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国际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544 浏览:58571

国际经济学是门理论性较强,有一定难度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依然采取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将导致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理想,更不利于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经济类专业人才.因此,探索与国际经济学内容和体系相联系的、行之有效的、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技巧,对提高国际经济学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对国际经济问题的分析能力有重要意义,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经济类应用型国际化人才,促进经济乃至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国际经济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脱节.高校中的大部分国际经济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依赖教材,过于注重基本理论、模型及数学方法的讲解,忽视了国际经济理论与现实的国际经济之间的关系,使课堂教学显得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不高,使学生有学不会的感觉,以致于出现厌学的情况.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明确,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到底有什么用处,对于用理论去分析国际经济问题更是无从入手.

(二)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相脱节.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都隶属于应用经济学门类.随着国际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对于经济类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国际贸易专业是涉外经济专业,不仅要求在国际经济方面有较扎实的理论功底,要求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良好的交流沟通能力,这就要求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经营管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从事国际贸易工作的人员,会经常与国外客户沟通联络,会经常使用英语专业术语.而如今,大部分高校在培养国际贸易人才时,依然是“黑板加粉笔”,满堂灌的中式教学方式,忽略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

(三)课程设置结构不合理.课程设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包括课程内容的设置以及课程结构优化.课程内容陈旧、结构不合理,是很难培养出高质量的学生的.课程设置的合理与否,对于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案例教学不仅是实践教学内容,也可以说属于课程设置的内容,部分高校教师在授课时“照本宣科”,不能合理安排课堂教学内容,同时也就做不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缺乏兴趣.

(四)实践型教师队伍水平有待提高.当前,从事国际经济学教学的大部分老师中,虽说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导致老师在具体的教学授课中,只讲本书中的理论知识,而忽略了该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忽略了这门涉外课程要求有较强的外语运用能力和实践型的分析问题能力.再得,参加学术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与科研水平的重要条件之一,但有许多大学教师很少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使自己不能与其它高校教师或同行教学进行交流与学习,仅局限于自己的教学模式,不易于教学创新.

二、国际经济学教学改革与创新途径

(一)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由于传统教学模式造成学生实践能力差,以致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乐观.因此,在国际经济学教学中,应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为此,应做到以下两方面:一是重视案例教学在国际经济学中的重要作用.案例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可以使经济理论深入浅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并有助于师生互动,还能使学生充分了解当前的国际形势以及社会用人趋势.通过案例教学,不仅可以阐释抽象的理论和知识的要点,而且可以有效地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二是充分使用辅助教学软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经成为现代教学的重形式,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穿插一些现实经济中的案例和图片,不但丰富了教学资源,而且使课堂教学更为生动,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听课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科学安排课程设置.国际经济学课程是经济学专业和国际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其理论基础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是用比较通俗、直观的方法,讲述基本概念,介绍基本理论.因此,学习国际经济学要有扎实的西方经济学功底.另外,修好国际经济学这门课程,学生要求具备较好的高等数学基础.但是,自高校扩招以来,经济类专业的大多数学生,由于数学基础的薄弱,以至于学生对教学中讲到的经济学案例有兴趣,而对逻辑热推导、公式、数学证明难以接受.再者,为顺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和中国加入WTO对国际经贸人才的新要求,专业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向综合化方向发展.所以,只有科学的安排高校学习课程,才能强化基础性理论课、外语类课、计算机运用和专业技能课,使学生有较好的外语运用能力、计算机运用能力、专业知识运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作为国际经济学教师也应努力提高自身在数学、英语等方面涵养,以适应国际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发展趋势.


(三)有效提高教师素质.高校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就是要拥有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随着我国经济在全球地位的提高,对经济类国际化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因此,高校在培养经济类人才时,首要任务就是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一是通过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当你给学生讲课时,可能不会使你学到太多新的东西,但是也许会帮助你整理近期的思维,或者促使你思考一些问题.但当你与经济学者对话,听著名经济学家做报告,和企业界人士聊天等时,都可以获得许多让你难以获得的信息,他们的话题总是带有不同的问题,这使你能够直接接触问题,而不是经由现象再到问题.通过学术交流,可以了解更多的经济方面的知识,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二是提高教师的英语水平.把双语教学有效地运用到国际经济学教学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英语水平的提高,可以用效提高学生的用英语进行国际经济学知识交流的能力,更有助于培养全方位、高层次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