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现代流变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8152 浏览:31880

摘 要:运用文献分析、田野调查、个案研究,在民俗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考察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过程.认为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的显著变化体现在4方面:参与人员的身份变异,宗族崇拜的削弱,活动指向的功利化,传播方式的立体化.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发生流变的原因:一是文化语境的变化,体现在意义系统的匮乏、价值系统的偏离、交流系统的瓦解,二是社会语境的变化,体现在民俗体育参加者的个人背景复杂化、“表演”场合的政治化.

关 键 词:民俗体育,体育文化,永新盾牌舞,江西

中图分类号:G8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12-0096-05

ModernchangesoffolksportscultureofJiangxi

――TakingtheshielddanceinYongxinJiangxiforexample

LANGYong-chun,ZHOUMei-fang,CHENGQi-lian,LIWei-yan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JiangxiNormalUniversity,Nanchang330027,China)

Abstract:Bymeansofliteratureanalysis,fieldinvestigationandcasestudy,theauthorexaminedtheprocessofdevelopingandchangingoffolksportscultureofJiangxibasedonfolklorerelatedtheories,andconcludedthatintermsofcontentandexpressionform,significantchangesoffolksportscultureofJiangxiembodiedin4aspects:thechangeofthestatusofparticipatingpersonnel,theweakeningofclanworship,theutilitarianiofactivityorientation,thediversificationofmunicationmanners.ThecauseorthechangesofforksportscultureofJiangxiareaollows:1)thechangeofculturalcontext,whichembodiedinthelackofthemeaningsystem,thedeviationofthevaluesystem,andthecollapseofthemunicationsystem,2)thechangeofsocialcontext,whichembodiedintheplicationofindividualbackgroundoffolksportsparticipants,andthepoliticaltendencyof“performance”occasions.

Keywords:folksports,sportsculture,shielddanceinYongxin,Jiangxi

文化学的研究表明,任一形态的文化与世间万事万物一样,在产生形成之后,其发展过程往往是不平衡的[1].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加速转型期,由此也使中国传统文化在内外环境变化的夹击下发生着剧烈的变迁.作为赣文化母体文化孕育下的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必定沿着特定的轨迹进行着流变.社会的发展变迁为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对传统发起挑战,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又促使人们的生活理想、价值观念、基本行为方式和信仰体系等发生转变.因此,探寻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流变的路径是人们面临的课题.江西永新盾牌舞是集武术、杂技、舞蹈、音乐等为一体的民俗文化表演形式,主要流传在永新南片的龙源口、烟阁等诸乡,是地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从历史角度看,永新盾牌舞是赣西南山区民俗民风的缩影,表现了一种激发民族斗志最原始的凝聚力.江西永新盾牌舞是在赣文化的孕育、滋润下成长发展的有鲜明特色的民俗体育活动,是江西民俗文化的“活化石”,并于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亟待保护的民俗活动项目.本课题选其为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流变的个案进行研究,于2009年1月对江西永新县南塘村进行实地调查,驻扎在盾牌舞传承人吴三桂老人家里,与盾牌舞的习练者零距离的交流.2009年6月初又因核实调查数据和补充研究资料的需要再次回访.本研究运用民俗学理论,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实证调查得来的信息进行逻辑推理,力图勾画出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路径,探寻民俗体育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期丰富和拓展新时期群众体育发展的基础理论,为未来更广大农村地区体育发展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运行模式,为保持文化生态多元化提供理论借鉴.

1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特征

“江西三面环山一面临江的地理环境像一把朝南的弓,象征着江西人封闭的精神,赣江则像一支架于弦上的箭,象征着赣境民众冲出封闭的进取精神[2]”.追溯历史,赣文化可谓源远流长.从大的时段看,赣文化的发展与演化,可分为几个阶段:上古先秦的始发期、秦汉魏晋的发展期、隋唐五代的勃兴期、两宋的兴盛期、明清近代的停滞期、现代苏区的重兴期、当代的复兴期[3].概述起来赣文化有以下几个特征:强劲的向心,重视修身、砥砺节操,具有“文节俱高”的特色,重视立志、积极进取,高扬主观能动精神,善于开拓学术领域,创造新成果,开宗立派,有很强的独创精神,接纳四方,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兼容并蓄,不断丰富文化内涵[4].

民俗体育作为一种身体行为符号,具有直观的文化认同功能,其随意性、娱乐性的文化特征,符合当代人们的文化需求.作为人民群众社会思想观念和情感方式的身体性活动,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是江西民俗文化以及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原生型民俗文化为主体,如江西半封闭的盆地型自然环境,从先民时期起就使江右的民众崇尚巫鬼、喜好方术,每到社日就击鼓迎神,祭而舞以乐之,家自为礼.由此构成了江西刚柔相济、动作殊形,既形式古朴、又灵活多变的民俗体育文化特色[5].周边的徽州文化、吴越文化、湘楚文化、闽文化、岭南文化和中原民俗的影响,是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客体,如赣东北和赣南、赣西的龙舟活动各有特色.儒、释、道等宗教信仰的参与渗入,是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相似度检测.这些因素的发展和并存,共同组成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动态结构.“民俗文化虽然不是历史的‘遗留物’,但它确实有自己的历史演进过程,每前进一步,它都会增加一点什么,也蜕去一点什么”[6].在现代,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文化现象,对人们的精神生活继续产生着影响,在人们的思想、心理上,江西民俗体育文化既有传统遗留下来的烙印,又有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的轨迹.

2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

2.1参与人员的身份变异

永新盾牌舞是集体性民俗体育活动项目,团队精神赋予了盾牌舞丰富的内涵,它体现出一种最原始的民族凝聚力、团队精神和战斗精神.永新县龙源口镇南塘村盾牌队,以前全由吴姓男性族人组成,全村参加盾牌舞的人达百余人,一家三代、同胞手足同台表演者比比皆是,村民中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之说.文化生活的日新月异以及老艺人的相继去世,使盾牌舞面临失传的危险,抢救工作迫在眉睫.从2001年开始,该县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培养盾牌舞表演新秀.针对南塘村盾牌舞表演队成员为青壮年,农闲时大多数外出务工,只有逢年过节才可能回乡的现状,宣传、文化等部门决定开办一系列培训班,重点从县、乡机关干部中培养一批文艺新人来传承盾牌舞艺术.前后相比较,可以看出,参加盾牌舞的人员身份发生了变化,以前由吴姓的同族人组成,彼此熟悉,又都主要从事农业劳动,能够常年坚持练习,而现在主要是各个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人员相对复杂,各姓都有,互不认识属于临时抽调,不可能坚持常年操练,活动结束就抛在一边了.


2.2宗族崇拜功能的削弱

据吴三桂老人讲述,盾牌舞在以前主要是当地群众为了和水源上游的村民争夺水源而操练武功的一种手段,他们的先辈为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在无数次的争斗中,不断总结经验和吸收外来精华,使盾牌舞逐步成形,在争斗出发前举行仪式激励斗志,在胜利归来后大肆庆祝.由此,盾牌舞逐步形成了一套传统的、颇具庄严和悲壮色彩的表演仪式,其目的是“祈求神灵保佑出征男儿”,显然是古代士兵出征前祭祀仪式的遗留.而在当代对民俗体育活动挖掘整理和改造过程中,民俗体育活动中的仪式性内容统统都被当作封建迷信活动全部抛弃了.如现在的盾牌舞表演,除去了习练前的仪式,直接从布阵开始表演,从布阵、对阵、抢阵、破阵一直到抢花牌,大概10多分钟就可以完成.由于现代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人们对宗教崇拜已没有了以前的那种虔诚与迷信,大部分人已经认识到祖先不能给现世人带来幸福生活,只有靠勤奋、拼搏与机遇才能获得美好生活,祭祀祖先是作为一种传统习俗流传下来,人们只是通过这种形式表达对已故先人的哀思.

2.3活动指向的功利化

以前的人们从事民俗体育活动,健身意识不强,其主要目的更多的是休闲、娱乐.民俗体育活动不仅使参与者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而且通过活动达到了交流情感的目的,使积压在心中的郁闷、烦恼得到释放,心理得到平衡,从而能够以舒畅的心情面对生活.民俗体育活动多加入了人民群众的信仰,这种信仰并不是意识形态的信仰,而是人们在当时恶劣的环境下祈求平安、幸福的一种心理渴求.参与民俗体育活动,比较注重参与活动的过程,所以会常年坚持.在走访吴三桂老人时,我们谈到人们以前参与盾牌舞的原因,他说:“以前人们吃完晚饭后没有什么事,青壮年男子就自觉不自觉的都到(吴氏)祠堂里练功,互相切磋.盾牌舞的基本功在平时是不间断练习的,在节庆前就会排练一下,随时就可以拉出去表演,大家也不会去想报酬的事,就是去玩.”处于一种无意识的“‘元体育’形态的那种无目的,觉得别人这样做了,自己也应该这样做的无目的和意义的‘模仿’”[7].而对于现在人们参与盾牌舞的动机,在田野调查中,与南塘村的部分村民聊起为什么不参加盾牌舞活动时,90%以上的村民的回答都涉及到钱的问题,如参加活动会耽误工作时间,进而影响收入,重视比赛结果,因为有了好的名次就会有相应的奖励,参加活动要购置必要的服装和器材,要增加支出.在一些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域,其特有的民俗体育作为旅游资源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也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会使部分民俗体育表演者产生“功利化”心态,这种心态也会波及那些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地域的民俗体育的发展,因为他们的活动得不到任何收益,和那些有一定经济效益的项目相比,心理就会失衡,在行动上就会慢慢倦怠以致逐步放弃.

2.4传播方式的变化

通过对永新盾牌舞传承人吴三桂的访谈了解到,盾牌舞以往一般采用面对面、手把手的传承方式,教者把自己的技术和直观经验通过口传身授的形式传给后学者,后学者就直接从传授者那里接受教育,从机械的跟着练到简单的模仿,直到熟练的掌握,学习过程沿用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可以说民俗体育的传承以民间、口头、非正式的方式传播,人们往往不需要刻意去学,只需要自始至终的生活在其中,便会成为这种文化背景下的一个成员,并不自觉的成为这种文化的传播者.“这种社会范围的大教育缺少组织性,它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规范继承,而更多的是寄希望于潜移默化地将民俗体育移植到年轻一代的行为习惯里.因此从存在形式和发展看,总体呈现出一种自然生灭的发展状态”[8].现在,吴三桂老人已经把盾牌舞活动的文字资料进行了整理,对阵法的变化绘制了图例,并且永新县门也进行了录像收集,为盾牌舞的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同时,现在的民俗体育越来越多的纳入到正式的教育机构中去完成传播的使命,这种传播通过专家、学者的指点以及参与人员的潜心研究,从而把民俗体育文化上升到理论的高度.现代传播方式体现了视、听、练多方位的立体化.

3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产生流变的原因

3.1“语境”中的江西民俗体育文化

“语境”指与言语交际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于1923年由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教授提出.在民俗学研究中,美国民俗学家理查德•,鲍曼确认了语境与民俗的关联,阿兰•,邓迪斯认为“了解民俗必须伸展到关联民俗表演的社会的和文化的语境.”[9]我国民俗学者王娟[10]285认为“语境指的是人与人交流过程中,民俗事项被使用、表演或被展现的活的、真实的场景.”“鲍曼认为背景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文化语境’,一个是‘社会语境’.社会语境指的是某种文化形式的社会结构和社会交流活动,分为3个层次:社会基础、个人背景和‘表演’场合.”[10]285-286民俗体育作为人类的一种肢体语言、一种独特的身体文化也具有与其相关的社会文化背景,总是呼应着人们生活中的事件,应把其放在日常生活的语境中审视.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语境在社会变迁中也发生着流变,如在前面谈到的以永新盾牌舞为代表的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发生的变化和其所处语境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参与人员的身份变异表明了民俗体育活动个人背景因素的变化,诸如其身份、教育背景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等,宗族崇拜功能的削弱反映了民俗体育活动意义和价值系统的变迁,活动指向的功利化恰恰体现了人们在受到现代意识和思维的冲击后思想观念的变化,传播方式的多样化更是准确表达人们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物质基础所发生的巨大变革.

3.2文化语境的变化

1)意义系统的匮乏.

民俗体育产生的背景在现代社会已不复存在,如盾牌舞是在争夺水源、保护自身生存权利的背景下存在和传承的,而当地在1960年代修建了龙源口水库,从根本上解决了水的问题,人们再也不必为水的问题而进行械斗,盾牌舞存在的意义系统也就发生了变化,人们对于“为什么要搞盾牌舞”等问题产生了疑惑并不得其解,活动的目的性由于社会的转型一时又转不到合适的方向,“为什么”参与活动就成为困扰人们的问题.加上当今社会有太多的诱惑,这种劳神费力的“苦差事”自然就失去了吸引力.在缺少适应文化指导的情况下,民众对民俗体育不会有学习动力.当民众们开始接受信息、了解信息时,他们就会发现世界是如此丰富多彩,社会也就变得复杂模糊起来,此时他们需要正确的意义系统来指导认清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正确的意义系统往往会使民众出现厌学现象,甚至会出现迷茫,在行为上就会慢慢放弃而转向其它“更有意义”的事务.只有唤醒民俗体育文化中包含的随时代迁移与变革而被人们忽视或忘却的文化记忆,才可能真正懂得人类文化整体的内涵与意义,因此,丰富、充实江西民俗体育文化的意义系统要立足于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结合时怎么发表展的现实进行意义创新.

2)价值系统的偏离.

民俗体育活动本是我们的祖先在狩猎、收获的庆祝活动或祭祀活动中,以手舞足蹈的方式宣泄强烈、兴奋情感的一种方式,体现了娱人、娱神的价值功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赣文化为母体文化的浸润下,江西民俗体育活动不仅使参与者的身体得到了锻炼,而且通过活动达到了交流情感的目的,使积压在心中的凡尘琐事得到释放,心理包袱得到缓解,从而能够以舒畅的心情面对生活.江西民俗体育体现了健康、娱乐、教育、文化价值.在当今经济社会的过度渲染下,民俗体育在活动指向上出现了功利化的倾向,通过这些活动表演者获得数额不等的奖金和各种荣誉,奖金和荣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人们参与民俗体育活动的,但人们对名利的是无限的,当参加活动所获得的名和利满足不了他们的时,民俗体育活动也就会失去活动主体,没有了人参加,民俗体育的健康、娱乐、教育、文化价值也就无从体现,就剩下新挖掘的经济价值了.价值系统的偏离反映了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时期,一些原有价值观念的失效以及新价值观念尚未形成,造成人们心理上和行为上某种无所适从的状态.

3)交流系统的瓦解.

历史上由于正统宗教繁文缛节,很难适应人民大众的心理,而民俗体育活动简便易行,又来源于生活,尤其是积极入世的精神和离经叛道的斗争性格,以及组织内部的扶危济困等机能,正好适合了下层民众的需求,直接代表了他们的意志,自然就成为他们生活中需要的产物或替代品.盾牌舞除了在保护群众的生存权利的同时,也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每当有盾牌舞活动表演时,都吸引了周围群众的观看,盾牌舞队员勇猛彪悍的打斗吸引了四邻八方的姑娘来挑选自己的如意郎君.民俗体育活动场所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如以往的盾牌舞传承只有人际之间的学练过程,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人们可以交流生活的看法,消除一些误解,增进内部成员的和谐团结.民俗体育还有效推动了城乡社区自我组织的形成和自我管理的完善,成为凝聚区域族群向心力的精神家园,也成为维护地方社会秩序的纽带和开展社区活动的中心.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民俗体育传播方式的日趋立体化,使人与人之间通过民俗体育交流的机会日渐减少,而供人们交流的其它途径和场所越来越多,新的途径和场所以其方便、频繁更受人们的青睐,同时,民俗体育宗族崇拜的削弱,使其原来的组织、协调、教育等功能逐步弱化或趋于消失,民俗体育活动的交流系统慢慢的逐步瓦解.

3.3社会语境的变化

1)个人背景的复杂化.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江西民俗体育活动参与人员的身份也在发生着变异,以往专属于某一特定社会群体和某些具有特殊身份和地位的人,现在逐渐打破原有的局限而慢慢扩散.如盾牌舞以往只有南塘村的吴姓男子参加,但现在为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已经把传承范围扩大到永新县的各个社会阶层,有农民、工人、机关干部等等.再如以往在民间广泛流传的龙狮和龙舟活动,现在已经在全国范围的高校广泛开展,在2009年5月底南昌举行的端午节龙舟比赛中,11支队伍中有6支来自高校,占半数以上.个人背景的复杂化也是促使民俗体育活动传播方式立体化的重要原因,以往民俗体育活动的传承主要是在当地的某一群体中进行,他们有相同的背景和共同的宗族认同心理,特别是都居住在一起,对于身传口授的传承方式来说是最直接、也是效果最好的.而现代随着参考者背景的复杂,人们来自于各地、居住比较分散、工作性质不同带来生活习惯不同等等都使以往的口传身授的方式不是很现实,因为没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大家在一起学练就不免在理解上有一定的偏离,进而就会使民俗体育活动走样.传播方式的立体化通过电子和媒体设备使民俗体育活动得到了统一,使学习者摆脱了完全依赖老师言传身授的学习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学练的质量.

民俗体育参加人员的性别特征也是导致其在当今社会趋于衰落的主要原因,男性青壮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逐渐摆脱了田地的束缚而常年在外打工,活动参与主体的大量流失也严重影响了活动的开展.民俗体育参与人员的受教育程度和经历也影响着民俗体育文化的流变,如对现在参加盾牌舞的南塘村村民的受教育程度的调查结果显示,23人中有6人是小学文化水平,10人是初中文化水平,其他7人没有受过正规教育,正是这6名小学水平的村民是盾牌舞活动的中坚力量,年龄也处于五六十岁左右.他们有一定的文化水平,社会经历较丰富,在村子里有一定的影响力,并且从小就参加盾牌舞活动,对此项活动有发言权.另外地方领导对民俗事项的态度也非常重要,如南塘村所在的龙源口镇一名书记,在其2001年至2004年任期内,对盾牌舞活动大力扶持,每年都亲自出马为盾牌舞活动拉赞助、搞经费,使盾牌舞在那几年发展的很好,队伍不断壮大,但是在其调离后,失去政府的支持,当地盾牌舞活动就一落千丈,走向低谷.

2)“表演”场合政治化.

“表演”场合也在发生着变化,以往盾牌舞在当地每年的元宵节是必不可少的节目.盾牌舞队在族长的带领下,自发的聚集在祠堂中练习、准备,在元宵节出灯的时候,在祠堂外面的空场地上四射地表演.表演者通过自身的身体技能来展示自己的能力,使经验得到升华,同时也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围观者通过观看表演,暗示一种鲜明的族群意识和价值观念.“表演”场合渗透着浓厚的社会心理意识,提高人们对社群角色的觉悟,树立自己的群体意识.民俗体育表演通过社会语境获得认同,具有社会互动作用并积极怎么写作于现实.现在的“表演”场合已经失去了传统节日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当地政府部门为迎接上级的检查、文体活动的调演以及各种比赛等的需要,临时性的组织队伍排练、参赛,过后就撒手不管了,对其在民间的开展就放任自流.这些场合对促进民俗体育的传承、保护以及扩大影响范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有一点不可忽视的是,这些来源于民间的民俗体育活动正在逐渐脱离其生存的母体――民间,其发展面临着“断奶”的危险.民俗体育文化的实质还是要关照人的生活与发展,如果它提供给人们的仅是“真空的美好”,它就不全面真实,它的美好只能是温室中的花朵,有一天必然在现实的风雨中凋谢,此种民俗体育文化仅可留存于回忆中,并不具有指导人生活、促进人发展的作用.民俗体育活动在准备各种表演比赛的同时更应关注于如何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真正的回归民间来汲取养分,使其指导人们的生活和促进人的发展.

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在赣文化浸润中一路走来,它的存在与发展是在社会诸因素构成的语境中动态流变的过程,带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蕴涵,并关照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江西民俗体育文化因现代社会转型引起生存语境的变化,发生了顺应社会发展的流变,内容和表现形式的显著变化彰显了其所处的文化和社会语境的诸多要素,揭示了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不断摆脱农耕文化影响,逐渐走向城市文明和现代文明的历程,为探寻民俗体育发展路径提供了丰富的与社会生活相关的观察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