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分享教育的实施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957 浏览:18406

摘 要分享是幼儿个体社会化中典型的一种行为方式,是符合社会规范的一种亲社会行为,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本文先是概述了分享教育的价值,接着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了加强幼儿分享教育的一些措施:制定幼儿分享教育的目标体系;确定幼儿分享教育内容;创设良好环境;强化幼儿的分享意识与分享行为;家园共育,培养幼儿的分享品质.

关 键 词幼儿分享教育实施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分享是人类的一种亲社会行为,指个体主动自愿与他人共享资源,并从中获得愉悦和满足的社会行为.从内涵来看,分享至少应具备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主动自愿;二是与他人共享;三是内心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其结果来看,分享行为最终导致资源的双方真正共有,而非把资源的所有权由一方简单地转给另一方.学会分享,与人交往是人生道路上的一项必修课,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这种能力.因此,分享意识与行为的养成具有重要价值.

1幼儿分享教育的价值

1.1分享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中国人的民族性格

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对儿童分享美德的培养,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十分重视对儿童进行分享教育.“孔融让梨”的故事历经几千年传承至今,足以证明我国传统文化对分享美德和分享教育的看重,我国儿童身上可以说有着分享的文化基因,促使这种基因发挥作用的正是适宜的分享教育.

1.2在当前的独生子女时代,提倡分享教育有着特殊的价值和鲜明的时代意义

目前,我国城市家庭中的幼儿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由于没有兄弟姐妹,幼儿与同胞同伴分享的机会先天不足,使得独生子女相较有兄弟姐妹的孩子来说更难克服自我中心.家里的成人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一个孩子身上,也致使他们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帮助和照顾,而很少有爱护和帮助他人的经验,更是加重了他们的自我中心主义倾向,很难意识到他人的存在和需要,也不懂得如何分享.因此,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分享教育显得尤为重要,需要在实践中予以加强.

1.3分享是许多幼儿教师在实施教育时经常倡导的一种亲社会行为

幼儿的分享行为往往更多也更易发生于同辈之间,因为儿童总是设法在同伴中看到自己,在同伴中感觉自己,总是通过同伴来了解自己和发现自己的.分享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有助于幼儿摆脱自我中心,获得观点采择能力、协调能力、交往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分享由此可以帮助幼儿掌握积极的交往策略,与他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2幼儿分享教育的实施

近几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在实践中发现幼儿独占玩具、食物等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他们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由此造成随之而来的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和行为.而这一切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有效实施幼儿分享教育借此培养幼儿的分享品质就显得尤其重要.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努力.

2.1制定幼儿分享教育的目标体系

任何教育的实施,首先都得制定一个科学可行的目标.因此我们要以《纲要》理念为指导,确定幼儿分享教育的目标体系.根据《纲要》精神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4-5岁幼儿分享教育的指导思想应该为: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启蒙分享意识,初步了解分享意义,通过行为强化、榜样示范、言语指导等策略,帮助幼儿产生分享、合作、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由此,制定分享教育的目标体系:首先,为幼儿创设相互交往的良好环境.其次,教幼儿学会与同伴分享的方法,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再次,发展幼儿表达、组织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确定幼儿分享教育内容

依据生活教育理念,幼儿的一日生活皆教育,因此,我们选择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活动为教育载体.所选的内容既有幼儿个体为主的分享主题,又有家庭、成人共同参与的主题;既有以玩具、食品为分享内容的物质分享活动,又有以情感、知识、经验为分享内容的精神分享活动.例如,春天来了,可以组织幼儿集体去户外感受春天,一起玩游戏,做活动,主题活动名称可以为“春天的秘密”.又如,可开展园内活动――“我们都是好朋友”等.这些内容,贴近幼儿的生活实践,能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受到分享内容,感受到分享的快乐.

2.3创设“分享与合作”的良好环境

在《纲要》中指出:“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社会、心理条件的综合,是儿童发展的资源.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因此创设良好的环境为幼儿合作、分享品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心理环境.

2.3.1物质环境的创设

教师可以结合分享与合作的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例如:“我们一起放风筝”、“去郊游”、“汽车叭叭叭”、“好玩的水”等系列主题,孩子们在参与动手制作、欣赏富有童趣的画面的同时,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更容易被激发出来.小班幼儿喜欢具体、生动色彩鲜明的形象,每次在老师布置教室的时候他们都喜欢围着看,好奇地用小手摸摸,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于是教师可以在环境布置中结合主题内容,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师生合作共同布置.例如:墙面布置中“春天来了”,师生通过画画、贴贴、剪剪等共同创作完成了一片美丽的“柳林”,而孩子们带一些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物品来,如:照片、卡片、水果等,把它们“放”到“柳林”中,并兴奋地与老师、同伴一起说说、看看、尝尝.有一次,“枫林”中的橘子太少了,一下子就被几个孩子尝完了,小宇急得直哭说:“我还没得吃呢.”这时,浩浩听见了说:“别哭了,我家有,我明天带多多的,给你们吃.”其他的小朋友听了也说:“我也带.”“我带苹果.”“我带梨”等大家都开心地笑了.这时“春天来了”由此变成了“分享的柳林”,孩子们从中感受了合作和分享的快乐.2.3.2心理环境的创设

心理环境是一种隐性的环境,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气氛,一种感觉.教师在幼儿心目中有很高的威信,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因此,建立一个轻松、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平时的各个活动中,教师总能以理解、分析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为,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事,引导孩子去倾听同伴的叙述.教师经常会说一些这样的话:“老师有件高兴的事,好想告诉大家,让大家与我一起分享快乐!”“我这里有一本好书,我们一齐讲故事吧!”“你们都想当司机,没人给车加油了,汽车开不动,怎么办?”教师引导的话语、赞许的目光、微笑的面容、亲切地点头等,能使幼儿受到极大的鼓舞,因而进一步强化合作与分享的动作,他们愿意更多地、自觉地做出合作与分享的行为.

2.4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2.4.1懂得分享意义,认识分享的必要

要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首先要让幼儿懂得分享行为的意义,根据幼儿期思维具体形象的特点,用讲故事的形式,启发孩子明白道理,让幼儿意识到,要做好一件事情,必须大家共同使用一件物品,共同活动,要让幼儿知道幼儿园中的物品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每个成员都有使用支配的权利.要让幼儿进行分享,首先要克服强烈的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而要克服这一点,并非言语说教就可以做到的,社会领域的教育本来就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幼儿社会性尤其是分享行为的培养应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

2.4.2为幼儿树立分享的榜样,用日常情境对幼儿进行分享体验的培养

在活动中注意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鼓励谦让、合作、分享的幼儿,为其他幼儿树立模仿的榜样.在平时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利用谈话、情景、故事等积极发扬幼儿的分享意识.我们班的妞妞是最早有分享行为的幼儿,在我们开展了“好吃的三明治”活动后,妞妞将自己喜欢的零食带到幼儿园来,并主动与自己的好朋友分享.虽然分享的对象是自己喜欢的好朋友.但是这也说明她已经有了一定的分享意识.于是,我将妞妞确立为分享的榜样,开展谈话活动,请她谈谈自己与好朋友分享时的心理感受.在妞妞的带动下.小雪和小宇也带来自己喜欢的零食与好朋友一起分享.其他幼儿也感觉到了与他人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2.5全面提升幼儿的分享行为

2.5.1行为强化

幼儿的学习和活动都需要强化.斯金纳认为,离开了强化,学习就难以进行,强化在塑造行为和保持行为强度中是不可缺少的关键因素.幼儿的分享行为和其它行为一样,是可以通过强化而得到有效巩固的.可以对幼儿正确的分享行为实施言语的正强化,当幼儿与他人分享,则会得到老师、家长表扬和鼓励的话语,他们会逐渐发展起一种相应的内在的自我奖励倾向,同时也可对幼儿正确分享行为实施非语言的正强化,如教师、家长运用具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如五角星、小红花等来提高幼儿应该反应的发生概率的方法.但是在幼儿教育中,强化物多种多样,运用强化时应手段多样、对象具体、时间间隔适度,幼儿自己挑选的是最好的强化物,教师家长应及时了解适合幼儿的强化物.

2.5.2榜样示范

为了促进幼儿的分享行为发展,可以开展了“帮带榜样示范活动”.即中班幼儿帮带小班幼儿,在一个友爱、互动、充满情趣的环境中,构成一个类似兄弟姐妹的儿童社会群体,让幼儿体验友爱、分享的情感.例如,可以进行――“大带小”游公园活动.组织幼儿游公园时,让每个哥哥姐姐负责带好一位弟弟或妹妹,一路上携手前进注意安全.通过活动,中班幼儿增强了责任心,培养起了友爱、分享的精神.小班幼儿懂得了集体中的行为规范,体验到了友爱之情和分享之感.

2.6采取家园共育的措施

家庭教养方式对幼儿情感的影响不容忽视.我们把改进家教方式放在首位争取家长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培养教育.父母是幼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对孩子品质、习惯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同步,取得一致,将会使幼儿园教育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园要向家长宣传“幼儿合作与分享品质养成”的重要性,利用幼儿园的信息平台向家长进行相关知识的介绍,如“如何使孩子学会分享”、“帮助孩子学会合作”.通过家长接送孩子的时间和家长直面交流、个别接触,使家园教育更有针对性、及时性.


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可以随机或有意识地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幼儿通过参与活动,体验分享的情绪、情感,从而逐渐形成分享意识和分享行为.平时,孩子会自发地出现一些分享或拒绝分享的行为,家长要善于捕捉时机,及时展开交流,以加深幼儿的情感体验,同时要支持孩子的分享行为,给孩子提供分享的机会.

分享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然而提高幼儿的合作分享能力,既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也不是光凭说教就可以达到目的.因此,我们得以《纲要》为指导,通过科学地制定幼儿分享教育的目标体系,确定分享教育的内容,整合分享教育的策略,结合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等方面有效实施幼儿分享教育,使幼儿形成与人分享的意识和行为,拥有健康的个性,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