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作家“医文跨界”的命运抉择其文化意义

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892 浏览:25220

摘 要探寻中国作家精神生态的核心契点一直是学界聚焦域.作为标示作家精神生态效度的关键契点,中国两岸三地以鲁迅为代表的现当代作家人生轨迹演绎的多向度“医文跨界”现象――“弃医从文”、“弃文从医”或“亦文亦医”,不仅是作家主动、被动和从动的职业选择,也是对未来人生道路和生存方式的个性选择,其实质是多元矛盾中的命运选择,具有独特的文化意义.

关 键 词 :现当代作家 医文跨界 命运选择 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I206.6 文献标识码:A

现象是能够感觉的事物的外部联系,本质是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的内部联系.文学与医学,有着常人感觉之外的某种神秘的缘际联系.中国现当代诸作家“弃医从文”、“弃文从医”或“亦文亦医”的命运抉择演绎着耐人寻味的“医文跨界”现象.因而,穿透中国作家“医文跨界”现象,深入探究中国作家“医文跨界”现象的文化意义,对于解读作家的心灵与文本世界,具有重要的文学与社会意义.

一 中国现当代作家的“医文跨界”现象及其命运抉择

当代作家毕淑敏说:“今天的生活是由你几年前的一个选择决定的.”人生的选择多种多样,但关键性选择只有一二处,职业选择即是其一.人的千差万别的选择演绎了千差万别的人生轨迹,一些现当代作家“弃医从文”、“弃文从医”或“亦文亦医”的跨界选择蕴藉着各自独特的生命体验.

1 现当代作家“弃医从文”现象及其命运抉择

现当代诸作家“弃医从文”的人生轨迹显示着他们的命运抉择.1892年,孙中山(1866-1925)在澳门肇始了由“医人”向“医国”的命运选择;1902年,鲁迅(1881-1936)“待到在的预备学校毕业,已经决意要学医了”;1913年,郭沫若(1892-1978)走出夔门,考取天津陆军军医学校,后东渡日本学医.1914-1923年学医期间,文艺活动始终贯穿他的生活.1923年,他从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因耳疾等诸多原因弃医从文,一生耕耘不辍,终成名家,卓有建树;英籍华人女作家韩素音(1917-)15岁时在协和医院做打字员,后到燕京大学和布鲁塞尔大学学医.1952年出版的自传体小说《瑰宝》在西方引起轰动,奠定了她在国际文坛上的地位.1956年,好莱坞据此改编的电影《生死恋》获三项奥斯卡奖;1928年,金溟若(1905-1970)在鲁迅的扶掖、引导下走上文坛,成为新文学作家和文学翻译家.

在中国当代作家群中,“弃医从文”者不胜枚举.作家把追求生活的真实与理想的真实结合起来,使理想化的职业追求既符合自己的审美理念,又符合现实生活的法则.1957年生于湖北的池莉于1979年从冶金医专毕业后任武钢卫生处流行病医生.1960年出生的余华在浙江海盐的医院环境中长大,自己曾在卫校学习过一年,并在一所乡镇的卫生院当了五年牙医.他白天拔牙,夜晚随星星和灯光一同写作,最终选择了弃医从文.1971年出生的冯唐是协和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博士,经历痛苦的选择后弃医从文,著有影响极广的长篇小说《万物生长》等.1978年出生的胡赳赳弃医从文,创作了《布尔乔亚之痒》等作品,成为互联网时代的传媒新宠.藏族作家色波1975年从辽宁省沈阳医专毕业后当医师,弃医从文后做了成都市文联专业作家,著有小说集《圆形日子》等.1972年生于湖南邵东的李辉(笔名宕子)业医十年,考取华中师大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后弃医从文,著有个人文集《露水的世》等.1977年生于福建漳州的“千幻冰云”,曾在老家经营一诊所并从医五年,著有虚拟网游作品《梦灵》等,在作成名,成为台湾鲜鲜文化签约作者.1981年从龙溪卫校医疗大专班毕业的福建作家赖妙宽认为,自己“改行完全是顺理成章的事情”,她说:“现在我并不遗憾没有继续当眼科医生,因为写作最有快感的,它让我找到了宣泄自己的一个很好的渠道.它是我的另一个世界,弥补了现实世界中的不足.”


2 现当代作家“弃文从医”现象及其命运抉择

在中国文学史上,相对于鲁迅的弃医从文,恽铁樵(1878-1935)在盛名之下选择的弃文从医则更显独特.由于多种原因,他弃文从医,集现代文学家、翻译家、中医名家、中西医汇通派重要代表人物于一身,所幸在医学上大放异彩.文学背景出身对他研习医学亦有重要影响,悬壶济世后,他在医学界的许多作派都是自文学界移植过去的.中国首个在国际组织中担任领导者的华人女性、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当年之所以选择从文科改读医科,完全是为了能有更多时间和男朋友在一起”.她青年时学文科,1973年获得了文学学士学位后从事的第一份职业是教师.因为男友学医,陈冯富珍为爱弃文从医,后从西安大略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是英国皇家内科医学院院士,任香港卫生署署长.

现当代作家“弃文从医”的被动选择,在某种程度上成了那个时代作家精神生态状况的一个诠释.

3 现当代作家“亦文亦医”现象及其命运抉择

一些作家从容“跨界”,医文兼顾,体现着中国现当代的文化场域、精神生态的深刻变革.台湾淡水的知名作家王昶雄(1916-2000)游走于医与文之间,拥有医生与作家两种身份.综观王昶雄的一生,战前为台湾文学“战争期”少数的重要作家之一,也是当时作家中散文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位,代表作《奔流》;战后执业牙医,封笔二十余年后以中文重现文坛,以《阮若打开心内的门窗》最负盛名.毕淑敏是一个兼具医生、作家和心理咨询师三重身份的名人,其精神生态折射了群体的质点.1952年出生的毕淑敏从卫生员做到主治军医,1980年开始专业写作,出版了《预约死亡》等名作,成为当代知名作家.王蒙说:“她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医生,好医生,她会成为文学界的白衣天使.”她从文学硕士到心理学博士,从内科主治医师到作家、注册心理咨询师,创作了《拯救》、《心理咨询师》、《心灵7游戏》、《毕淑敏心理咨询手册》等作品.她说:“我觉得我在做三件事情,但对我来说它们是一件事情,我想这件事情就是始终对人的关注.”毕淑敏将对人的关怀和悲悯化作了一种集道德、文学与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及行为方式,蕴藉在她的一系列文本中,成为一种引起人们关注自己内心世界的符号.

这些“亦文亦医”的当代作家所处的不论外部还是内部的精神生态,在为作家提供更多选择空间的同时,亦对其选择予以尊重、宽容与理解.某种程度上,作为文化精英的现当代诸作家从容跨界改行现象说明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空间,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但同时亦折射了当代人在社会转型期的浮躁与焦虑、困惑与彷徨的精神生态境况.

二 中国现当代作家“医文跨界”的文化意义

世界文学史昭示:在世界文坛,许多有成就作家当初从事的都是医生职业.从文化他者镜像返观中国现当代作家“医文跨界”现象,不失为一种探究其深层结构的新视角和有效架构,亦会给我们以新的文化启思.人格对环境的适应往往是为了生存的需要,个体表面上顺应环境的需要,用言行曲意逢迎社会或群体的意志,但将自己的真实思想掩而不露,真中非真实意愿的行为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人格面具”.这种属于人格最外层的“人格面具”,实际上是一种隐藏真我的形式.每个人职业转换都有他自己独特的原因.当个体生命无法改变环境和事物发展趋势时,身不由己的现象往往是一种无奈的选择.鲁迅、郭沫若、韩素音、池莉、余华、侯文咏、王昶雄等最初选择时或迫于生计,或受制于家长,或受时风影响,或不谙性情等而进行了被动或从动的选择.

1 思想意义

作家柳青说:“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医文跨界,对中国现当代诸作家的选择而言,可谓是其人生的“紧要处”.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中曾指出:“在选择职业时应遵循的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自身的完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医国愿景成为他们作出这一关键选择的主导思想.其实,中国现当代诸作家的“医文跨界”现象仅是清末民初以来几代学子“弃理从文”现象的一脉,如历史学家、教育家陈垣从博济医学院学医毕业后留校讲学亦为人治病,后到北京入教育界研究历史.教育家陈鹤琴1914年从清华毕业后赴美留学,原打算学医,后基于“医生是医病的,我是要医人的”的思考转攻教育学和心理学.胡适、赵元任、李达、成仿吾、夏衍等亦经历弃理从文的人生转变.中国现代诸作家的医文跨界在呈现自身特性的同时,亦更多地彰显了报国为民的历史共性.当代诸作家的医文跨界转型也标示了社会转型期的多元、浮躁、宽容、和谐的精神生态境况.

2 文学意义

一个作家早年的生活经历和知识准备会大大影响他以后的创作.鲁迅医学背景以及医生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经过思想与审美转化,渗透和积淀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首先表现为创作上对社会病态的关注:“所以我的取材也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这种医学知识资源对人物性格和精神特征的塑造与揭示,对人物之间心理和社会关系的确定与描绘,对改造国民性主题的深化和叙事模式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鲁迅在《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大约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此外的准备,一点也没有.”郭沫若的医学背景对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他最具代表性的一系列自叙性的抒情小说的主人公几乎都是作者自我的形象.《漂流》三部曲以三个连续的短篇《歧路》、《炼狱》、《十字架》构成,叙述了由日本学医归国的青年知识分子爱牟穷愁潦倒的生活和充满愁绪的内心.一批批时代俊杰以其卓越的个体感知,以文学方式对这个变革、生动、精彩、浮躁的时代进行聚焦、呈现、阐释和书写,饱含作家独特生命体验的文本蕴藉着“共名”的时代精神和独特意绪.

3 美学意义

在时代精神的“共名”中,作家的个性选择有时要服从于时代的选择,这就是中国现当代作家医文跨界的从动选择.正是在多元矛盾的冲突与选择中,作家有个性的主动选择铸成和显示了自己独特的生命.生命的形而上是艺术,世界的诗意必然进一步转化为人类自在生存的诗意.在诸文化传统中,均有巫医用诗歌帮助病人康复的记载,如身兼诗神与医神的阿波罗神话,精神医学的鼻祖弗洛伊德就是一位文学修养深厚的绅士.在根本上,精神医学和探讨人性的文学具有相同的本质.

海德格尔提出了“人诗意地栖居”的哲学理念.“人诗意地栖居”就是以审美的人生态度居住在大地上,以一种乐观、诗意的态度应物、处事、待己.人能否将选择的人生遭际转化为一种诗意的体悟,提升到用诗意的审美的心态去应对,这正是“诗意地栖居”所倡导的核心价值和意义所在.中国现当代以鲁迅为代表的诸作家医文跨界经历对他们的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们始终关注、关怀着人的生存状态,他们的命运抉择与其抉择后产生的文化意义将以种种价值取向深入到这个时代社会群体共同寻求的精神家园之中.

注: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中国现当代作家“医文跨界现象”及其深层结构研究》(项目编号:12512379).

参考文献:

[1] 毕淑敏:《心灵七游戏》,北京十月出版社,2004年版.

[2] 方言:《灰色金溟若》,《温州望》,2007年第19期.

[3] 华夏、赖妙宽:《从医促使我写作》,《中国健康月刊》,2005年第11期.

[4] 邓树强:《试论中国现当代作家“医文跨界现象”及其深层结构》,《学术交流》,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