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信在2016年报道中的

更新时间:2024-03-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73 浏览:20779

摘 要作为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召开的第一次,2014年全国因为被赋予改革元年的方向标而备受关注.今年的报道中,微信,搅热了,2014年的,被称为“首个微信时代全国”.在这场媒体竞赛的报道中,笔者总结微信在这场报道中的表现,最后以“一个首启”“两个首创”“三点思考”来表现这个新生的媒介报道方式的好花枝.

关 键 词微信;报道;思考

中图分类号G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316-(2014)06-0052-1

一个首启

对于这次赴北京参加报道的记者来说,首先切身感受到的,是在本届的新闻线索获得方面,首次启用微信公众.全国人大信息中心和政协大会新闻组首次启用了微信公众号:“人大会议新闻中心”和“政协大会新闻组”.记者只需要一部手机外加一个微信客户端,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加入,就可通过微信收到最新会议与怎么写作资讯的推送怎么写作.微信在报道中凭借时效快、受众广、传播力度大的优势,赚足了口碑.

两个首创

首先,是微信选题会,这也是微信给记者提供的一种福利.在今年的报道中,微信选题会的出现,方便了参会记者随时随地与后方编辑部进行选题和内容沟通.记者处在新闻的最前端,接触到的都是一手的鲜活的信息,但在这样的“处处是新闻的场合”因此,记者就需要与坐镇后方的编辑进行沟通,明确一个既定的采访主题,在这一方面,今年的微信给了这样的一个平台,记者通过使用微信,远程与编辑进行选题沟通,因此,微信选题会的出现,是新闻生产制作过程的技术性的革新与突破.

其次,除了微信选题会,媒体人借助微信助力采访的是微信访谈.微信访谈就是充分利用微信的群组功能,围绕一定主题邀请相关人士在组群众进行讨论,微信的群组实现了跨行业、跨地域,实时、平等沟通的可能.今年期间,新华社也首次利用微信平台搭建“全国表委员访谈群”,从2月26日开始,每天一个主题,所讨论的都是与百姓密切相关的话题,从雾霾,推迟养老,二胎政策,医疗改革等均有涉及.微信访谈有助于记者的采访报道更深入,并且有效的缩短了记者采写一定深度的深度报道所耗费费的时间成本.

三点思考

第一,微信与微博的两翼齐飞

不可否认,现在网络新闻发展的速度惊人,面对着网络新闻的倒逼形势,传统的主流媒体也渐渐的向网上转移.但是,适应了旧有的新闻制作模式,客户端新闻的推送仍然显得吃力.微博与微信这两个市场占有份额最大的客户端,不应该作为依附于母体而生存的子体.首先,微博微信这样的客户端新闻正在渐渐的成熟到足以独当一面.比如今年期间,与以往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构成报道主力军不同的是,今年新闻客户端产品成为了报道的“主战场”.来自专业机构的数据显示,高达96%的互联网用户会选用新闻客户端来接收有关的新闻资讯.其次,媒介主体,微博,微信三者形成一种合力,而不能仅仅各自为政.微博微信既要能够做锦上添缀的花,又要能够作为拉动马车向前的两匹骏马.三者之间要讲究相互的配合,要充分利用三者的优势,优势互补,形成1+1+1>3的结构优化.

第二,新闻类微信公众的营销

相对于商业类公众,目前媒体公众缺乏类似有吸引力的推广手段.新闻媒体应当有自己的媒介的品牌定位,将这种意识延伸到微信的公共平台运上,增加微信平台的怎么写作价值,增加平台对于用户的粘性.在这次报道中,人民网海南视窗推出‘参与本网微信讨论赢话费’的活动.人民网会在下次活动时公布上次活动的获奖名单,这样不仅获得了想要的民间声音,而且第二天还会以新闻的形式将这一活动报道出来,对微信平台也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比如,人民网3月18日电中,“网友参与本网微信互动“声音”两人获奖”就是一次很好的微信平台营销的尝试.

第三,媒体微信公共平台的公共性与微信的强社交关系的矛盾梳理

从信息角度上说,微信的强社交性与作为媒体的微信公共平台的公共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首先,社交强调的是私人信息,而媒介是公共信息.公共信息对人类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获取,在保证信息真实有效地前提下,当然是越多越好,矛盾就此出现.

媒体要在这种矛盾中寻求突破,就必须在推送内容上下功夫.更多的为受众推送接地气,怎么写作性强的信息,增加平台与受众的粘性互动.在不扰乱微信的社交性的前题下,更全面的怎么写作受众,展现自身的影响力.“适量”“适度”“适合”是媒介平台在推送信息时必须要考虑.

总之,微信在今年中的初露锋芒得到极大的关注,受到媒体人以及受众的众多好评.微信的未来,前途似乎是一片光明.但是,我们仍需知道,微信是互联网科技发展所搭建平台,而媒介想要在这个平台上大展手脚,首先要做好公共平台的营销,更重要的是做好新闻,做好怎么写作,实现线上和线下的完美结合,这样才会实现突破和跨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