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机制改革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综合测评系统

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456 浏览:14432

摘 要:研究生培养和教育投入机制改革后,奖助学金和评优的合理配置关系到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文探讨新形势下,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综合测评系统的重构和反馈机制,通过对教育硕士的现实表现和发展潜力作出科学评价,实现奖助学金和评优的合理分配.

关 键 词: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

一、引言

1999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的意见》,从财政拨款制度、奖助政策体系、收费制度三个方面完善研究生教育投入机制:研究生统一实行收费政策,主管部门加大研究生奖学金投入.由此可见,适应改革发展趋势,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符合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发展的战略任务,也是高校在激烈竞争中生存发展的现实选择.客观现实要求我们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依据研究生教育目的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有意识地调解研究生教育系统内外各种关系和资源,以便达到教育系统的目的.因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素质测评系统,是高校提高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全面开展素质教育;实现奖助学金合理配置、评优公平的重要环节.[1]

二、目前教育硕士综合测评存在的问题

全日制教育硕士是专业学位的一种,分设教育管理和学科教学(语、数、英等12个学科)两个培养方向,目的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目前教育硕士的综合测评主要存在以下三点问题.[2]

1.测评导向不明确,忽略综合素质提高;

在测评过程中,部分学院过分重视专业成绩和科研成果,其他如思想道德、心理健康、实践活动等所占比重偏小,忽略了教育硕士综合素质的提高.

2.以定量测评为主、缺乏定性评价;

教育硕士的测评指标过于简单化,多收集可直接测量的学业成绩、科研成果加分、讲座等日常活动的定量指标,缺乏对品行表现、卫生习惯、组织管理、创新能力等定性指标的收集.

3.指标体系不完善,未体现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

全日制教育硕士目的就是以培养中小学教师为主,注重教师道德、教师技能和教师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培养,而目前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未体现以上特点.[3]

三、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重构

综合测评是对学生的素质及其社会价值作出综合检验、评断的过程,综合测评系统由管理目标、管理制度、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测评机构等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要素组成的具有评价功能的有机整体.

1.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管理目标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由此可知,以中小教师这一职业为导向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目标则是培养成为具有共产主义理想、良好师德、献身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精神和求真创新的精神,具有从事教育工作必备的知识、能力和健康体魄的人民教师.围绕培养目标,在内容上从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和实践活动能力等版块构建综合测评指标.[4]

2.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管理制度

构建并完善现代化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必须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即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学校整体管理制度和测评操作制度.

第一、建立学校整体管理制度.学校应从整体性和综合性的系统观出发,由学校制定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的宏观指标和测评标准的范围,在遵循综合测评精神和总原则的前提下,由各相关学院根据培养方案、专业特色等方面制定中观、微观的指标和评分细则.

第二、建立综合测评的操作制度.制定统一的测评时间、机构、程序,测评工具和统计方法等,使之相互配套、互相促进,使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有效地运转.

3.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测评标准和测评方法

第一、重构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完成指标的具体化和权重的科学化.建立宏观、中观、微观指标体系,同时根据全日制教育硕士的培养方案和专业特色,在思想道德素质、教师技能、教师实践等指标上有针对性的增加指标权重,在科研论文、科研项目等指标上相对学术性硕士降低指标权重.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主体分为宏观、中观、微观指标,各级指标的权重可通过专家调查法得出,各指标的评价根据自身特点,分级别采取定量、定性的方法进行评价.一级宏观指标:思想道德素质、健康素质、专业知识技能、实践活动能力、加分扣分细则五大版块组成.下面主要讨论前四个板块的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思想道德素质;二级指标:由德育课成绩(定量)、品行表现两个中观指标组成;指标:品行表现通过理想信念(定性)、遵纪守法(定性)、诚实守信(定性)、文明修养(定性)、公益怎么写作(定量)和宿舍卫生(定量)来衡量.[5]

一级指标:健康素质;二级指标:由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两个中观指标组成;指标:身体素质通过体育课成绩(定量)、健康状况(定性)、参与课外体育活动次数(定量)来衡量;心理素质通过心理测量水平(定量)、情绪控制(定性)、人际关系(定性)来衡量.

一级指标:专业知识技能;二级指标:由专业素养、人文素养、教师技能三个中观指标组成;指标:专业素养通过专业课成绩(定量)、科研成果(定量)、参与学术活动次数(定量)来衡量;人文素养通过通识课程成绩(定量)、精神面貌(定性)、教师礼仪(定性)来衡量;教师技能通过三笔字成绩(定量)、PPT制作水平(定性)、教案编写水平(定性)、说课成绩(定量)来衡量.一级指标:实践活动能力;二级指标:由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领导能力三个中观指标组成;指标:实践能力通过教育实习成绩(定量)、暑期社会实践成果(定量)、参与日常实践活动情况(定量)来衡量;创新能力通过创新类获奖成果(定量)、批判性思维(定性)、分析探索能力(定性)来衡量;领导能力通过工作任职(定量)、工作表现(定性)来衡量.

第二、运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的指标体系中,学业成绩、科研成果、讲座次数、实践活动成果、获奖加分、违纪扣分等指标宜采取定量测量,其他评价性指标则需通过定性评价.定性评价是将指标化为五个等级: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差等定性描述,并将其转化为五级可折算的分值,如90、80、70、60、50,最终达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效果.[6]

4.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测评机构

研究生院成立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工作指导小组,统筹各相关学院的教育硕士测评工作.各相关学院成立测评小组,成员包括导师(学术导师、实践导师)、专业课教师代表、学院党委代表、学生干部和普通学生代表(由本班学生选举产生)组成.成员组成后,向全院学生公示测评小组工作人员名单.[7]

四、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反馈机制

综合测评的目的之一是促进教育硕士的自我认识、自我总结、自我发展,对学生产生良好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因此,不仅要注重全日制教育硕士综合测评系统的构建,更要注重反馈机制.

首先,在综合测评前,开展广泛动员,引导学生认识到测评不是一个评价好坏的过程,而是自我认知、自我探索的过程,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第二,微调后的综合测评系统及时向学生公布,了解学生意见;第三,在测评过程中,坚持操作的透明度和客观公正性,让学生了解测评程序,并有权提出合理化建议;第四,及时将测评结果客观地反映给本人,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测评结果,不断完善自我.[8]

通过完善的综合测评系统和反馈机制,可以有效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防止测评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加强测评过程中的评估和监督,做到客观、科学地评价学生,真正发挥综合测评系统对学生的科学性和导向性,推动全日制教育硕士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