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师爱在小学德育工作中的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305 浏览:155250

[摘 要]师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能准确运用师爱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承认教育对象的差异,因材施教,真心示爱;要处理好教育对象的差异,一视同仁,平等示爱;要掌握解决差异的方法,宽严相济,爱而有方;要善于把握分寸,抓住细节,以爱换爱.

[关 键 词]师爱;德育;准则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11-0036-03

[作者简介]赵龙梅(1976―),女,安徽淮北人,本科,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第十六小学,小学高级.

无差别的师爱是教育成功的秘诀,因而为教育家所反复强调.陶行知先生就以此自励:“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苏联教育家赞科夫则认为:“当教师必不可少的品质就是热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更是说:“教育的全部奥妙就在于爱儿童.”师爱之所以为教育工作者所重视,是因为师爱本身就是教育工作的内在要求,它不仅是品质,更是一种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一切,就没有学生的一切,教育工作自然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学校德育工作中,师爱是关键环节,是师德的核心内容,是构建教师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的基础准则.师爱如此重要,如何在德育工作中贯彻师爱,引导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呢?笔者结合多年班主任工作经验,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心得体会.

[HTH]一、因材施教,展示真爱[HT]

“亲其师,信其师,乐其师”,这是每一位德育工作者都希望达到的目标.“乐”的前提是“信”,“信”的要求是“亲”,“亲”的起点是爱.每个人都需要爱,学生这个弱小的群体,内心对爱更加渴望,对他们来说,爱甚至是一种心理寄托.因此,教师只要真心真意地展示爱心,让学生感受到温暖,满足学生对爱的心理需要,就很容易打动学生,消除师生隔阂,增进师生友谊,在师生情感共鸣的基础上,唤醒学生理智,启迪学生心灵.这样,教育工作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目标也就能顺利实现.

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付出爱心的时候,应细心观察,全面把握每一个学生的特点,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展示师爱.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在班级这个小群体里,每个学生之间都存在着差异.有的学生表现比较突出,是老师和学生公认的优等生,老师特殊对待,同学刮目相看,他们身边充满着赞赏和鼓励.这样的学生能得到更多的爱似乎是无可厚非的.可笔者认为,恰恰是对这样的学生,教师在付出爱心的时候要有所保留,在必要的情形下,还要进行适度的批评,也就是挫折教育.过度的表扬容易让他们将自己完美化,使之过于自负,以致缺少面对困难的准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笔者常常会抓住一些机会,对大家公认的“优等生”进行批评教育,使他们知道自己并不完美,正确地认识错误,改正缺点.

笔者班上的副班长,学习成绩优秀,遵规守纪,是标准的优等生.可他有个缺点,就是性格内敛,在课堂上不喜欢读书.注意到这点后,笔者就非常中肯地指出他的不足,要求他作为副班长一定要起模范带头作用,不能在上课的时候显得太懦弱,并告诉他如果能够在课堂上大声地朗读课文,鼓足勇气战胜胆怯的毛病,就一定能把课文读好.最初他还显得不自信,声音比较小,笔者会用鼓励的眼神提示他一定可以做好.经过笔者反复教育,该生内敛的性格有所改变,在班级活动中逐渐建立起自信,成为老师的得力助手.

我们要相信,爱可以让一个学生充满信心,积极向上.但每一个学生需要的爱是不一样的,对于那些优等生,我们要善于批评他们,善于让他们接受批评,让他们认识到批评也是一种爱.

[HTH]二、一视同仁,平等示爱[HT]

学生是有差异的,但老师绝对不能差别对待.在我们的德育工作中,教师不仅要爱聪明、漂亮、健康、学习好的学生,更要爱学习成绩差、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实际上,优等生每个人都喜欢,爱他们是人之常情,真正的师爱在问题学生的身上会体现得很明显.我们常看到,对待问题学生,老师们惯常的态度是批评,批评无效后就是冷落,放任自流.应该说,如果我们这样做,那等于向问题学生的问题低头屈服了.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不完美的,倘若都是完美的成品,教育还有必要吗?我们每一次的严厉批评,实际上是又一次地放弃了帮助他改正错误的机会.笔者觉得,对问题学生进行有效教育,才能真正彰显德育工作的成功.所以对待这些孩子,笔者采用的方式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他们的过错,而是不厌其烦地用爱心感化他们,对他们身上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及时加以肯定,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有信心去做好每一件事.

笔者班里有一个孩子,不但学习成绩不好,还经常打架惹事,几乎每天都有同学告他的状,大家都很厌烦他,不愿意和他在一起.在对他进行教育的过程中,笔者首先降低要求,帮他树立自信.比如在课堂上,别人需要回答很难的问题才会被鼓励,而他只要把最简单的问题答对了就可以得到笔者的掌声.也就在这个时候,我发现他的眼里充满了喜悦,充满了自信.这反过来又是对我的激励,说明笔者的教育方式对他是有作用的.笔者还发现该生爱好体育,于是就有针对性地组织了一个跑步比赛,在他取得好成绩后,立即当众大加表扬.凡此种种,渐渐让他改掉了从前的不良行为习惯,而且还培养了他的兴趣爱好,一举两得.

爱不是靠强制,更不是靠利诱培养起来的,爱是一种纯洁的感情.面对学生,我们要认识到,只有差异,没有差别,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对问题学生和优秀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示爱,这样才可以让问题学生不再成问题,这样教师也才能体验到教育的成功与幸福.

[HTH]三、宽严相济,爱而有方[HT]

宽容与严格是辩证统一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师在德育工作中,应当准确把握宽容与严格的辩证关系,熟练运用宽严相济的教育艺术,常怀宽容之心,慎用严格这枚“利器”.孩子终究是孩子,难免犯各种各样的错误.面对爱出错的孩子,动辄批评是无济于事的,而请家长、写保证书等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往往只会让问题恶化.我们要捧着一颗宽容的心去看待孩子们的错误,相信他们犯错并非本意,只是不能认识到那是错误.陶行知先生用四颗糖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这个经典案例就是对宽容教育的最好诠释.宽容展示的也是师爱,它的力量不似严格那么直接,它是潜移默化的、润物无声的,但却比严格的武器更有效,更能培养学生健全健康的心智.

笔者曾带过两个男生,行为习惯差,学习成绩差,因为经常凑在一起惹是生非,被班上同学称为“哼哈二将”.笔者每次对他们进行教育的时候,他们都理直气壮.这种抱团和顶撞的行为甚至一度成了他们向其他学生炫耀的资本.因此每次批评只会起到反作用,他们的犯错次数有增无减.笔者为此头疼不已,也一度想放弃.但在反复观察后,笔者发现这两个孩子需要的是别人对他们的尊重,他们抱团、顶撞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了为了赢得别人的关注.因此笔者在随后的一次接触中,不再严词批评、指正他们的错误,而是以一颗平常心来看待,尽量尊重他们的人格,发掘他们身上的优点.两个学生中有一位比较懒惰,忘性很大,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书写也很不认真.笔者屡屡指正,纵使严格要求,效果也并不明显,甚至情况比以前还糟糕.如此反复后,笔者就平心静气地坐下来,让他自己去找错误和不足,然后再和他共同寻找原因,提出改进方法.这种宽容的教育方式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该生从前屡教不改的毛病很快就被纠正.该生学习勤快了,书写认真了,作业也能及时完成了.


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要认识到,学生不是完人,犯错误是他们的天性,更是他们的特权,学生成长的过程就是出错纠错的过程.我们只有对他们宽严相济,爱中有严,严中有爱,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

[HTH]四、抓住细节,以爱换爱[HT]

教育是一项细致的工作,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做个有心人,善于抓住细节,通过将心比心,去实现以爱换爱的目的.

我们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办公室与同事谈兴正浓,有学生进办公室要汇报事情,教师却很不耐烦,没等学生讲完,就将他打发走了.教师以如此态度对待学生,实际上对学生是一种伤害.教师显然没有顾及学生的内心情感,更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问题.这样的教师是不可能换取学生爱戴的,对教育工作也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师生之间的沟通,教师要以情为重.教师的一言一行都要顾及学生的感情.没有将心比心的态度,是不会有以爱换爱的认知的.

有这样一个学生,他经常违规乱纪,惹是生非.以往带班的老师不厌其烦,为减少麻烦几乎不让他参加任何校内外活动,不给其展示的机会.而该生也渐渐高筑心理防线,进一步阻隔了师生交往.结果导致学生在日常活动中以更多的犯错来回馈老师.笔者接手该生后,就运用“将心比心、以爱换爱”的方法处理.第一次与他见面时,我特地将两把椅子挪近,和他并排而坐.谈话形式上的这一细节性改变,就是为了让学生明白:老师不是高高在上的,老师和他是平等的,老师希望了解他的心思,解决他的困惑.果然这位学生很快就改变了对老师的看法,从前的抵制情绪也大大减少.在多次交流沟通偶,该生身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不仅改正了旧往的不良习惯,还经常主动和老师聊天,积极参加班级的集体活动.

美国学者戈尔曼说过:“不能识别他人的情绪是情商的重大缺陷,也是人性的悲哀.”教师在学校德育工作中,要善于抓住细节,实现“以爱换爱”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只有爱学生,才会产生爱事业的动力,才能获得教育工作的成功.德育工作是一项充满挑战性又具有爱心的工作,教师准确运用师爱也是一门教学艺术.认识差异,因材施教,真心示爱,平等相待,让爱心在课堂绽放,让学生在师爱中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