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蒙氏教育的神秘面纱

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924 浏览:154931

晏红 清华大学早教专家,中国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电视台少儿频道特邀专家,北京市幼教学科带头人.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和北京市的研究课题,在家庭教育咨询和亲子教师培训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合著和专著多部著作,代表作《中国儿童情绪管理》、《幼儿的15个好习惯》、《宝宝入园完全手册》、《宝宝入学完全手册》、《幼儿教师与家长沟通之道》.

很多家长都听说过蒙台梭利教育,对蒙氏幼儿园或者蒙氏教育特色班很感兴趣.当问家长为什么为孩子选择蒙台梭利教育时,家长的答案各式各样.有的家长听说蒙氏教育很自由,孩子在这里非常快乐,于是崇尚自由快乐的家长就为孩子选择了它;有的家长的想法正好相反,他们听说蒙氏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而自己的孩子太调皮了,应该让孩子在这里学习守规矩;还有的家长说因为这种教育模式最著名、最先进,所以要为孩子选择最好的教育;有的家长则说不太清楚蒙氏教育是怎么回事,但是发现很多家长都争着抢着上这种幼儿园,于是随大流就给孩子报名了等

凡此种种,都表达了家长教育孩子的一种心愿,但是对蒙台梭利教育的理解并不到位,所以孩子接受蒙氏教育后的效果未必如家长所愿.可见,家长需要对之有一个较为全面与科学的理解,并使自己的教育观念与蒙台梭利教育观念相一致,才能充分发挥蒙台梭利教育的功能.

蒙台梭利教育为什么那么有名

蒙台梭利(1870年―1952年)是意大利历史上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因创立蒙台梭利教育法而享誉全球,成为世界教育史上一位杰出的幼儿教育思想家和改革家.蒙台梭利最初研究智力缺陷儿童的心理和教育问题,发现早期教育在人一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后来致力于正常儿童的教育实验,创办了举世闻名的“儿童之家”.

“儿童之家”于1907年在罗马贫民区建立,招收3~6岁儿童,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方法进行教学,使那些普通、贫寒的儿童在几年后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一一孩子们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蒙台梭利的教育魅力轰动了整个欧洲,“儿童之家”开始遍地生花.蒙台梭利一边实践一边研究,她撰写的幼儿教育理论著作被翻译成37国文字;欧洲、美国还出现了蒙台梭利运动,许多国家相继成立了蒙台梭利教育研究会.

在我国幼儿教育领域,蒙氏教育的知名度非常大.对于家长来说,蒙氏教育很有吸引力,一些蒙氏教育名词也增加了它的神秘感,例如“敏感期”、“吸收性心智”、“工作”、“有准备的环境”、“自由”、“纪律”等.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蒙氏教育的最大问题不在于环境与设施是否现代与齐全,而是大家对蒙氏教育观念一知半解,甚至出现把蒙氏教育简单化为教具操作.有的家长发现孩子上了蒙氏班以后,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想和期望,于是产生许多疑问甚至误解,特别需要专业的解释与援助.


蒙氏教育的教具有那么神奇吗

蒙台梭利最初关注残障儿童时,发现他们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他们与精神病人一起关在疯人院,没有玩具,也没有任何适合他们抓握和操作的东西,她认为这样只会加速残障儿童智力下降,必须为他们设计能够促进心智发育的玩教具.经过不断完善,这些玩教具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包括感觉、体能、生活、语文、数学、艺术等方面.至于蒙氏教具到底有多少哪些属于蒙台梭利创造的,哪些是后人创造的已经无法做出精确的统计.

事实上,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孩子来说,没有必要操作全套蒙氏教具,因为很多知识和技能都可以在普通家庭中通过日常生活得到学习与锻炼.蒙氏教具的最大价值体现在操作过程中的专注与有序.例如孩子在操作粉红塔的时候,一定要先轻轻地取下工作毯,平整地铺在地面;再从架子上将10块粉红塔由小到大,一块块地取下来,整齐地摆在地毯上;然后坐下来,找出最大的一块放在第一层,接着找出次大块,放在最大块的上方,一直做到最小的一块摆放在最顶端;最后再一块块地放回架子上,地毯也收好.整个过程不左顾右看,也不被人打扰,自己专注地进行操作,也尊重别人操作玩具时的专注.从这个角度来说,经过蒙氏教育的孩子应该很有规矩.

蒙氏教具为孩子创造了独立学习、有序活动的环境,有利于培养孩子自理与规则意识;但是现代社会也很提倡合作学习与创新意识,有的教师与家长奉行所谓的“纯正蒙氏教育”,那么孩子的合作和创新能力将得不到充分锻炼,所以“原汁原味”地实施蒙氏教育是没有必要的.事实上,蒙台梭利本人也不希望人们原封不动地实施蒙氏教育法,她在演讲中曾经形象地说:“请大家要看我手指的方向,而不要只盯着我的手指.”一成不变地沿袭一种教育模式,只会走向死胡同,适应时代要求而变通思想,才能科学地幼儿.问题在于“变通”要遵循“手指的方向”,如果连蒙氏教育“手指的方向”都没有看清,就无法真正实施科学的蒙氏教育.

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与独特性是什么

如果是盲目追随蒙氏教育,而自己的教育观念并不与之一致,必然达不到预想的教育效果.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与独特性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以儿帝为中心

蒙台梭利热爱儿童,具有强烈的儿童崇拜情结,以儿童为中心是她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起点与终点,反对一切以成人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尊重儿童的成长步调,要求给儿童以极大的自由活动权.这种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是一种职业信念,需以尊重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幼儿教育规律为基础.普通家长一般情况下达不到这一境界,结果把以儿童为中心简单化为一切顺从孩子,对孩子娇惯溺爱.即使是幼儿教师,也需要经过专业成长才能完全把握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方法.

“不教”的教育

有的家长发现孩子进入蒙氏班之后,老师不管孩子,孩子愿意工作就工作,不愿意工作就不工作,而且也不正经上课,每天就是随便玩,这样能行吗从表面上看,这就是蒙氏教育在形式上的特点.蒙台梭利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教育,主张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等待孩子自发、主动学习的时机,教师不能诱导、强迫孩子学习.在蒙氏教育中,教师不是孩子学习的“导师”,而是孩子的“助手”,主要任务是对孩子的发展了如指掌,为孩子创设“有准备的环境”,协助和支持孩子学习.所以,蒙氏教育要求教师和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同时对师资的要求也更高,因为“不教的教育”比“教的教育”更难,如果教育的尺度把握不好,很容易使“不教的教育”变成任性、随便的教育.

敏感州教育

蒙氏教育具有生理学和心理学依据,根据孩子的身心发展进程设计课程.蒙氏教育认为0~6岁的儿童在一定时期内会对某些事物、在某些能力的发展上出现特定的喜好倾向,若此时顺应孩子的敏感性,给予孩子适宜的环境,孩子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学习效果.例如感觉敏感期、秩序敏感期、数学敏感期、书写敏感期等等.所以,科学的蒙氏教育是非常及时的教育,成人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并随时给孩子提供符合他敏感期成长需要的教育,这要求教师具有较好的心理学功底,而且因为每个孩子敏感期的到来并非在同一时间,具有个体差异性,所以教师要具有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教育能力.

混龄教育

大部分幼儿园都实行分龄教育制度,也就是把不同年龄的孩子安排在不同年级学习,蒙台梭利创建“儿童之家”则是把60名3~6岁儿童安排在同一年级,实行混龄教育.蒙氏教育注重品德的养成,希望小孩子跟着大孩子学习,大孩子照顾小孩子,孩子之间和平相处.而一般情况下,孩子更愿意跟大孩子在一起,不愿意跟小孩子在一起,所以家长要做好心理准备,带领孩子一起接受混龄教育模式.

奖罚无用

对于很多家长来说,奖罚是使用最频繁的教育手段,但蒙氏教育认为奖罚侵犯了孩子的尊严,不利于孩子自主精神的成长,造成孩子“不奖不行、不罚不听”的坏习惯.孩子的行为动机不是听从内心的需要,而是受外在因素的胁迫,为了获得奖励才守则,或者为了避免惩罚才遵守,一旦失去成人的奖罚就任意妄为,妨碍了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成长.蒙台梭利提倡成人为孩子提供适合其发展水平的材料与环境,使孩子能从自己的行为中及时得到反馈,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我发现、自我矫正.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多为孩子创造正面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内在需求和内在兴趣的驱动下主动学习、自我完善.

白山与规则都不可少

蒙台梭利认为自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但蒙氏教育的自由不是放任或为所欲为,

“自由并非做你想做的事,而是要做正确的事”.在蒙氏教室里,孩子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只能自由地选择有益与有用的“工作”.可见,蒙氏教育提倡的是有规则的自由.成人尊重孩子自由的方法是:“你只要冷静的观望,保持一种尊重孩子的行为态度,使孩子在获取经验时,有完全的自由,在他们工作时不要干扰他”.于是,自由与规则高度统一的难题就归结到“工作”氛围的营造之中,教师要在幼儿园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家长则要在家庭中尽力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当然,这不是说家长要把“工作材料”(蒙氏教具)写回家才有“工作环境”,而是创造有利于孩子全身心投入的健康活动以及滋养孩子身心协调发展的家庭生活氛围.

要不要为孩子选择蒙氏教育

是否为孩子选择蒙氏教育,取决于家长是否认同蒙氏教育观念,如果有的家长期望蒙氏教育能培养出孩子的某种特殊才能,那就错了.蒙氏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格完善的正常儿童,她所说的“正常儿童”就是有秩序感、有自主精神、身心健全的孩子,并且这个“正常”没有固定的标准,是随着孩子及其心智发展不断变化而逐步提高.蒙台梭利最初创建“儿童之家”的时候,虽然是免费面向生活在社会底层、环境恶劣的贫困家庭,但是并非“零拒绝”,有下列情形者将被除名:服装仪容不整者、屡劝不改者、对“儿童之家”工作人员有失尊敬者、有破坏教育工作行为者.

可见,蒙氏教育不挑孩子,只挑家长;没有不适合蒙氏教育的孩子,只有不适合蒙氏教育的家长.根据当代社会的家庭教育现状,有下列情形的家长不适合选择蒙氏教育:为孩子争强好胜者、对孩子娇惯溺爱者、经常严厉批评者、自由放任者、家长专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