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议文写作中的两大问题

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504 浏览:9584

摘 要: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学生经常训练的材料作文为例,对高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两大问题进行了简要的阐述和分析,提出了相关可行的对策,旨在对更多教育者的议论文教学提供一些建议.

关 键 词:议论文、材料、偏题、事例、简洁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正文:议论文是指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写作训练是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议论文也是高考作文的主力军,所以提高学生的议论文写作水平至关重要.为期半年的教育实习,在指导学生议论文写作的过程中我发现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主要存在两大问题.

一、作文偏题现象非常严重,尤其表现为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往往给出一个故事或一段话,要求学生在认真阅读作文材料,领会材料主旨的基础上写一篇作文.所以学生一定要正确立意,做到“立在思后”、“意在笔前”,只有这样才能“稳中求胜”.因为如果一旦偏题,作文即使写得再好,分数也会很低.

但是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有很多同学偏题,而且有一部分学生习惯性偏题,总是把握不住材料的中心思想.以期中考试的作文材料为例:“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南京一位大妈乱穿马路,交警说“旁边就是路口,多绕几百米不就到了吗?”大妈回复:“人生能有多少个几百米.每天都绕几百米,那人生很大一部分时间就荒废了!”.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么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文章.这则材料很明显对“中国式过马路”持批判态度,希望学生对这个现象的表现、成因以及人们的思想误区做深入的思考.但是有些同学只抓住老太太的狡辩之词谈“远和近”,这明显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

再以平时训练中的一则材料为例:有两个台湾观光团到日本伊豆半岛旅游,路况很坏,到处都是坑洞.其中一位导游连声说:“路面简直像麻子一样,让大家受累了.”而另一个导游却诗意盎然的对游客说;“我们现在走的这条道路,正是赫赫有名的伊豆迷人酒窝,请大家快乐的体验它的与众不同吧.”同一条路,两个导游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说法呢?很多学生自然能想到了心态不同,所以同学们几乎千篇一律的写“心态重要”的文章.这个角度固然可以,可是却很少有人发现材料中的导游身份,这个话不是游客说出来的,而是导游说出来的,很显然,第二位导游不论心里怎么想,但还是出于自己的职业需要发出了令游客积极乐观的信号.所以第二位导游的表达体现了智慧和语言的技巧,从这一方面写就会比写心态好很多.

鉴于学生作文偏题现象,我们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应该引导学生注意把握好作文审题的几项原则.比如整体性原则,应该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所提供的材料,切实弄清材料的中心和实质,不要只专注其中的只言片语,以局部代替整体.以上的“中国式过马路”就是很典型的例子.比如倾向性原则,很多作文材料往往在叙述和评论某个事物时明显的留露出作者的感彩和情感倾向,这样就应该从材料的情感倾向入手来审题立意.

当然,只是为了保证不偏题而不敢放手去写也是不可取的.作文的审题立意不仅要求稳,还要求新,求新是取得高分的法宝.材料作文要想求新,必须要在准确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求新,仅仅能够自圆其说还不够,还要符合人类的正常逻辑和价值标准.“反”是求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明白材料倾向性的前提下反其意而用之.比如我们在作文训练中遇到这样一则材料:有人认为,世界上最痛苦的人有两种:一种是走在最前面的人,一种是走在最后面的人.俗话说的好,打出头鸟.平平淡淡才是真.”很明显,这则材料主张的是“平淡是真”,但是就有同学逆流而上,写“我们要敢于做出头鸟”,并且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异”也是求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伊豆半岛旅游”的例子,大多数人看到的是心态,但有人看到了智慧,偏偏有人还看到了想象力的不同,而且能够自圆其说.


二、举例论证过于陈旧和繁琐.

1.永远都是那些老套的例子.

论证离不开典型的事例.但有些学生似乎只知道司马迁、刘邦、项羽、韩信以及苏轼、李白等那些一直被后人传唱的英雄事迹,不管写什么主题的文章,不管合适不合适,这些例子都会被套用.比如一位学生写《好心态》的文章,先写勾践卧薪尝胆,接下来又写了司马迁忍辱著书,后来又写了李白与苏轼甘于平凡,没有任何变化和新意.每次作文训练,只要是励志类的文章,学生作文中的例子必然雷同,那些前辈们必然以相同的形式出现在不同学生的作文中.

学生作文中普遍出现这种现象除了素材积累太少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很多学生难以改变自己的思维定势,总认为只有这些经典的例子才最具有说服力.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鼓励学生突破思维定式,多积累一些新的作文材料,可以把课文中的素材灵活运用,也要多关注时事新闻,多关注身边的人和事,让生活中处处都是作文的活水源头.

2.事例不够简洁,分析不够充分

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决定写作重点应该是“议论”而不是“叙事”,但很多同学相信“事实胜于雄辩”,在叙述事例时浓墨重彩,而对于事例后面的分析却惜墨如金,这就本末倒置了.不少学生在举例时习惯于完整的讲一个故事,不管这个故事全民皆知还是鲜为人知,常常用一整段来叙述一个事例,只进行简单一两句分析或根本不分析.比如,一位学生在《知识就是力量》一文中写了这么一段话:“知识就是力量.钱学森,著名的空气动力学专家,28岁时就名满天下,在美国过着很优越的生活,五十年代初,他冲破重重阻挠,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伯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局写信,声称:‘我宁肯把这家伙毙了,也不能让他回国,因为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的东西他知道的太多了.任何时候,他一个人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可见知识就是力量.”这则材料叙述详细,但没有做具体阐释分析,就没有足够的说服力,观点和材料之间“油水分离”.

事例是死的,分析是活的,只有通过巧妙的分析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实例的功效,彰显作者的见识和思想的深度.所以,我们应指导学生在论证时强调“加减”二字.“减”,是针对事例来说,要求学生在叙述事例时突出直接证明论点的内容,其他的能减则减.“加”则是针对事例后面的分析而言.以刚刚的《知识就是力量》为例,如果那位同学能把事例简单化,再加上一些深入的分析,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可以做这样的修改:“五十年代初,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冲破重重阻挠,回到了祖国的怀抱.美国海军次长金波尔在得知他要回国时,立即给美国移民局写信,声称宁可把钱学森毙了,也不能能让他回国,因为任何时候,他一个人抵得上五个现代加强机械师.为什么一介书生可以抵得上五个现代化加强是呢?还不是因为他的头脑里掌握了太多够深的、前沿的现代科学理论和高精尖的现代科学技术?还不是因为这些知识可以增强一国之力量,改变国人之命运?知识,让一介书生强于百万雄师,知识,让东亚病夫成为东方巨龙.可见知识就是力量,这力量是国人自信,然敌人恐慌.如此修改之后叙述更简洁,更有侧重的突出“知识和力量“,更重要的是多了对事理分析的内容,这样说更透彻,更能发挥事例的效力.

议论文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但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肯下功夫,就一定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