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大学生就业难现状与

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94 浏览:7339

摘 要:随着高校教育大众化阶段的到来,我国每年毕业生数量快速增加,而就业需求整体状况相对落后,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人才与就业市场供求失衡,就业教育滞后,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偏差等.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要出台引导政策,用人单位要转变用人观念,高校要加强指导,学生要提高自身素质.

关 键 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10―0145―02

一、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大学生群体明显的变化导致了就业意识、思维方式的转变

据统计,1997年~199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均在100万人以内,到了2013年,毕业生人数已达到699万人.在实行高校扩招十余年内毕业生人数翻了7倍,这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直接原因.不仅大学生的数量在变化,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他们希望充分发挥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崇尚自我,个人价值高于一切,这样的心态与观念直接导致了毕业生的素质迥然各异,成为被社会认可的一大障碍.

现代社会讲究公平竞争,追求的是知识和能力,所谓适者生存,没有实力的注定会被淘汰,而在大学期间,不仅是对文化知识的教育,更应该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升华.对此,重点大学的教育质量明显要高于普通本科和专科院校,学生的档次高低也是决定是否能就业的一个方面.

(二)就业模式利弊共存

随着市场经济时代的到来,实现了用人单位与毕业生双向选择,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自由地选择职业.这是一种进步,同时也存在着压力.一些大型企业尤其外资企业,毕业生趋之若鹜;而中小型、民营企业在招聘时却门可罗雀.沿海较发达的城市相比于西部偏远的乡村小镇对毕业生有着更大的诱惑力.这种千军万马挤独木桥必然导致很多毕业生求职失败.

相对于就业形势良好的软件开发、冶金材料等行业,师范类、农学和医学的就业形势尤显严峻,据统计,这些专业仅有10%的学生需求.而师范类、农学及医学专业的人才又恰恰是西部地区、农村地区最急需的.由于这些区域的环境、待遇方面影响等,导致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愿“屈就”.

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逐步发生变化,尤其是第三产业即流通、怎么写作行业正在逐步兴起,但相关配套措施尚不完善.虽然有些学校的一部分专业设置摆脱了农业、工业的限制,超前地安排了与第三行业相关的专业,但短时期内岗位的缺乏和毕业生的大批涌现仍是出现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三)供求关系的不平衡造成人才相对过剩

首先,从就业的需求方面来说,国家经济环境的影响造成了社会的人才供求不平衡.社会为大学生所提供的岗位数量并不可观,因此,众多面临就业的大学生与社会工作岗位的需求有了较为明显的反差,造成人才相对过剩.

其次,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尚处于发展阶段,学校的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目前的课程设置过多地重视了学术性研究,而对于一些面向市场的应用性人才及社会所需的技术操作方面的培养却不能做出明确的定位,使大学生缺乏毕业之后就能很好适应企业所需的技术与能力,不能各尽其责,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最佳.所以很多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发现工作岗位很难与自己的专业充分对接,不能达到共赢,从而出现人才市场的结构性过剩.

(四)大学生期望值高于社会能够提供的标准

而在我国现行体制下,占着国家企业很大比例的中小型企业在经营中步履维艰,没有好的经济效益就无法提升员工待遇和增加就业岗位.很多毕业生由于本身期望值过高而因工资、福利待遇的问题宁愿待业也不愿“屈就”,也造成了就业难问题的加大.

另外,大学生有盲目倾向于某一专业的热潮,从而出现某一行业过热或过冷的现象,热门专业人才的扎堆严重排挤了大批的求职者,而相对冷的专业需求却不能达到满足,这必然不会达到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进而影响了他们的就业.

二、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对策

(一)毕业生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1.要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首先,努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的强弱是大学毕业生能否把自己推销出去的关键所在.在保证自己知识文化水平能运用到实际动手操作当中的同时,更要注重自己道德文化修养的培养和心理素质的提高.此外,大学生普遍缺乏人际交往与实际沟通能力,没有表达自我独立见解的优势,甚至缺乏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所以作为大学生,面临如此强烈的就业竞争环境,要使自己成为适应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须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造就一个多元化的自己.


其次,加强社会实践,注重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学生社团的活动,同时可利用寒暑检测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增加对社会的了解,提高并完善自身语言表达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等各种能力.

2.树立科学就业观

第一,正确定位就业.大学生应根据自身情况,给自己做好准确的定位,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选择适合自己的可以发挥自己潜力的工作.切忌好高骛远,不切实际.

第二,转变就业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当代大学生应该更新陈旧的就业思想观念,以自强、自立、乐观、向上的心态适应现实环境,在新就业形势下尝试多元化就业.国家对志愿投身西部的大学生给予了不少优惠政策,为之到西部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和空间,大学生可以在那里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实现自身价值.抓住每一次就业机会,在就业中总结经验,避免眼高手低.

3.要主动自主创业

在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不妨为自己开辟另一片天地――自主创业,即给自己当老板.这在很大程度上考验了大学毕业生的组织管理和开拓创新能力,这时,是否能将自己的能力发挥到最大化决定着能否把自己推向社会、是否适应市场的需求.目前有很多高校出台了不少政策来扶持大学生创业,对大学生创业给予大力支持.学生自主创业是促进毕业生个体成长与发展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的一个新手段.

(二)政府、用人单位、学校方面应该采取的措施

1.政府方面

首先,政府应不断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管理体制,整顿就业市场,完善高等教育发展机制.其次,政府应拓宽就业渠道,发掘新的就业岗位,提供经济扶持,鼓励到非国有单位就业.政府应加强中小型企业的建设工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鼓励学生个体经营,进行灵活就业,鼓励高校学生投身基层、西部建设等.

2.用人单位方面

用人单位应加强与高校的联系,随时反馈招聘信息,传达招聘需求,还可以与高校建立对口专业培养模式.用人单位应积极地提供实习岗位或者进入高校进行实习讲座,使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应用及时有机地结合.

3.学校方面

高校应重视大学生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改革授课方法,增加实践活动.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在专业建设和调整上,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打造品牌专业,做好学科宣传工作,加大与用人单位的联系,及时调整培养模式,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大学生.要主动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广泛拓展就业渠道,坚持将毕业生就业指导与人才培养、职业教育、就业怎么写作相结合,将就业指导贯穿大学生活的始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

[参考文献]

[1]郑纯,李浩涛.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途径初探[J].职业,2007(06).

[2]石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导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4.

[3]周宏,朱森林.实用大学生就业指导[M].郑州:国际商务出版社,2002.

[4]吕崇明.关于做好毕业生推荐就业工作的思考与实践[J].职业,2007(03).

[5]姚本先,汪道阳.大学生生涯辅导概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