解到的是什么?这样的一个问题,我们是否应该做更深层次的思考.对于民族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事物和现象,讲述它们本应是我们的优势所在.


(一)立土题材

通常来说,本土的、民族的和地区性的节目要比国外进口节目更加成功.国产纪录片想要在国际市场中占有一个有利的地位,必须从自身出发,立土化,创造属于国产纪录片所独有的价值.所谓本土化策略,就是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情况,对传播内容、传播手段作适当调整.这种策略有助于成本分摊,提升文化的亲和力,越过法律对境外资本的限制,从而尽可能地减少进入当地市场的壁垒,最终达到利润最大化的目的.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的电视节目还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因而,在我们的媒体产品跨国营销时,就不得不重新考虑用全球化的节目和广告策略以获得当地的观众.早在1992年,美国社会学家教授罗兰罗伯逊就提出了“全球本土化”这一概念,即全球化和本土化的结合,这是跨国媒体、当地政府和本土文化偏好三者之间协商调整的结果.同质的“全球化”与多元的“本土化”是相辅相成的,而后者更决定了电视节目跨国营销的成败.这一理论对我们的节目频道具有强大的借鉴意义,为了更好地跨文化传播,应当采取本土化策略.在这方面,众多国外著名电视台的本土化策略实施方式值得我们借鉴.比如美国的MTV频道,从节目语言、节目编排、主持人使用和频道的整体风格到节目的营销方式都会因国度和地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为了在中国市场上占据一个有利的地位,他们甚至会特别重视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和传播策略,以便能抢占更多的中国市场.而在我国广东落户的星空卫视,节目采用普通话播出,有60%的节目都是在中国本土制作,还请了中国歌星孙国庆来主持晚间脱口秀节目《星空》.这些本土化的实施方式正是品牌频道得以被全球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广泛接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重视市场需求

中国文化的特色也正是国产纪录片与欧美等国外纪录片的差异所在,这样的差异不仅可以缓解我们与国际市场的竞争,还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市场.这就要求中国电视纪录片从分析策划到制作、销售,甚至售后的信息反馈都要站在国际化、市场化的角度考虑,树立国际化的战略意识,在这样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属于中国电视纪录片自己的品牌.建立属于独特中国文化的国产纪录片机制.

(三)遵循国际规范

相对于我国驳杂的历史文化和纷繁多彩的社会现象来说,国产纪录片在题材上的选择以及产量、影响力都远远不够.从《故宫》开始,到《丝绸之路》、《再说长江》,电视台推出的一系列大型电视纪录片都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响,但真正引起重大反响的作品是《大国崛起》.《大国崛起》的成功固然有很多因素,但其国际化的试验功不可没.于是,从《大国崛起》开始,做大型纪录片的人,再也不能只局限于本地,局限于国内,这一点已经在做系列片的中国纪录片导演成了一种潜意识.因此,我们要相信,国产纪录片创作理念的国际视野化,能真正改变国产纪录片的国际化道路,能真正实现国际化的发展道路.中国大型电视纪录片下一步的发展目标应该是要树立电视高端大制作的标杆,以国际化的方式,让中国纪录片真正走向国际社会.这种国际化,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题材选择的国际化.选择能够体现全球性和中国特色的主题.第二,纪录手法的国际化和叙事策略的国际化.在关注人和事件的同时,纪录片要能够从国际化的角度出发,触摸到人类共通的情感、人性最本质、最内在的东西.第三,传播上的国际化.大型纪录片工作者要研究如何提升纪录大片的文化外交力量,塑造趋向成熟的文化外交战略,摸索出一套有效的国际传播策略,在未来的国际舞台上用纪录片的方式展示一个不断成熟的大国形象.

国产纪录片的发展前途任重而道远,在产业发展道路上还是有许多不足之处.首先,产业战略导向和重点亟需进一步明确.然后,以市场为导向的规模化生产机制尚未形成.在数字技术推动下,国产纪录片创作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基本形成,但以市场为导向的纪录片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机制尚未建立.最后,“走出去”能力偏弱.国产纪录片以商业化的形式走进国际化市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认真总结国内外成功的经验,结合中国特色,力争使中国电视纪录片在国际市场中获得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责任编辑:士一)

注释:

①刘效礼.新华网,2010

②周艳,北京青年报,2013年2月16号

③数据来源:中国电视台总编辑罗明,2012年第12期,综艺报

④《舌尖上的中国》明天收官业内人士谈成功秘籍,2012

⑤(美)阿里.阿姆斯特既菲利普.科特勒.科特勒市场营销教程[M].俞利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13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