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治“看病难、看病贵”沉疴之良方何在?

更新时间:2024-03-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821 浏览:22426

近期,人们都在关注冰城的“天价医药费事件”:住院67天,患者宣告不治,钱却花了550万元!就连不少国外媒体都在咋舌――真是创世界吉尼斯记录的“最昂贵的死亡”.12月8日,笔者在“百度”输入“天价医药费”进行搜索,条目竟达56700篇.大家对此事件之关注,可见一斑.

人们都在等待着卫生部调查组和哈医大二院给个说法,然而,千呼万唤却始终没有答复.病人6月入院8月去世,距今已近半年,央视在11月21日披露此事,也过去了半个月.可是,从院长、主任到医护人员,不是“理直气壮”,就是选择沉默.唯一例外的是主治医生王雪原.12月5日,新华社采访了曾经“失踪”的王雪原.他说,促使他“站出来说出事实”的,是“一个医生的医德”,“一个人做人的底线”.尽管他深知这要冒被指为“背叛”的风险. 王雪原的一番话,使人悲欣交集,感慨万千.

“天价医药费事件”说明,医院这个行业“有病”,要根治多年来困扰百姓市民“看病难,看病贵”的沉疴,是该“动手术”的时候了.

本文笔者以“天价医药费事件”这个医疗机构的“病症”为“临床标本”,试着进行解剖,力求找到“病因”,共同研讨“治疗方案.”

“天价医药费事件”初步认定之“病症”

准确的结论尚待时日.笔者以《南方都市报》12月3日A20中国新闻关注版专版和12月5日新华社采访王雪原时披露的事实为依据,兼顾其他相关报道进行“诊断”.

卫生部调查组发现,在“550万元天价医药费事件”中,哈医大二院涉嫌严重查重:患者病历和医疗信息存在涂改现象,尤其是病历的第2-8页出现了较严重的伪造现象.具体是:

重症监护室管理混乱.“最昂贵的死亡事件”经央视暴光之后,卫生部组成调查组立即召集黑龙江省卫生厅和相关领导紧急开会并着手调查.日前,调查组成员、卫生部监察局局长王大方披露,哈医大二院的ICU(重症监护室)管理混乱,问题比《新闻调查》中播出的情况还严重.王雪原在接受采访时也反映:“通过一系列事件,感觉ICU病房管理比较混乱.首先是于玲范主任多次让其他医生冒用我的名字下医嘱.其次是患者家属自备药品无人监管,发生过丢失事件,患者家属也反映过此事.就这两方面问题,我专门提醒过于玲范主任,她却置之不理.”

“1180次会诊”属明显查重.调查组发现,病历的第2-8页出现了较严重的伪造现象.并指出:哈医大二院提供的患者病历有13处修改,分明是明显的伪造,相关人员却互相推卸责任;病历中的1180次会诊,也属于明显查重.查重还体现在,哈医大二院血库的出血单与医嘱单位不相符,病历、收费单、化验单也互不相符.血库的出血量大于医嘱,血的去向不明.而在患者翁文辉的医疗记录上,竟有一天输血94次、输血量超过成人正常血量两倍多的“天方夜谭”.调查组要求彻查信息中心和血库是否也在配合ICU查重,以作为下一步组织处理的依据.

王雪原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从7月31日开始,我明显感觉科里的气氛不太对劲.那天科里开会,主任说她对患者翁文辉的病历不太满意,让大家(包括我)对病程记录单、医嘱单进行大面积修改.我没理会她.8月5日,主任找到我说,患者的病程记录不合格,她都给我撤掉了,不重写也得重写,并给我留好了空格,内容也限制好了.我认为,病程记录是最原始的东西,绝对不应该更改,主任往下撤,肯定有问题.

存在重复收费现象.除了涉嫌查重外,哈医大二院还存在五大方面问题:违规把药品收入记入医护人员的奖金;通过院方提供的材料可以看出,存在过度治疗、过度开支和重复收费;ICU病房值班医生有两次无证上岗,且两人替别人下医嘱;自购药品事宜比患者家属反映的情况严重,药品去向不明;科主任管理混乱.调查组还举了很多事例说明医院管理混乱,卫生部纪检组监察局局长王大方特别指出,医院信息中心权限太大,检验科还存在违规打包收费问题.

王雪原被采访时也披露:8月6日患者去世后,医院应患者家属要求成立了一个调查组,我参与了查账,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许多收费账单与医嘱都对不上,我非常震惊.按照我们医院的流程,医生下达的医嘱,要由护士录入微机,然后领药.由于没人监管,护士领多少药,医生根本不知道,也就是说医生与收费账单是脱节的.我们护士长有微机的录入,她对相关内容是否进行修改,谁也不知道.我在查账时看到,药品一般都是隔几天多领,隔几天正常领,再隔几天多领,显然是蓄意而为.我感觉这里面的漏洞太大了!

此外,今年8月,患者家属曾经投诉,医院应患者家属要求成立了调查组,给家属的结论是:医院并没有多收钱,出于对患者的照顾,还少收了不少钱(有媒体报道:少收130万元!).卫生部调查组认为,该院内部的调查真伪难辨、情况不符.医院出现的问题有些可以定性,有些还在调查,医院谁该承担责任?希望尽快拿出整改措施.

导致这些“病症”的原因

哈医二院上述“病症”,以及滥开大处方、高收医药费、小病大治等怪现象成为社会痼疾久矣.天价医药费的发生并非偶然,被乱收费的恐怕也不独翁文辉老人一个.难道,在这样一所甲等医院,只有王雪原拥有医德和做人的底线吗?导致医界“痼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且看社会评论家和笔者身边挚交们的评论:

“哈医二院暴露出的管理漏洞、体制弊端,不消多说.但是王雪原的一席话,却发人深思:一个管理不善和需要改革的体制,引发天价医药费固然可怕,但是,更可怕、更令人忧虑的,却是一个职业的道德操守的失守.”说此番话者,是广州员村医院的内科主任医师谢女士,非党人士,口碑甚佳,抗非典时的广州市先进个人.她说:“医者父母心.医生应以仁者之心,回春之术赢得社会的尊重和回报,而不应像该院某些人那样,通过弄虚作检测来巧取豪夺.医院无小事,人命关天;医德显人性,生身立命.‘我愿在我的判断力所及的范围内,尽我的能力,遵守为病人谋利益的道德原则,并杜绝一切堕落及害人的行为.’这是被医生奉为神圣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也是我们为人医生者理当终身追求之最高境界.”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二院的即将退休的口腔科陈医生认为,“领导干部帝王化,普通医护人员奴隶化.”这是王雪原在接受采访时用来形容医院现状的顺口溜.我看,王雪原道出了中国改革中的一个带有共性的问题.在医院里,小到一个科室,比如科主任、护士长,位居权力金字塔的顶尖,没有人监管他们.科室中普通成员的前途、命运都掌握在他们手里.从研究生开始,你能不能毕业,能不能留校,让不让你考博,让不让你外出学习,给不给你晋升职称,全都是科主任说了算.在官场上,则官大一级压死人,头儿的话就是圣旨,顺昌逆亡,正难压邪.如此这般,时不时冒出个“天价XXX”、“首例XXX”之类的“泡”来,似乎也很正常,见惯不怪了.

这样的医生无异于“拿刀抢人”.可是,真正拿刀抢人的,有法律可以制裁,多数也惶惶不可终日.而那些开大处方的医者呢?有的却理直气壮,心安理得,以“行规”安慰自己,以“体制原因”开脱,汲汲于逐利之举,浑不为失去患者信任为虑.相反,敢于站出来揭穿真相的医生,却担心会被界内视为异类,甚至被排斥出医生队伍.

评论家李泓冰认为:医疗体制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也为中国百姓心头所系,可是,疗救医界的职业操守可能更为急迫.把所有板子都打在医生身上,或许有失公平,其实,由体制之弊带来的业界职业精神失守,并非仅仅局限于医院.倘若一个职业医生在工作时却走向自己职业精神的反面,且不以为耻的话,才是真正令人心悸的.鲁迅说过,“失望也会渐渐的侵蚀善良的人心”,长此下去,职业精神失守的人会越来越多.你说,相应的改革还能再等下去吗?

杂文家郭松民认为:“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表明,按照“帝王化、奴隶化”的原则进行的改革,必然会进入死胡同.在我看来,这还不单纯是一个合理不合理的问题,关键在于这是根本不可行的.比如“天价医药费”事件中,患者承担“看病贵,看病难”的成本,普通医护人员完全下降为医院赚钱的工具,分得的利润有限,还要承担了社会声望下降的成本,只有医院的管理层高居食物链的顶端,坐吃绝大部分利润.这样一种状况必然会遭到绝大多数人的反对,并在承受能力达到极限后强力反弹.

综上所评,笔者认为,导致“天价医疗收费”的关键原因,主观上,是因为一些医院的领导和医生的医德医风和做人的底线滑坡;客观上,是因为医改不成功之后的混乱现状,加剧了行业失范和医护人员的心理失衡,制度废弛,监管乏力,从迷茫到无奈,从心存怨气到歇斯底里,从怨声载道到医德滑坡,从无所适从到无所顾忌.

怎样才能“对症下药”

“天价医疗费事件”,再次把全国的目光集中在了医疗行业,医生的职德操守,再次受到质疑.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医德滑坡?如何整治医疗腐败痼疾?

一要靠医疗体制改革

王雪原说:“要解决这个问题,还得靠医疗体制的改良.”作为这次事件的直接参与者,医界的“叛徒”,他介绍的事实令人触目惊心,他“良心发现”之后的感悟自然也就难能可贵.好的制度能让坏人做好事,而不好的制度,则可能让好人做坏事.


作为圈外人,笔者在前五年前曾就“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大发不满,在各种报刊起劲呐喊,就医改、医德、医风问题所发表的文章,可以编本小册子.这在日前的文章中已有提及.当“医改基本不成功”的消息发布后,笔者再次在外国某网站的“东方了望”专栏里介绍分析,对医改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赞同认为,是政府对经济增长和市场的极度“迷信”,导致了医改的失败.笔者一再呼吁:离开让最广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的原则搞改革,只能是损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而肥了少数人,这种只有“强势群体”受益的改革,广大公众只会“用鼻子来”!(《中国青年报》民意调查显示:10多来年的医疗体制改革,居然只有10%的人满意,可以想象百姓对现行医疗体制的不满.)以前只把医院推入市场,使其自谋出路的管理模式,以及“既给政策、又让垄断、疏于监管”的医改模式,本身不科学,在商言商,在市场利益的驱动下,医院处于垄断优势,就会“全心全意为人‘命’谋利益”.这种市场化的管理方式,很容易剥去医生们身上的天使外衣.

医改包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医疗机构改革、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三部分内容.在所有这些改革背后,都有一个未加言明的检测设:市场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但实际上,这个检测设是难以成立的.

在公共卫生和一些高风险、高垄断领域,人们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外部性,特别是医疗领域,重要的特征则是供需双方的信息不对称,行业特殊性强,否则人人都能当“天使”.市场经济的理论和许多规律,在这些领域充满矛盾,常常反常并失灵.笔者注意到,11月28日,卫生部网站发布了高强部长在全国卫生厅局长专题培训班上的讲话,要义是说,将继续深化城市医疗怎么写作体制改革,改变医疗怎么写作基本由公立机构垄断的局面,鼓励社会资本进入.这对打破全国公立医院占医院总数的96%的格局,会有好处.

目前,关系国计民生、社会公平的各项改革仍在继续.政府必须明确:改革不是蛊惑人心,改革不是撩挑卸担,别以为,什么东西只要与“产业化”和“市场化”挂上钩,党政干部就可以当甩手掌柜,高枕无忧.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

二要善待医生,净化氛围

医生不易当,天使颇难做.当前医院的现实是:凡是涉及医生技术操作的部分,定价偏低,比如一个患者住院一天支付的医生诊疗费,只有7元钱,可是每个住院病人需要主任医师、主治医师、住院医师大夫进行诊治,这意味着每个病人每天付给每级医生的技术费仅两块钱多一点.天使要吃人间烟火,医生也得养家糊口.医院不可能靠医技获得利润,于是“以药养医、以设备养医”就成了所有医院不得不走的道路.如此,医生的劳动价值就需要从药品、医疗器械、相关检查的利润中获得.他们像售货员一样,盘算着如何让“顾客”有更高的花费.医生如果想获得好一点的收益,出手就必须“格外狠”.如今“医药分家”了,便应运了像哈医二院那样的违规操作――将医生开出药品的价值与奖金挂钩,让医药名分实不分,倒霉者自然还是患者.可见,医改如何理顺三大块关系,怎样使公立医院的医生待遇适中,敬业守德,任重道远.

另外,职德滑坡、违规谋财、牟取灰色收入者,非医疗行业独有. 这有一个社会氛围问题.前年“非典”时期,医生们品格高尚,可歌可泣,可为什么一回到日常医疗活动中,就换了面孔?其中就有个社会氛围在起作用.

三要加强医德建设,整肃医疗队伍

国家发改委的一位负责人认为:在一些医院,埋头从事医疗工作的医护人员,可能比不了那些工作马虎,善于用剪刀和浆糊制造论文换文凭的同事.如此以往,风气变坏:专心搞业务的骨干少了,醉心搞标签的医生多了;医者父母心没了,职称文凭欲强了;临床经验没了,书本知识泛滥.在虚浮中,医学所需要的基本的严谨不见了,基本的工作没人愿意做,基本的医术技能掌握不好.于是,简单的医疗错误一犯再犯,误诊误治、医疗事故、医患纠纷层出不穷,病人花了冤枉钱不说,还给家庭带来种种麻烦和悲哀.

在西方不少发达国家,医生是高收入、高风险的职业,对他们的执业资格、资质评定、优劣奖惩等等是非常严格的.庸医难执业,即便优医犯规触法,也要受到应有的处罚惩处,甚至取消执业资格丢了饭碗.而且监管甚严,公正公开.我们应该大胆“拿来”,改进利用才是.

四是必须强化医疗监管措施

在美国,所有的处方都必须由药师来把关,以保证每张处方的合理性.我国目前的医疗管理制度中,恐怕只有医保病人的治疗,可能会受到医保管理部门的审查,而自费病人以及享受公费待遇的病人,几乎没有什么制度来监督其医疗措施的合理性.甚至患者想要什么药,就可以给开什么药,这无疑为医疗系统的不规范治疗敞开方便之门,让不良医院和缺德医生有空可钻.“天价医疗费事件”如果不是病人的亲属提出了异议,仍然可能是“民不举,官不究”.即便投诉了,可“兼运动员和裁判员于一身”的本院调查组,“调查监管”的结果是不但没多收,反而照顾少收了.就这样,患者及其家属被异化成了无私“财源”,还得憋气.

众所周知,两个多月花掉550万,只是这种现象的极端表现,而每天发生在我们周围的过度医疗,为数不少.如果我们不能从中汲取教训,不能对目前诸多不合理的医疗体制、管理方式、监管措施和医疗队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整肃,那么,医界之“病”便无法医治,病入膏肓之后的最大受害者,只能是最广大的普罗大众.

相关链接:瑞典的医疗改革

在瑞典,医疗保障制度不仅包括人们生病时接受医疗怎么写作的保障,而且还包括人们生病后丧失工作能力时所获得的生活保障.

据统计,瑞典人花在医疗健康上的费用为1968亿瑞典克朗,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9.1%.医卫方面的花销约占瑞典家庭消费的15%.不过,这其中大部分用于健身和购写营养品等.改革后,瑞典人看病仍然花不了多少钱.瑞典人无论在公立医院或私立医院看病,每次的挂号费都是140克朗,急诊挂号费2 40克朗,专家门诊260克朗.另外,一年内累计挂号费达900克朗后,再就诊可免交挂号费;19岁以下青少年在瑞典可免费就医;老年患者和需经常就诊的慢性病患者不用交挂号费.病人的手术费、检查费、住院费一概不用交.

瑞典的医疗改革为患者增加了自由选择的机会.改革前,公民的保健医生都是由卫生当局指定的,改革后,公民可以自由选择家庭保健医生,如果在就诊中对医生不满意还可以更换.如果搬家到了一个新社区,很快就会收到当地卫生诊所的信,从中可以了解自己能享受什么医疗怎么写作并选择家庭保健医生.

对于医生来说,改革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他们可以选择在私立医院工作.一般来说,私立医院的收入要比公立医院稍高一些,而且私立医院中少一些官僚气息,医生自由度大,容易谈工资谈条件.

总体而言,瑞典的医疗制度改革后,政府在医疗保健上的预算投入并没有减少.但与改革前相比,医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医疗怎么写作的效率大大提高,可以说纳税人的钱越来越花在刀刃上了.

瑞典议会每年的预算讨论中,医疗保健都是辩论最激烈的话题.社会党政府仍然把医疗保健看作一个代表理想和信念的问题,在谈到医疗制度改革时,瑞典卫生大臣于尔娃约翰松说:“社会党欢迎以企业形式经营医疗保健系统,但是医疗企业的赢利不应该只是给大老板们年终发红包,而应该再投入到医疗系统的发展上.医疗保健不应该受钱包薄厚的影响,医疗保健应该是所有人的平等权利.”

瑞典医疗制度的改革怎样走下去,还是要由瑞典人民说了算.(颜世璎/供稿)

相关链接:护患纠纷的原因分析

随着我国全民法律意识不断强化,特别是卫生管理体制改革和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人们的维权意识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关注自己的权利,并且更加重视自己在医疗活动中应该获得健康照顾的质量.因此,各种各样的医疗纠纷不断出现.

医疗纠纷发生后势必通过行政手段甚至法律途径来解决,院方或当事人需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协商处理,影响日常工作的进行和医院的生存与发展.

从护理管理角度看,护理纠纷的发生与管理存在着必然的密不可分的联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医疗护理差错发生,确保病人医疗安全已成为当前医院管理者一项常抓不懈的课题.笔者对我县1997年1月~2005年5月所发生的22例护理纠纷的原因进行分析,以寻求相应的管理措施.

1997年1月~2005年5月,在我县发生的22例护理纠纷中,因护理差错引起的5例,均为一般差错,怎么写作态度差错者8例,医疗费用支出不明6例,另外3例因患方过度维权引起.22例护理纠纷中,2例投诉到院部,由院领导出面调解,其它20例均在科内调解,有误会的解释清楚,有错误的赔礼道歉.

以下是笔者对护理工作中引发纠纷的原因分析:

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自我保护措施不得力.护士对医疗护理文件重要性的认识远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护理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如抢救病人或治疗、护理过程中不注意场合与方法,谈论与治疗无关的话题,对有精神症状的老年病人或患儿保护性措施不得力,导致坠床、褥疮等而引发纠纷.

患者对护理人员怎么写作态度不满意 .目前,在护理过程中仍存在职业道德水平低下的现象.护理工作是一项技术性、怎么写作性强的工作,忙于常规治疗、护理活动,忽略了护士言行举止对疾病、对病人产生影响的重要,将与患者对医疗、护理质量的热切要求形成明显的反差.护士人员少,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容易造成注意力的分散,执行医嘱时易造成张冠李戴,顾头不顾尾 ,从而引起医疗纠纷.

护士责任心不强,怎么写作不到位,不按规章制度和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引起医疗纠纷.具体原因:(1)执行医嘱有误,如发错药、打错针.(2)交接班不清,遗忘医嘱造成不良后果.(3)护理不周到,观察不仔细,致患者病情恶化,不能被及时发现,失去抢救的第一时机.(4)抢救危重患者准备不充分、护理措施不得力.

患者对所获得的医疗和护理技术不满意而引发的纠纷.表现在患者对医生的诊治、用药、疗效等方面不满意,患者一般不会直接与医生发生冲突,往往通过对护理工作上的失误,如静脉穿刺不成功、语言上的不谨慎等借故发泄不满情绪.加上公费医疗制度的改革,医疗费用的个人承担部分增加,以及自费患者增多,患者在付出医疗费用的同时,希望能得到更多、更好的怎么写作.如护士未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语言艺术欠缺,则会引起患者及家属的不信任、不满意,患方易产生言语过激,甚至引起医疗纠纷.

病人家属的原因 .病人与家属缺乏医学知识或对医院的有关管理规定不理解而导致纠纷.甚至某些病人和家属存有不良动机,设想从中谋求经济补偿,而不能正确对待医疗结果,无理取闹,引起纠纷发生.

护理人员情绪和心理定势引发的医疗纠纷 .人的情绪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若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可能会造成工作的失控.(王翠霞/供稿)

相关链接:为“过度医疗”把脉

笔者认为,造成过度医疗,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原因一:医院创收一切向钱看.对于公有制医院,目前国家所给予的财政补贴非常有限,90%以上要靠医院自己创收.为了保证盈利,医院按科室收入完成情况来分配奖金和工资,这迫使医生想方设法增加诊疗的项目、次数,以期获得较好的收益.实行药品招标后,临床用药档次普遍提高,廉价药品被冷落.药品和设备销售中各种明折暗扣,促使高价药、滥用药、超标用药十分普遍.

原因二:“举证倒置”信息不对称.现在我国的医疗事故条例实行“举证倒置”,就是说当发生医疗事故,患者状告医生的时候,不必由患者出示医生有罪的证据,而要求医生提供自己无罪的证明,否则即判定医生有罪.于是,医生为了避免漏诊或者误诊,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或医疗事故,便会要求患者做所谓的全面检查,使自己的诊断有更多方面的充足的依据.也就是说,为了自保,无论是检查还是开药,医生可能会倾向于保险第一.这样一来,就难免会扩大检查范围,造成过度医疗.

原因三:追求“根治”,“卫生盲”作祟.很多人认为,治病求“断根”是天经地义的事.专家认为,首先要确定什么叫“根治”.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根治”.是指一次治疗后不再发病.其实,能一次治疗不再发病的疾病并不多(只有那些能获得永久性兔疫的病,如麻疹、天花、水痘等;某些经正规用抗生素治疗获治愈的感染性疾病,如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一些经手术治疗摘除病灶后不再发生的疾病,如阑尾炎、扁桃体炎等,才可称得上“根治”).如感冒治愈后还有可能再次感染而发病,这是大家都能理解的常见病;再如子宫肌瘤、胃溃疡就算是手术切除后也有可能再次发病.

原因四:过分“大方”消费观错位.在“手头”越来越宽裕的情况下,人们对治病也越来越“大方”,特别是对于那些在当前医疗改革中依然享受着公费医疗或者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由于看病不花自己的钱或者很少花自己的钱,一旦有错误的医疗消费观念,在看病的过程中就容易滋生过度医疗消费的愿望与需求,专家提醒:就医并不等同于普通的消费,不能简单地用来衡量诊疗质量的高低.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诊疗项目.

原因五:广告误导,被骗者甚多.很多患者因为医药知识的匮乏,容易轻信一些媒体上刊登(播发)的所谓医药广告.比如乙肝病毒携带者,轻信能让大小三阳迅速转阴的虚检测广告,结果花了很多冤枉钱,大小三阳没有变化,人却被弄得倾家荡产.有的根本就不是大小三阳,被骗子扣上了“乙肝病人”的帽子,于是到处求医购药,被骗得两手空空.

原因六:盲目尽“孝道”,“烧钱”心不疼.“只要是给爸爸治病,花再多的钱,我们做儿女的都心甘情愿.就是觉得父母把我们养大那么辛苦,花了那么多心血.像父母那个病虽然我们也知道治也没什么用,但总算是尽了做子女的一份孝心,将来自己心里也好受些呀.”这是一位病人家属的话,这番话,既让我们敬佩其孝心,又为其的无奈和无知感到同情,对其助长过度医疗感到可悲.毫无意义的“烧钱”实在不值得.

那么,如何才能根治过度医疗呢?

目前,过度医疗已成了医院的“流行病”和“传染病”,也是部分患者的“常见病”.不管是医院、医生的“流行病”、“传染病”;还是部分患者的“常见病”,都需要对症下药才能根治.

首先,要端正医疗改革的方向.2005年7月29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表了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的研究报告《中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这个报告对中国医改作出了这样的整体评价:我国的医改基本上“不成功”.过去的改革偏向市场化,门诊、科室搞承包,医生的工资、奖金、福利同处方挂钩,不产生过度医疗才怪呢!出现百姓看病难,看病贵是必然现象.因此,过去的医疗改革是“基本不成功的”,广大百姓认可这个结论.端正改革方向,通过正确的改革措施来解决“过度医疗”问题是第一味良药.

其次,要对医生进行医德教育.“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这是主席几十年前就提出的医德规范,它是与“一切向钱看”的不正之风背道而驰的.其实,只要卫生部门的各级党组织真正把思想政治工作抓到实处,抓到位,广大医务人员是愿意全心全意人民怎么写作的.在非典肆虐时,全国许多医务工作者,为了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日夜坚守工作岗位,有些白衣天使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医德教育,应该是解决过度医疗的一味良药.

再次,科普部门、医疗卫生行政部门,要大力宣传普及卫生基础知识,扫除“卫生盲”.使广大人民群众知道过度医疗的危害性,把健康体检的知情权、选择权交还给患者,这样,患者就能自觉地抵制过度医疗.看来扫除“卫生盲”也是一味医疗极佳的“猛药”.

形成“过度医疗”问题的原因很多,不可能用几味药就能药到病除,只有对中国医改动手术,不断深化改革,才能最终解决问题.

(卿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