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智慧讲义(两篇)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355 浏览:79626

摘 要:2012年度甘肃省社科规划项目《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智慧实践的研究》阶段性成果.对文化自觉意识理论建构和文化智慧实践实证性论述,显现认识和实践、知和行之间内在的逻辑联系,产生相互推衍的文化作用力.这是当代文化理论新的质点,是哲学思维中精神的高度唤醒.了解几千年文化发展史,阅读中外文化理论,尤其是学习十七届六中、十八大全会关于文化论述,我们要以“自觉”增进“文化意识”,以“智慧”提升“文化实践”.阿基米德曾经说: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实际上,人类找到了一根杠杆,就是“文化自觉意识”;获得一个支点,就是“文化智慧实践”,用它撬动属于自己的主观世界,和赖以生存的客观世界.所谓文化智慧,不仅是一个民族积淀的精神力量,而且也是每个人衍生的精神生命.论者从民族文化、文学艺术、生活生态、读书教育诸方面,通过学理分析和典型范例实证,论述“文化智慧实践”的意涵、成因和价值意义.作者撰写《文化智慧讲义》系列论文,《光明日报》给予肯定和连续发表.理论版副主编王斯敏认为:“系列稿件‘文化生命的智慧’,这个题材的确值得挖掘,如果能写好,会是一系列很有分量的作品”,“个人文化自觉”篇颇有价值.“人民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文化发展论坛”“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等二十多家网站选载,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关 键 词:文化自觉;文化智慧;意识和实践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2-0192-03

一、人的文化生存:斗并且爱

我们要怎样生活?不仅是当下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对人生存的终极意义的叩问.

倘使“互文”比较地阅读古典名著《西游记》《红楼梦》,就发觉这两座对峙的文化山峰直接或曲笔在刻画“生活”:前者是一群男儿在人生前进路上求索,战胜险恶,排除困难,为“取经”和“成佛”而斗争;后者写一群女儿在爱情、婚姻过程中,经历爱的浸润、爱的磨砺,从而体识爱的真谛和本质.但它们意蕴中有深层次文化的联系,表达人生存的困惑和文化批判的精神.

谁的人生无不延展斗的情节,爱的故事,其中映含深刻的文化智慧.

(一)《西游记》:斗出全新的人生

袁于令在《西游记题词》中,指出《西游记》之“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评说深中肯綮,小说凭借幻想编创了“大闹天宫”和“西天取经”的故事,在丰富的相像中,拓展天宫、地狱和人间的生活空间,显现人与佛魔的抗衡斗争.其突出的形象孙悟空是“天地育成之体,日月孕就之身”,仙石而化成的自由精灵,先找到水帘洞栖地,再拜师学道,超越生死,接着下龙宫而获其器,闹天宫而争得其位,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而受磨练,去西天取经而有顽强的斗争和睿智的行为,从而充分地反映了自由意志与社会秩序的冲突,表现了个性张扬、自我完善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说孙悟空是“斗士”,那么猪八戒更像庸夫,他有人性中的弱点、缺点或者毛病,目光短浅,性情昏慵,好吃喜睡贪色,夹杂私心,懦弱胆小,恪守传统和宗教信条.他们不仅要较量于外部世界,苦历千山,询经万水,身临“九九八十一难”,其中在取经的“凡人”路上要与自然环境斗争,高山、沙河、荒林、稀柿洞、独木桥,以及气候的突变,狼虫虎豹的侵袭,种种险阻,重重困难;要与妖魔斗争,它们是虎狮象熊,或者老鼠蜈蚣蜘蛛等等,有的是自己变成精的,有的是从神佛那里来的,千奇百怪,作恶多端,但都变化成国王、将军、山君、处士,是道貌岸然的老者,或年轻美貌的少女,孤儿,寡妇等妖敌种种,魔障层层;还得与自我斗争,自身的私欲、懒慵、嫉妒、糊涂、懦弱以及存在的很多劣根性,遮蔽心灵,束缚手脚,等等.即使到了“真佛处”取了经,仍有“无字经”和陷落“通天河”的困惑.可见人生途中遭遇不尽的矛盾,人因而要不停止地求索、奋斗.“人,就是在这种矛盾的心理状态中,反复忙碌地度过他的一生.而人类的历史和文化,也就是在这种矛盾的现象中,构成它巍巍壮观的册页.”惟有在困惑中斗争,在斗争中消解矛盾,才是人之为人的真谛,才能在人生苦难里实现“正果”.因此,在《西游记》闪耀斗恶扬善精神的光采下,挖掘“人生困惑”问题是论述的新点.小说在这方面刻画得入木三分,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注重“斗”,而又讨论“惑”,才能理喻“以猿为心之神,以猪为意之驰”的深意,把“斗”与“惑”结合起来,真正地把握这部作品伟大的思想内容.

(二)《红楼梦》:爱使生命美丽

人类的本质在于探询“人生困惑”,“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仅仅是人们的哲学提问,而是表现了文化的自觉.读《红楼梦》,读成一部人生教科书,是关于人生哲学的,倾听曹雪芹先生讲述他、你和我,也就是广天下人们的人生困惑问题.他由《石头记》缘起说著述是“作者痴”,是有“辛酸泪”,是要了解“其中味”,他记述“半世亲见亲闻的几个女子”,表现她们“离合悲欢,兴衰际遇”,并告诉“按迹循踪”的去写.我觉的解“石”破“梦”是关 键 词,也就是其文枢纽在于“人生困惑”.著名红学家俞平伯曾经认为:“红楼梦是一部极严重的悲剧,书虽没有做完,但这是无可疑的,不但宁荣两府之由盛而衰,十二钗之由荣而悴,能使读者为之怆然雪涕而已.若细玩宝玉底身世际遇,红楼梦可以说是一部问题小说.”美国耶鲁大学教授余英时提出“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创造了两个鲜明而对比的世界”的观点,叫它们乌托邦,即理想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具体的讲是大观园的世界和大观园以外的世界,表现为“清”与“浊”、“情”与“淫”、“检测”与“真”等等矛盾对抗.他们从人物的命运和生存的环境解析《红楼梦》的主旨所在,是很有道理的.贾宝玉是小说的中心人物,展示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他面临社会充斥着封建专制和封建礼教,以贾政为代表的长辈,自然给他一条读书为仕之路.这是中国官本位文化的生活方式,几千年形成的社会态势.贾宝玉把所说的“科举”、“立身扬名”、“仕途经济”称为“混账话”,否定传统人生观是“饵名钓禄之阶”,不满“钟鸣鼎食,诗礼簪缨”的贵族生活,说“‘富贵’二字真把人荼毒了”.而反对“男尊女卑”“贵贱有别”的封建等级,喜欢《西厢记》《牡丹亭》那些“小说淫词”,认为“天地间灵淑之气只钟于女子”,他的热情与精力用在被悔辱被损害的女孩身上,尤其对自由、平等、互敬互爱的爱情婚姻大胆追求.他与黛玉有知己之情,是冥冥中的生命深处的“木石前盟”的联系.为此曾发疯变傻,遭受毒打,直至陷入“掉包计”,最后“出家”.实际上贾宝玉全新的思想和行为,与当时社会礼教和家族利益产生了矛盾与对立,在人生之途遭遇了很多“困惑”.同时,曹雪芹书写他们的青春生活的过程与归宿不也有着“困惑”吗,到底人们应该怎样去爱,如何成长.林黛玉是一个真性情的女性,真诚的爱情给了她生活的勇气与信心,也带来了更多的不幸和悲哀.她用生命和生存的世界做过抗争,她的青春生活中有很深的苦痛和忧伤等也许我们每每阅读时,她的灵魂,还是我们的灵魂在哭泣,在流血,在询问:“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她;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曹氏笔下有好多“?”叫人惊醒、深思,晴雯被无辜撵出大观园而遭伤害,薛宝钗忧思不已守空房,妙玉落难说明“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姊妹的命运就是“原应叹息”么.这一一美丽善良的青春生命浸泡在“困惑”之中.另一方面,充满生气、活力和诗性文化荡漾的大观园竟然建造在肮脏污浊的现实世界之上,又被它包围,最后毁灭,为何美不能战胜丑恶呢,爱要遭到损害和摧残呢?那么,曹雪芹书写人生“爱”与“美”的困惑,无疑是《红楼梦》深刻的意蕴.(三)世界:一面是斗,一面是爱

《西游记》《红楼梦》题材、表现方式和方法是迥然异同的,但它们都是写人生的大书.《西游记》是运用“神话”的形式“曲笔”写人类精神世界.《红楼梦》是直接切入,把生活高度地艺术化.这两部作品是继《诗经》楚辞和唐宋诗词后,也是在《西厢记》《桃花扇》之后,完成的文学高端产品,除艺术的继承与创新外,把中国儒道文化,和外来的佛文化都最大得以吸纳,是集世界文化精粹而“大成”的.《西游记》《红楼梦》所指向人的“真性情”和“善心性”可以统一起来,前者以“斗”为表征,大闹天空,取经途中战胜妖魔与险阻,表达人的自由精神与社会秩序的冲突;后者以“爱”为基点,展现人与人、与家族以及关系的矛盾,描述“梦幻”与真实的生活“场”.二者深刻的揭示了人生过程中的困惑,并且在与人生困惑的斗争中,冲荡着文化批判精神.它们在中华民族文化背景中“互文”起来,男儿女儿、爱和斗,才是人类“完整”的生活,才有“真”与“善”完美的世界.

文学的文化意义,就在于从人的生活出发,表现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揭示人类的命运.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前言》里,讨论艺术的社会功用时,对艺术家反问:“不应该进一步研究产生这些社会现象的多种原因或一种原因,寻出隐藏在无数任务、和事件总汇底下的意义么?在寻找了(我没有说:寻到了)这个原因,这种社会动力之后,不是还需要对自然里面的根源加以思索,看看各个社会在什么地方离开了永恒的法则,离开了真,离开了美,或者在什么地方同它们接近么?”进一步对《西游记》《红楼梦》进行比较讨论,可以看到一群男子在困惑中“斗”,经历了人生精神历程,取得了胜利,是引以高亢歌唱的喜剧;还有一群女子在困惑中“爱”,经受了生活的苦难,被命运挫败了,流下了可歌可泣的悲剧.那么,读《西游记》《红楼梦》,深受孙悟空“斗”的精神鼓舞和林黛玉“爱”的真性情感染,这是生命的一种祈求――既要在人生中斗,又要爱.而且人无不处在与自然、社会和自我的矛盾中,那么,“斗”出全新的人生,“爱”使生活、生命美丽.这是我们在世界上生存的状态与理由,是文学给予的无比美妙的生活意义和精神力量.

二、人生雨滴蕴含的文化智慧

人生能以心灵聆听雨声几何?摒弃了当下生活中的喧闹繁杂,以虚空的心灵接纳生气淋漓的天籁之音,获得大自然给予的灵魂震颤,使精神得以滋润.这是一种文化自觉.

聆听雨声,看到草长莺飞,就会怀拥美丽的世界;倘若竟自闻铜臭味,睹灯红酒绿,那精神就显得干瘪而枯萎了.

女儿和她的同学一起上街各自写了《诗经》和《宋词》,我不解地问这90后,你们怎么从时尚网络穿越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她们回答的简单,记得上学时老师读过蒋捷《虞美人听雨》,那少年、中年、老年听雨颇有文化智慧味儿.

少年听雨:豆蔻年华的生命情节

马克思论述人们认知社会生活时指出,“所以社会的人的感觉不同于非社会的人的感觉.”人的感觉“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所以,也就获得“主体的、人的感性的丰富性”.他明确地肯定,“那些能成为人的享受的感觉,即确定自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觉”,剖析了其原因,“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从而得出结论,人在生活中,不仅要接触、感受大自然,而且要“人化”大自然,形成“有音乐感的耳朵,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也就是人们要产生、发展文化化的感觉,这样才能体现“感觉的人性”,表现“人的本质力量”.宋代词人蒋捷以诗情叙写他少年、壮年和老年“听雨”的感觉,人生时期不同,生活的处境变了,那么,主体生命对大自然就有了异同的感受、感知.先看他“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寥寥意象,但勾画出那种独特的情境:风华少年,青春勃勃,欢歌笑语,明亮的红烛闪烁,映照着朦胧的罗帐,虽然有沉醉于温香软玉的迷离,但能静下心来,聆听窗外淅淅沥沥的雨落.这是一个怀揣梦想,情窦初开的时段,洋溢着青春浪漫的热情.

唐代诗人李商隐《夜雨寄北》,写他滞留蜀地、归期未卜的羁旅愁思:“君问归期未有期”.听雨声淅沥,也听到远在北方的妻子急切询问,他迟疑、深情回答,夫妻相思温情脉脉的“声音”画面.接着描述“巴山夜雨涨秋池”,黑夜迷茫,大雨滂沱,池水涨满,作者身处异乡,倍感孤独、凄凉,自然内心情感也汹涌难平.他与夫人王氏伉俪情深,盼望能速归故里,“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这是对未来团聚时的幸福想象:动态“共剪”,语态“却话”,传神地描绘出良宵美景,极写亲昵情态,彻夜不眠,秉烛相谈,“言为心声”,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诗人的身世之悲,漂泊之感,思念之情,一如巴山夜雨淅淅沥沥,在人世间漫溢.


中国诗学有“童心说”,讲究以“绝检测纯真”的本心认知世界,表现生活.在真情实感体验或者抒写中,一切都是生命的对象化,天人合一,物我同构,进入了对人生、对宇宙敞亮生命的精神境界.杜甫曾经以童心写他对春雨的观感,好雨是个无比漂亮的新嫁娘,透亮而水灵灵的,正当春天时节到来了,随着和风姗姗经过阡陌,在寂静的夜晚无声地滋润着万物.当代诗人圣野这样写道:“来一点,小苗们撑着伞等./来一点,荷叶钻出水面来等./小水塘笑了,一点一个笑涡./小野菊笑了,一点敬一个礼.”活泼的小苗、荷叶、小水塘、小野菊等待小雨点,而且得到后欢快地笑了,它们包括小雨点共同营造了一个生机盎然,欢乐向上的春天世界.

少年听雨的情节是被诗意点燃的,宛若初绽花朵沐浴甘露,分外明媚芬芳,不仅凸显了豆蔻年华的生命图志,而且展示了平和而美的生活意境.一个人要有童心,永葆青春的生气、活力,仰俯天地之间,聆听“天籁”雨声,叩敲大自然的“众妙之门”,探求人生“上下而求索”的真谛之路.

壮年听雨:担当生命之重上路

蒋捷曾为进士,过了几年官宦生涯,如少年听雨,有着豪情与壮志,有着追欢逐笑享受陶醉之意.然而他生活于宋末,多的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飘泊孤苦,触景伤怀:“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客舟中听雨,水天辽阔、风急云低,失群的孤雁哀鸣.恰是映衬作者自己处于兵荒马乱之际,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那一腔旅恨、万般离愁包孕其中了.李清照被誉为“千古创格”,“绝世奇文”的《声声慢》,写她在庭院“寻寻觅觅”,心情“凄凄惨惨戚戚”,最后以神来之笔言“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挨近黄昏,雨点滴落梧桐,幽咽凄楚,肠断心碎.感受细腻,形容尽致,声情并出,撼人心弦.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都凝集心头.雨滴泪滴,点点缠绵滴滴哀怨,表现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忧郁情绪和动荡不安的心境,极富艺术感染力.

古人更撼动人灵魂的雨声,来自于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岳飞是南宋初期的抗金名将,他指挥的军队,英勇善战,屡破金兵,“撼山易,撼岳家军难!”他们军队直至北宋京城汴京,决心收复中原.宰相秦桧为了和金人议和,一日连下十二道金字牌,令岳飞班师回朝.他悲愤万分,说“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岳飞被诬为抵制诏令,因“莫须有”罪名遭到陷害.词开篇表达愤慨而悲切的壮怀,但极其恰切地以“潇潇”雨声带出自然风云的场景,叫激烈情感得以舒展,从容地刻画“怒发”、“望眼”和“长啸”的举止行为,在沉静的抒写中升腾千钧万斛浩然之气.谁不纵目乾坤,俯仰六合,满怀热血沸腾激荡呢.那雨声在诗行间仍然延宕,引发将军拊膺叹思:“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半生悲绪,九曲刚肠,表达了气盖山河、高怀远致的千古英雄风貌.

孔子教导人“三十而立”,《大学》强调修身、立业、齐家、治国、平天下.壮年是人生“成人”的重要时期,要学习求知,加强道德修养.要奋斗,努力,去立业创业,还要建立家庭,独立地生活.并且要立功建国,为天下和平发展做出贡献.作为成年人,肩头的担子是沉重的,脚下的道路是曲折的,或有进取的艰辛,或有生活中的挫折,还有社会活动的罹难等等,要担当生命之重在人生之途上前行.人们“听雨”时,心理情感当受到自然环境影响、契合,凭借于某一物象,提升生命的精神境界,从而体悟人生生存境况与生活的文化意义.

(三)老年听雨:天地人“三才”的化境

听雨,也许是一个普遍的生活细节,但听者处境和经历不同,其感受异同.李清照写过她和侍女“听雨”,两人都耳闻“昨夜雨疏风骤”,懵懂的小侍女不谙世事,熟视无睹,说“海棠依旧”.饱经人生风雨的易安居士深有感触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借写在风雨中花的凋损,而语人世艰难中美的年华事物失去,表白了对青春生命痛惜的情怀.

蒋捷“听雨”词,前片是回忆,后片对当下现实的描绘,“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一生“悲欢离合”和国亡之痛,尽在雨声中体现.“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雨声淋漓,点滴着喜怒哀乐和深层潜隐的亡国愁情,词人诉说对岁月、人生和命运的感悟.

余光中曾经评论蒋捷《听雨》,“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玉珠子串成.”他随想:“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余秋雨写在夜雨中就会走向朴实,走向自身,走向情感,在夜雨中亲抚一下自然,享受诗意,呼唤与之相对应的生命状态.听雨,这是天地人“三才”最美的化境.雨,从天上飘飘洒洒而来,“便引诗情到碧霄”.泰戈尔在《吉檀迦利》最后一章中写他感知、接触这个世界:“像七月的湿云,带着未落的雨点沉沉下垂,在我向你合十膜拜之中,让我的全副心灵在你的门前俯伏.”他向“神”的虔诚表白,表露了对“雨”生命的礼赞.老子有句至理名言:“上善若水”,通过对水的品性描绘与赞美,倡扬高尚的人格和善美的行为.由此,我们永生聆听的雨滴,在大地上滋润万物生长,也湿濡人类的心灵世界.

最后,再说起耳闻能祥的对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大家事事事关心.”这幅对联经常随意地挂在人们的嘴上,是一种景象,一种意愿,一种精神.但愿这种文化气象,能成为如今的时尚,也成为广天下喜闻乐见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