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华工”影像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671 浏览:66882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随战争蔓延,双方用以维系战争并最终制胜的兵员锐减,劳力奇缺,难以为继.深陷困境的俄、法、英等协约国成员不约而同地将目光投向东方,图谋借助中国巨大的人力资源来挽救其战争危机.而中国为借机收复国家主权,成为战后国际社会平等一员,早于大战伊始即主动寻求参战.但在图谋借机独霸中国的日本阻挠下,屡遭磋磨,被迫中立.而日本则率先参战,兵犯青岛,掌控山东,进而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日本的行径使中国借参战加入国际社会的决心更为坚定,1915年,主战派代表人物之一、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即谋划派工赴欧,“以工代兵”变相参战,藉此密切与协约国之外交联系,为日后参战及收复山东预埋伏笔.

1916年,梁士诒与交通次长叶恭绰在天津组建的惠民公司同法国军方代表陶履德上校签订了委托招工合同,约定合同期为5年,每日工时10小时,最低日工资仅为5法郎,并注明华工不得参与战事.同年,英国也步法国后尘来华招工.基于北方人尤其是山东人强壮能干、易于管理等诸多原因,英国招募基地设在山东境内的英属威海卫租借地.至1918年,已有约10万名华工被英国送上前线,其中,由威海卫转运的华工达5.4万多人.法方因种种原因,最终招募的华工约5万人.此间,沙俄也先于英法将大批华工征召到东线战场.十月革命后,有4~5万名华工又加入苏联红军,并有部分人被选到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组成列宁卫队.

除少数到中东、北非和巴尔干半岛外,华工大多被送往法、比等国,并有约1万名法招华工被美军借用.法招华工多被安排到后方军工企业或与国防有关的民营企业.中国参战后,他们也经常被派往前线;而英招华工几乎被全部投放到前线.无论前线还是后方,华工从事的都是最艰苦、最繁重的工作,挖掘战壕、修筑工事、野战救护、战地通讯、掘埋尸体、清扫地雷、筑路架桥、解运粮草、装卸给养、制造军火、森林伐木、开采矿山等但凡战争所需,几乎无所不往、无所不为.在战火纷飞的欧洲,无休止的苦工、恶劣的战时生活供应、疫病工伤以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时刻威胁着这些中国青壮年的生命,“不在前线做工”成为一句纯粹的合同上的书面语,许多人在战火中或死或伤或被吓疯.尽管承受着极不公正的待遇,华工依然以其忍辱负重、勤勉坚韧的本性及血肉之躯,在战火中出色完成各项战勤甚至战斗任务,并为之付出了死亡3000多人的惨重代价.他们是协约国最终取得胜利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赢得了各方高度赞扬.法军高层誉之为“世界一流工人”,英国军方也认为“这些来自中国山东的华工移民将在一战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


1919年巴黎和会召开,中国以战胜国身份首次亮相国际舞台,提出将列强在华特权物归原主等正当要求.然而西方大国竟然在中国最为敏感的山东问题上支持日本,将此前给予中国的种种承诺一笔勾销.中国代表苦苦力争,却屡遭拒绝.消息传来,举国悲愤,五四运动骤然爆发.参战华工更纷纷投书,并向中国代表团邮寄去,告曰:“苟签字承诺日本之要求,请即以此自裁,否则吾辈必置尔于死地.”在各界一致反对下,中国最终拒绝签字,向世界发出强劲的信号――中国要从被压迫走向反抗,从被奴役走向独立.

欧洲和平后,除约3000人因各种原因留在法国外,已不再有利用价值的华工被迅速遣返,就此销声匿迹,落得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下场.1980年后,赖旅法华人及西方公正人士的不懈努力,这个沉默已久的群体才重新走进世人视野.2008年11月4日,法国退伍军人部和华裔融入法国促进会在巴黎共同主办“纪念一战胜利90周年,缅怀为法捐躯华工先辈”仪式,法国政府国务秘书博克尔在发言中代表法国第一次对外承认一战后不公正地对待了中国.历史再次被重新解读与定位.

(作者单位:山东省威海市档案馆264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