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

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91 浏览:10283

摘 要:应用文献资料的方法,研究了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理论.探讨得出其特点有:基础教育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动力结构,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战略,以教育改革为主导的秩序三个方面.以期望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践提供一些借鉴.

关 键 词:基础教育改革;特点;研究

我国始终坚持教育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并制定了优先发展教育的“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基础教育始终坚持党对教育的领导和政府对教育的统筹,切实保证“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地位的落实.以下是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

1.基础教育改革以政府为主导的动力结构

我国在基础教育改革中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不断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投入体制,坚持依靠全社会共同的力量,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基础教育.因而以政府为主导的动力结构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首先,政府颁布政治法规主导基础教育改革.就基础教育问题,国家政府履行的职责包括负责制定宏观的教育发展规划,制定法规、方针、政策;省级政府负责统筹、规划和指导各地区基础教育的实际工作;市、县级政府在组织义务教育的实施方面负有主要责任.国家和省级政府不仅负有扶助贫困地区发展义务教育的责任,还要贯彻执行教育法规,设置足够的学校,保证必要的经费和教学条件,提供合格师资,以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按时入学,并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等.政府颁布了多次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政策、法令.如1986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01年6月中旬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成为指导21世纪初基础教育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其次,政府各级领导重视基础教育改革.同志1985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同志在199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充分认识,大力发展教育,加快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是贯彻党的基础路线的必然要求,是坚持基础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必然要求.”各级领导都遵照和同志的指示,确立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地位和“两基”在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的地位,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再次,在资源配置上,突出各级政府的主体地位.“优先保证基础教育的经费投入,是政府在发展基础教育中担负的最主要的责任”[1].《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实施义务教育所需要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给予保证”.“财政再困难,也必须舍得投资把义务教育办好”[2].财政以外的各种渠道都是辅助型渠道,并没有取代各级政府在基础教育资源分配中的主体地位.


2.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战略

1985年党的八届六中全会决议,就分别提出过“用很大的努力有计划地、逐步地扫除文盲和完善义务教育”.1986年,六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法》,1992年党的十四大做出决策:到20世纪基础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据统计:“到1995年底已有1025个县(区)基本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目标,覆盖全国36%的人口地区”[3].普及义务教育的地区人口覆盖率逐年提高,辍学率明显下降,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高中教育也有较大发展和提高.事实表明,关于“两基”的决策的科学性、可行的.国家制定“两基”的指导思想和步骤:一是积极进取;二是实事求是;三是工作中实行分片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不搞一刀切.在“九五”期间,我国按照省级政府制定的实施义务教育的标准,在占85%的人口地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其余10%的人口地区普及5到6年级小学教育,5%的人口地区普及3到4年初级中学教育.对普通高中教育,要求在大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的地区努力普及,并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而适度发展高等教育,这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政策.国家按照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基础,把全国分为东部沿海地区、中部一般地区、西部贫困地区三片进行分类指导,并通过省、县、乡规划落实“普九”和扫盲,这是义务教育和政策和战略.而义务教育的政策重点是:国家实施“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对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善九”的支持力度,贫困地区自力更生,形成了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公民个人甚至包括国外人员来华办学的多元办学新格局.义务教育的政策方案是:采取“在国务院各级领导下,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按照“普六”――“善九”的顺序分步推进,按照“普六”――扫盲――“普九”的顺序组织验收.

3.以教学改革为主导的秩序

首先,教学政策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需要.必须以观念的转变为着眼点,以教学改革为其基本途径.对素质教育内涵所作的静态和动态双重意义上的把握,我们不难看到围绕素质教育的实施所进行的教学改革的总的精髓之所在.简而言之,就是要使我们所构造的教学新体系能够让全体学生都能在主动学习中得到生动活泼的、较为全面的发展.其次,教学改革的基本策略是坚持整体教育改革和实验.所谓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室是指在一个总的统一而明确的改革目标和实验检测说的指导下进行的对教学系统中各种因素、各门学科的协调统一、相互渗透的调整和变革,以实现对教学系统的综合改观.当然,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并不是独立于单项、单科的教学改革和实验存在的.事实上,有效的教学改革必须是整体改革与单项、单科改革的相互结合.一方面,任何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都必须以一系列扎扎实实的单项、单科的教学改革和实验为基础;另一方面,单项、单科的改革和实验又必须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及时推进到整体的改革和实验中去,以力求达到整体综合的作用大于单项、单科之和的效果.第三,教学改革的重心是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现阶段的课程改革将在继续更新课程内容的同时,把主要精力投向课程形式的调整和丰富,并形成日趋合理的课程结构,这也是与实施素质教育这一改革主题相适应的.要使学生们的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个性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必须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建立多向立体的课程结构,而这种转变必须以更新课程内容和丰富课程形式的统一为基础.合理的课程结构是“根据培养目标对各种内容、各种类型、各种形态的课程的科学安以及按照一定的科学标准选择的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4].


义务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这么写
播放:21383次 评论:7697人

4.结束语

基础教育改革是我国教育大计中的一个重点,也是实践的一个难点.集合我国的实际,在不同的时期就会有不同的特点,但无论时代的怎么变迁,基础教育的改革始终是受到国家的重视,政府的支持,全民的投入.在改革的进程中,尊重事实,有序进行,平稳进度,为培养我国现代化建设人才打好坚持的基础.不断的创新改革的理念,协调基础教育的几方面的相关因素,多方位、多角度地考察,重视课程的改革,以课程改革为全面的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不断的完善与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