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院校学报现状与未来的走向

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361 浏览:95306

【摘 要】普通高校学报是我国科技期刊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存在稿源水平低、影响因子低、出版时滞长等问题,通过分析这些问题并且提出了对策.普通高校学报只有抓住我国高校体制改革的机遇,不断改革创新,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入市场竞争,才能找到新的起点.

【关 键 词】高校学报发展改革

自1906年苏州东吴大学创办第一份高校学报《东吴月报》以来,高校学报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历经无数沧桑巨变,现已发展至2000余种.高校学报作为高校的学术窗口,在促进对外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高校学报无论是数量还是载文质量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其凝重、深厚的学术特性,成为我国科技期刊的一支生力军.

我国高校学报出版现状及存在的若干问题

办刊水平低.各个院校独自办刊,一些科研力量雄厚的院校,科研成果比较多,学报质量较高,而另一些院校,科研队伍较弱,好的成果也较少,学报稿源不足,只好从一些质量不高的论文中挑选较好的文章,凑数发表,造成论文的低水平.

影响因子低.根据《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的统计,在高校自然科学学报中影响因子排序第1的《第四军医大学学报》的影响因子为0.919,在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因子总排序中列第33位,与总排序第1位的《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影响因子3.733相比,差距较大,与国外相比,差距更大.①由此造成中国高校学报的竞争力较弱,影响力较小.

出版时滞较长.出版时滞是测判期刊时效性的重要标准.如果论文不能及时发表,就会影响它的信息价值.据统计,占我国期刊总数的约80%的期刊是季刊和月刊,而各个学报的刊期大部分为季刊.国外期刊就非常重视信息的传播速度,绝大部分为周刊,季刊就很罕见.据研究,目前国际上科学论文在纸载体出版物上发表的平均时滞在8个月左右,国内科技论文发表的平均时滞更长,一般在12个月左右.②同时,刊期长也造成年载文量较少等诸多问题.

英文学报少.英语是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的语言,世界上用英语发表的科技期刊占70%左右.被SCI收录的中国论文,绝大部分也是发表在英文期刊上的.然而,中国的学报绝大多数为中文学报,这就严重影响了与世界期刊的交流.

涵盖面广与编辑队伍小相矛盾.近年来,我国一些大型综合性院校的学报,在编辑部的工作人员相当有限的情况下,包容了该学校所设立的所有学科,这就出现了出“千刊一面,死气沉沉”的局面.然而,国外的期刊出版则有专题化编辑趋势.如德国的施普林格出版公司,1997~1998年新创办27种期刊,仅涉及29个主题学科,都是专业性极强的刊物.

办报效益低.高校学报学术性较强,发行量较少,刊物自身所能获得的经济效益很低,大多数入不敷出,主要依靠学校补贴维持生计.还有不少编辑认为学报是由学校办的,不愁发行,不怕亏损,工资照发,于是安于现状,消极怠工,没有竞争的紧迫感,导致学报的质量与效益逐日下降.

高校学报改革应对措施

时刻关注科技前沿,发展优势学科.这样提高科研队伍的同时也提高了稿源的水平与档次.关注科技前沿,对专业前沿必须有更深的研究,关注新的科研点,教学科研才能更上层楼.优势学科往往是一个学校资金和人才最丰富的地方,这种资源丰富的地方往往也是优秀科研成果的出产地,所以发展优势学科提高科研队伍的水平,便能促进优秀科研成果的产生,从而也提高了学报的水平.

积极改版,缩短出版时滞,以增大信息利用价值,增加年载文量.把目前高校学报的综合性、单一性办刊理念转变为专题化、多样化办刊.某大学学报(自然版)长期开设文摘栏目,将同类院校学报上的佳作浓缩成千字左右的“文摘”刊发,每期数版的“文摘”页,成为该刊一道独特的风景线.③

注重不断提高外语语种的信息量.提高英文摘 要编校人员的能力,培养一批英文和医学理论功底都比较扎实的编辑和审校人才,提高学报的整体翻译水平,增强校报在社会各界的影响力,提高院报的引用率,增强其影响因子.

努力提高学报的专业化程度.创办专业学报要改革传统模式,打破传统观念.④如果某医学院校在某一领域有优势,就可以创办“一校一刊”的学报,如果同时在几个领域都有优势,就可以创办“一校多刊”的学报,还可以参考多校联合办刊的模式,融合几所院校的学科优势,走综合化的道路,形成联合办刊的模式.

协调普通高校学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争取达到双嬴.首先,要解放思想.一方面,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从企业获得科研项目资助,为各个企业解决技术难题的同时,也解决了自身资金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多拉一些广告赞助商,扩大期刊发行量的同时也提高了知名度.另外,广告还能促进学报的品牌形成,在国内学报之间激烈的竞争中就能占据一定优势.总之,学报的发展要努力在国家和高校的支持下谋取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高校学报的未来发展方向

专业人才的培养.高校学报要想欣欣向荣的可持续发展下去就缺少不了两方面的人才:优秀的科研人才和优秀的编辑人才,一方面是稿子的来源和潜在读者,另一方面是稿子的后期把关和审阅者.只有这两方面人才的高素质才能保证高校学报的高质量.

作为校报编辑不能只与文字打交道,要善于发掘在工作中取得优异成绩的,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作者.他们是学校未来的骨干,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重点关注和培养这批有生力量,尽可能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给他们,让他们形成自己特有的研究理论体系,早日成为学术界的新星、成为专业领域的带头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重点学科、重点项目得到稳定的可持续发展,也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一支属于自己学校的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和作者队伍.

一名优秀的校报编辑首先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爱岗敬业的精神,只有一支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坚持真理的编辑团队才能把低质量的、弄虚作检测的人情稿、功利稿、拼盘稿拒之门外,才能杜绝学术腐败,保证学报的质量,保住学报的声誉.其次,一名优秀的编辑还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学术水平,多了解不同专家的学术背景和该领域以往的研究情况,有机会可与专家探讨或请教问题,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⑤

特色专栏的创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的成功都离不开它自身的特色.同样的道理,学报如果想独树一帜,被国内外著名检索系统收录和引用,就只有走出自己的特色.这就要求学报编辑以学校的重点学科、重点科研项目、特色学科为依托,积极把握住重点学科、特色学科的研究方向、研究进展以及研究成果,并且能够及时准确地把成果反映在学报上,这样就能反映出学报的特色,反映出学校的学术特色及学术方向.

网络技术的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入在期刊编辑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纸和笔的时代被一堆数字符号代替,在大大提高编辑工作者工作效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和难题.

计算机网络带来了新的挑战及应对措施:一方面,网络环境下,大量的科研成果可以毫不费力地被检索到,于是大量弄虚作检测者趁机得利,与此同时网络中巨大的信息量也使审稿者难以鉴别真伪.这就要求编辑人员利用网络中的各大信息数据库,提高相关知识储备的同时,提高鉴别能力,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另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出现,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信息的更新速度也在加快,纸质期刊就表现出成本高、信息储存量少、制作时间长、发行周期长、浪费资源等种种缺点.只发行纸质期刊,不仅影响编排规范,而且影响读者阅读,读者获得的信息量少,无形中会失去一些读者,降低学报影响力.⑥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我们顺应时代的发展,改革期刊的传播媒介,把单一的纸质媒介发行改为以纸质媒介为主多种媒介为辅的策略,推出光盘版期刊、电子版期刊、磁盘版期刊,在使传播媒介丰富的同时,也提高了学报的引用频率和次数,扩大学报的知名度.

综上所述,学报作为我国科技期刊的一支生力军,现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把握学报未来的走向,不断探索、不断改进医学院校学报的办刊模式,加强学报的市场化运作,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为推动经济、社会、医学科技各项事业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作者单位:辽宁医学院学报编辑部,本文为辽宁省社科联项目资助课题成果,课题编号:2008lslktwx-69)

注释

①朱银昌:“高校学报影响因子评析”,《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第130~134页.


②孙宝寅:《科技传播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43页.

③陈静,蔡丹英:“对高校学报改革的思考与实践”,《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年第10期,第193~194页.

④钱荣贵:“高校学报应走专题化之路”,《编辑之友》,1993年第3期,第32~34页.

⑤宫满福:“利用‘学术讲座’提高高校学报质量的实践”,《编辑学报》,2006年第18期,第217~218页.

⑥杨志顺:“高师院校学报自然科学版办刊探微”,《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6年第17期,第473~475页.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