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利用状况

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49 浏览:14940

[摘 要 ] 从图书馆“供给”和用户“需求”角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和国民阅读情况所呈现的三个阶段,由此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利用所呈现的三种状态以及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偏低的症结.

[关 键 词 ] 公共图书馆 利用率 改革开放 国民阅读率

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笔者组织实施了“河南省县级图书馆怎么写作三农事业的现状调研及道路探索”项目.通过查阅文献和实地走访等一系列项目活动,笔者认为有必要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利用率的问题从历史的角度重新进行梳理和分析.一直以来,学界都有关于公共图书馆利用率低这一问题的探讨,既有关于某些方面的探讨,如如何提升某类资源的利用率或改善某类用户群体对图书馆的利用状况等,也有综合性的探索,如曹再芳从知名度、影响力、吸引力和公民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等方面对图书馆利用率偏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1],陈冀宏从拓展图书馆怎么写作网络、改善图书馆阅读环境、加强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制定图书馆法、加强图书馆宣传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公共图书馆利用率低问题的措施[2].然而在诸多讨论中,却鲜见从历史的角度进行探索的,这就显得有些“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触及不到病症之根源.所以,笔者和项目组成员,通过查阅历年年鉴,并结合实地访谈记录,以河南省公共图书馆为例,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利用情况,从图书馆自身发展角度和用户需求角度进行了概略性分析,并总结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利用情况,以期从中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利用率低的历史性症结,提出真正有效的改善措施.

1.对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分析之不足

从理论角度,我国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偏低,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又是一个绝对的概念.相对于它所存在的社会环境之发展变化,它是相对滞后的,相对于它所覆盖的怎么写作范围和用户量,它又是绝对低效的.从数据支撑角度(见表1)可以看出,河南省1979-2001年藏书总量在不断增长,而图书外借册次则在起伏中趋于下滑,陈冀宏于2007年在其文中也给出了长沙某市公共图书馆1990-2008年的利用率图表,由这些图表可以看出1990-2001年该馆利用率由74.97%直线下跌至16.08%,年下滑速率约5%,自2002年起利用率开始回升,然而年增长速率还不到1%[2].说明近10年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虽有所提高,但基于较慢的回升率和较低的绝对值,只有20%多,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依然是偏低的.

所以,公共图书馆利用率偏低,不仅是一个现时问题,也是一个历史问题,不仅是基层图书馆存在的问题,也是省市级图书馆长期存在的问题.学界也对此进行了诸多的探讨来寻求解决途径,纵观这诸多探讨,笔者认为有两点不足:①所探讨的多是图书馆资源之问题、怎么写作之问题、管理之问题等,基本上都是从“供应链”角度剖析.这样的研究现象,一方面反映了我国公共图书馆自身存在诸多问题,但另一方面却也形成了对怎么写作的另一端——用户“需求”的忽略.另外,即使是对用户需求的研究,也很少与供应环节相融合,就很容易形成单向的“供应无力”问题集和方案集.②缺乏过去和现时有效结合的历史思维.大多数文章,都是“就事说事”、“头痛医痛”,而缺少用历史的眼光去分析当下的图书馆窘境的历史性根源和现时性原因.美国学者保罗·康纳顿曾言,“我们对现在的体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有关过去的知识.我们在一个与过去的事件和事物有因果联系的脉络中体验现在的世界”[3].同样,对于图书馆这样一个社会有机体,其存在发展也是一个“过去”不断累积的过程,我们对其当下发展处境的分析,当然也不能仅仅局限于“当下”,而应该把图书馆当作一个生命有机体,从童年、少年时期,逐步逐阶段地剖析开来,从而析出当下问题的症结,提出根本性的解决措施.

2.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和国民阅读率

2.1 1978-1989年:两个热潮——图书馆建设热潮和民众阅读热潮

1980年5月26日,书记处第23次会议听取并通过了北京图书馆馆长刘季平所作的《图书馆工作汇报提纲》,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建作出了相关指示,决定在设图书馆事业管理局,管理全国图书馆事业[4].由此,全国各地掀起了图书馆重建的热潮.由表2可看出,1980年到1990年,河南省公共图书馆机构增加了74%,总藏书量增长了45%,经费增长了387%,工作人员增加了152%,建筑面积增加了356%,图书馆硬件建设和藏书建设总体呈大幅增长.


与此同时,伴随着思想的解放和高考政策的恢复,我国民众的阅读率大大回升.正如徐雁教授所言,“阅读是那个时代最色彩斑斓的底色.长期被压抑的读书热情,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末等到了宣泄的口子”,“那是读书人的黄金时代”[5].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但同时也使得建设中的公共图书馆的怎么写作显得无法满足需求.

2.2 1990-2000年:两个下降——图书馆利用率下降,民众图书阅读率下降

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公共图书馆事业并没有延续80年代的热潮,继续“欣欣向荣”,反而呈现出趋向寂然甚至落寞的局面.这种“寂然”,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书价上涨和经费紧张导致图书馆资源更新缓滞、业务开展缩减,民众对图书馆的利用率逐渐下降,图书馆开始陷入“无经费、无新书、无读者、无怎么写作”的恶性循环链条中.1985年,我国书价开始上涨,虽然图书馆的藏书总量依然在上涨,但增速减缓,据《河南年鉴》(1986)记载,1985年,“由于图书的涨价,全省购进新书39.6万册,比1984年少购14.5万册”[6].由表1数据可以看出,从1990年到1995年,河南省总藏书量只增加了约4%,1995年至2000年增加了约17%,而从1980年至2001年,人均拥有的藏书量却一直徘徊在0.1万册左右,没有变化.与此同时,我国民众对公共图书馆的利用率也开始下降,据《河南年鉴》记载,到1991年底,“全省借书证24.2万个,比上年减少2.78万个,退证率达11.48%.1991年图书流通4 349 000册次,减少率为23.39%,是7年间读者流通册次的最低点”[7].而之后的10年,图书馆所拥有的读者借书证数量也依然在起伏中趋于下滑:1992年有借书证237 494万个[8], 1993年退至21.23万个[9],1995年回至23万个,2000年又落至22万个[10].而伴随着这些衰退现象的产生,图书馆也开始陷入“消极怠工”的局面.1986年,河南省文化厅在全省开展了“创建文明图书馆”竞赛活动,经过一年的努力,“图书馆工作由‘封闭型’走向‘开放型’,由被动怎么写作变为主动怎么写作”,而进入90年代,随着图书馆自身生存和经营状况的下滑,图书馆的主动怎么写作开始缩减,如河南省图书馆对一些送书进企业、进社区的怎么写作项目予以削减,1995年、2000年、2002年、2003年为读者所举办活动的次数的时起时落:1 057次、4 135次、1 620次、2 248次[10].由此,很多公共图书馆开始真正陷入了“无经费、无新书、无读者、无怎么写作”的“四无”恶性循环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