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评价指标体系

更新时间:2024-04-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075 浏览:157959

【摘 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变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强大推动力,能否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的各环节做出科学评价和指导意义重大.本文在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上,探讨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及其评价体系建设.

【关 键 词】教育信息化;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8-0011-1.5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与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整个社会的发展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高校教育信息化随之发展起来.根据现代信息社会的需要,高校需要对人才培养的模式、人才素质等方面做重新定位.高校教育信息化可以说是变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强大推动力.高校需要采用先进的技术构建信息化校园,实现校园信息化管理,以提高教学质量、管理效率、办学水平.从这一方面说,高校教育信息化程度又是评价一所高校的综合办学实力和教育化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指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并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显而易见,以教育信息化推动的整体教育改革与发展已成为我国当前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信息技术对社会各个领域的影响日益深化,高校在教育改革和发展种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伴随着“社会信息化”、“高校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开始出现了.

我国对教育信息化的系统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学术界对“高校信息化”的概念尚无统一的界定,对“高校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概念的区分也不十分名确.“高校信息化”与“教育信息化”是一脉相承,也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1990年,我国第一位教育技术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对现代教学媒体的特征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作为学习者的认知工具和理想的教学环境.万新恒(2000)在中提出了“信息化校园”的概念,指出:信息化校园是“以高度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其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其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其主要目标,以校园成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创新与传播中枢为其主要社会效应”.赵国栋(2004)直接提出了“高校信息化”的概念,认为:所谓“高校信息化”,即以信息通讯技术(ICTS)作为工具和手段,以数字化校园为技术构建基础,将信息技术充分应用于高校的管理、教学、科研和图书资源等方面,从而促进高校的管理、教学及科研的水平和效率,最终达到培养出能够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人才和更好地为社会怎么写作的系统建设工程.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为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要求,将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等化信息技术全面应用于教育领域的抽象化概括.“教育信息化”重大意义在于促进教育全面深化改革,培养适应信息化社会新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一)硬件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基础

一定水平的基础设施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信息化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信息化网络建设要注重到全方位,覆盖到教室、图书馆、学生宿舍、教师宿舍、办公室等,给师生提供信息化的学习、工作、科研环境.信息化网络建设也要注意适当的超前性和高度的可靠性,考虑到信息网络将来的升级和改造,保证教学科研对对数字、图像、视频等大流量数据交换的需要,满足教育信息化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高校的办学经费普遍比较紧张,各高校的资金实力不一,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都有统一的认识.在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最重要原则是各高校要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根据实际应用需求做好总体规划.一流的多媒体教室、高档的硬件配备不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成绩和标准,教育信息设施、资源充分应用才是保证.科学超前的总体规划,既可避免使一些设备没有发挥作用的被淘汰掉,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又可为教育信息化高效建设铺平道路.

(二)软件开发配备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生命力所在

在信息基础设施之上,同时还应做好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工作,配以软件,如必备的信息资源和各类应用系统等,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长期任务.没有软件支持的硬件环境很难发挥作用.目前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软件建设相对滞后.一方面原因是由于教师、技术人员充实、开发信息资源不足.可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制作的资金投入,采取激励措施,教师、技术人员进行软件建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原因是管理人员管理不到位.要配备信息资源的开发建设的管理梯队,以保证软件更新的速度和信息标准、规范及高效共享.

(三)主体应用是教育信息化的关键

教师是教育信息化的主体之一,教育信息化对师资队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接受新的思想观念还有一个过程.

首要是问题打破传统观念,树立信息化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指导、计划、组织和协调,注重培养学生自我学习及获取信息和知识的能力.如果一些教师在教学观念方面不发生实质上变化,会阻碍教育信息化顺利实施.

其次,教育信息化都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意识,具有较强的获取、加工及更新创造信息的能力,要求教师必须善于将信息网络上新的知识信息与课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起来,不断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动向.高校教师目前的信息技术能力普遍较低,计算机操作能力和应用能力不高.因此学校要做出具体的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规划,通过定期举办信息技术应用培训的办法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信息化能力.最后,教育信息化的有效进行需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互为主体,学生信息素养较差或层次不齐直接影响到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组织教学活动的效果.目前学生信息化的意识和素质还相对薄弱,一些学生不会利用网络学习.对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应的基础课及公共选修课,或做专题讲座,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启迪思维.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与评价指标体系

高校教育信息化是整个教育和社会信息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有丰富的内容.它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而不断深化,随着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接受程度而不断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得到了一致认可,但在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如总体规划不尽科学、应用水平不高、师资队伍素质滞后、信息资源更新不足等,急需进行相关研究对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过程中的各环节做科学的评价,清楚地了解状况以解决问题.

2000年11月7日,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了国家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第三次全体会议,并正式发布《国家信息化指标构成方案》,作为当前进行国家和地区信息化水平量化分析和管理的依据和手段.张成洪等(2003)在《高校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思路探讨》一文中,参考国外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和趋势,首次建立了一个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设计了包括战略地位、基础建设、应用情况、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组织机构和管理6个大类的指标.2006年又在《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中详细介绍了将原来的指标体系调整后的指标体系,他指出新的指标体系有5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和72个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应用、教学科研信息化、管理信息化以及信息化保障体系5个方面.我国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的制定还有很多需要研究的地方,但是大体上根据教育信息化的有关理论和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我国教育信息化指标体系基本上包括以下6个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信息技术的利用、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教育事业发展.另外,目前教育信息化评价方法研究较为零散,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加权平均法、功效系数法、主成分分析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因子分析法等.

高等教育的发展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又是一个是复杂而又庞大的系统工程.设定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时,既要求在调研考察评价内容、评价对象的基础上遵循科学性、全面性与可操作性等原则选择多元化评价指标,更重要的是要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不断更新,更好地体现教育信息化的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

【参考文献】

[1]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M].北京: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2.

[2]徐国利.高校信息化评价体系研究[J].全国高校信息化研究会2003学术年会论文集,2003(10).

[3]蒋笃运,高等教育信息化中的文化问题及对策[J].郑州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3).

[4]汪玉凯.电子政务基础[M].北京:北京中软电子出版社,2002.

[5]张成洪.中国高校信息化指标体系研究[J].复旦大学.

[6]赵国栋等.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理论与实践思考[J].中国电化教育,2004(4).

[7]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信息北分会主页,http://.edu-info.ed.

【作者简介】李丽红(1978-):女,河北人,天津财经大学商学院旅游系,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旅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