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

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625 浏览:46408

摘 要:《水利工程测量》是水利系统高职院校工程类专业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教学应强化课堂讲授和实训,借助校内实习基地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平台,使学生能掌握够用的理论知识,又有相对突出的水利工程测量基本技能和工程应用能力,达到“学”与“用”的统一,实现由高职院校“培养”到企业“就业”的无缝接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实现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 键 词: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技能型人才;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4-146-03

《水利工程测量》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在高职院校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定位下,坚持“理论够用,实践突出”的指导思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适应学生特点,使学生既掌握在生产实际中够用的理论知识,又具有直接适应岗位胜任工作的实践能力,成为《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所要讨论探索的重点.

1目前《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中的主要矛盾

1.1庞大的知识体系与不断压缩的学时的矛盾《水利工程测量》系统性非常强,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测绘学基础知识和水利工程施工测量知识的讲解,而且还需介绍在工程中应用日益广泛的新技术、新仪器,如全站仪、GPS、RTK、测深仪等.在“理论够用,加强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方针下,目前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水工专业教学计划中总学时为60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0学时,实验教学30学时,另有3周测量实习.测绘学基础知识包括测绘基本理论、水准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直线定向、误差分析、控制测量、地形图的基本知识、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部分,这些理论教学和实验占去了总学时的大部分,水利工程施工测量部分只能进行选择性讲解.为了能熟练掌握水利施工测量,之前必须进行必要的测量系统知识讲解和训练,这样在有限的学时内,必然要压缩最后实践教学的部分内容.

1.2测绘仪器更新快且昂贵与实践教学条件需要改善的矛盾测量技术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技术,其设备随现代电子科技的发展而快速更新.20世纪80年代前,生产上普遍使用传统的光学经纬仪和水准仪;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开始取代传统的光学测量设备,测量技术也随之改进提高,以前的三角测量方法也慢慢被淘汰;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数码产品的普及和更新,全站仪和电子水准仪全面代替以前的测量仪器,特别是卫星测量定位技术的发展,使测量方法打破了传统的测量技术,卫星定位设备GPS接收机已成为主流的测绘仪器.测量技术和测绘仪器的更新如此之快,且每一次升级,测量仪器一套比一套高,这样学校内实训仪器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变化.如果仅进行传统仪器和测绘方法的讲解,学生觉得所学内容过于陈旧,整本教材中较多的先进技术内容不讲,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测量教学内容和实训设备的与时俱进,尤显重要.

1.3以“测角量距测高差的基本测量操作”为核心的传统测量教学思想与“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矛盾水利工程专业学生的传统测量实习,一直都是围绕测量水平角、测量两点间距离和高差来组织实施的.实训内容多为测量一个导线、量距、测角、水准测量、内业计算的复制,反复强化学生对测量基本操作的认识,而与实际水利工程脱节.对于测绘学分支,涵括在工程测量技术中的《水利工程测量》,很多教材,甚至教师也是延续了测绘学传统的“测角量距测高差的测量基本操作”的中心思想,测量理论教学和测量实训均以“会测角、会量距、能测量高差”为中心,偏重于测绘学,工程测量技术基本操作,而针对于水利工程施工测量部分讲解较少,这种水利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的弱化,必然无法满足学生毕业后能直接就业的需要,教与用存在矛盾.

2《水利工程测量》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加强人才培养评估工作整改和特色专业建设,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定位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解决庞大的知识体系与不断压缩学时的矛盾理顺教学思路:课堂教学、校内实习与校外实习基地教学、秉持“理实融合、实践育人”的教育理念,共同承担学生测量能力的培养.构建面向生产一线“产学联动、实境育人”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实训基地训练和工学交替实习,进行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有效解决庞大的知识体系与不断压缩学时的矛盾,并能成功培养学生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课堂教学以模块一“普通测量”为主,安排30学时.课内实验安排16课时:测角4学时、测距2学时、测量高差4学时、导线4学时,主要强调普通测量的基本操作.3周测量实训中用1周时间安排基本测量工作,强化测量基本技能与应用.模块二:“水利工程施工测量”部分,在教学中安排8学时课堂讲解,6学时在校内进行各项施工训练.在实习中安排2周进行训练,学生利用“实习基地”在老师带领下,并在“实境育人”实习中不断加强.模块三:“测量新技术”思想贯穿教学始终,强调全站仪等新设备的使用,学生通过“工学交替”实习,在水利工程实际中学习测量的新技术、新方法.通过各类实习进行课堂教学有效延伸,不断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通过课程定位和教学设计,加强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相互融合,在学时缩减的大环境下,充分利用有限的教学学时,可以有效解决庞大的测量知识体系与不断压缩学时的矛盾.

2.2建立校企共赢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和合作平台,充分发挥“工学交替”作用,让学生能充分接触到新的测量设备,解决好实训与生产脱节的矛盾首先以校内实训基地必须满足基本专业课程要求为宗旨,购置基本的测量仪器如经纬仪、水准仪、GPS等,满足平时课内实训的基本要求.同时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生产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通过生产创收,不断更新最新的测量设备,让学生在校内能接触到生产上普遍采用的新设备,如全站仪、RTK、测深仪等.此外,应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联系,学校为企业提供培训、科研、人才怎么写作,而企业为学校提供校外实训场地、配备实训指导教师,并提供学生的工作报酬,实现校企共赢,保证校外实训基地的可持续发展,让学生融入到真正的生产中,学会并熟练掌握各种测量仪器的使用技术与方法.“工学交替”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利用暑期和顶岗实训时间,让学生深入施工第一线,把将来的工作环境和仪器设备的使用当作课堂学习内容,既可以把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动手能力,又能真正学习操作先进的生产设备,弥补自己在学校中新设备操作和学习的不足.本着牵手企业,联姻社会,搭建学生步入生产就业的阶梯的指导思想,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校企共赢,为学生操作最新最先进的测绘设备创造条件.

2.3精化理论知识教学,增强实验与实习的针对性,根据专业特点,弱化以“测角量距测高差的基本测量操作”为核心的传统测量教学思想与“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矛盾随着现代水利工程建设和测量技术的发展,水利工程类专业对测量课的要求是:理解与工程密切相关的地形图;初步掌握施工测量及典型水利建筑物变形观测的理论和方法;正确应用和分析测量成果为水利工程怎么写作[1].可见,测量实践中不能太多地重复测量基本操作技能,而应当将他们从事各种工程设计和施工时所需用各种测量方法列为实践教学内容.况且,随着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现代测绘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基本的测量手段在不断变化.一般工程部门的水利建筑技术人员,不可能仅只会某几种测量仪器的基本操作,而是从事与他们专业密切相关的地形图分析、应用和施工测量的机会却非常多.

基于以上对水利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应具备的测量能力的分析,新的水利工程测量课程体系应调整为3个模块[2].模块一:普通测量,是测量学的基础知识.包括高程测量、角度测量、距离测量、直线定向、误差理论、小地区控制测量、地形测绘、地形图应用.模块二:水利工程施工测量,即测量学的基础知识在工程方面的具体应用.包括水工建筑放线、线路工程测量、桥梁工程测量、变形观测等.模块三:测量新技术,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进一步拓宽,包括GPS、RTK、测深仪等.新的课程体系,将为水利工程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测量基本操作的学习,更强调了测量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使测量基本操作在工程实践中更好地得到应用,从而解决了以“测角量距测高差的基本测量操作”为核心的传统测量教学思想与“工程实际测量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矛盾.


3结语

《水利工程测量》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一门课程,很多教学理念值得我们去思考,但要重点把屋3点:一是改革课程重点,合理利用有限课时,在课堂上精化理论教学、课外加强实践实习;二是建立校企共赢的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解决仪器设备缺乏或不足的问题,对接生产岗位,提升“教学做”一体化的育人环境,提高学生的专业生产适应能力;三是实现理实融合,测量教学应紧贴社会所需,与时俱进,有效依托校内实训室和实习基地、校外校企合作“工学交替”实习平台,将测量理论与工程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培养出社会和企业所认可的人才,真正实现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