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管理视角下的博士后制度调查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3807 浏览:58588

【摘 要】以天津医科大学为例,针对博士后队伍的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科研态度与产出等方面对35位博士后研究人员进行问卷调查,对调查中反映出的科研资助不足、科研与生活保障不充分、各级管理欠佳等进行分析,并对今后如何完善博士后制度提出针对性举措,为探索设站单位博士后工作的发展道路提供依据.

【关 键 词】博士后调查问卷设站单位科研资助

博士后制度作为相对独立的人才培养机制,已成为我国造就高水平青年人才的重要途径.天津医科大学开展博士后工作14年有余,在推动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博士后研究人员(以下简称博士后)在站期间承担科研项目的级别与数量、在国际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的数量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面对博士后生源少、科研成果缺乏竞争力等突出问题,针对博士后队伍的进行调查研究,有助于学校了解博士后的科研态度,剖析博士后管理工作的不足,探索博士后工作的发展道路.

研究方法

采取博士后调查问卷的形式展开分析.1997年9月至2009年12月期间,我校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包括与科研工作站联合)培养博士后共计54名,其中出站26名,在站28名.54位博士后中,9位博士后因为联系信息缺失无法取得联系.最终发出调查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35份,回收率为77.8%.虽然,问卷数量及回收率不足以充分说明问题,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问题的趋向性.并且,随着调查范围的不断扩大,结果将更具说服力.

调查问卷内容包括:队伍基本信息、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动机、工作满意度、科研态度与产出等四方面.

研究结果

博士后队伍的基本信息.35位博士后中,男性24位(占69%),进站时平均年龄35.6岁,具有副高级或中级职称者30位(占86%).

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动机.调查结果显示,71%的博士后是出于对科研工作的热爱、为提高自身科研素质、争取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而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3%的博士后希望通过科研学术的进一步深造,寻求出站后更好的工作发展机会.选择我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原因调查显示,93%的博士后是看重相关专业合作导师或者学科的学术影响力.

博士后对科研工作满意度.见(表1),大部分调查对象对学校博士后管理工作、对合作导师、对科研环境表示满意或基本满意.

博士后科研态度与产出.一、科研项目与经费来源.博士后在站期间科研项目及经费的主要来源为合作导师及自己的项目与经费,见(图1).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的项目资助成为部分博士后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

二、申报科研项目、科研成果.86%的博士后对申报科研项目有较高的积极性,但35位调查对象中,仅47%在站期间成功申请到局级以上科研项目.65%的博士后对申报科研成果(包括科研奖励、专利等)有较高的积极性,但仅24%在站期间成功申报科研成果.

三、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71%的博士后对发表SCI/EI收录期刊论文有较高的积极性,但仅35%在站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收录论文.63%的博士后对发表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论文有较高的积极性,53%在站期间以第一作者发表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论文.

四、科研工作与生活困惑.调查结果显示,科研经费不足(占30%)、所需设施不齐全且团队协作少(占23%)、导师要求高与工作压力大(占15%)等是博士后在站期间科研工作的主要困惑.而收入较低(占34%)、住房困难(占27%)、爱人工作及子女就学难解决(占12%)等是博士后日常生活面临的主要问题.

结论与建议

结论――博士后队伍素质与工作现况喜忧参半.第一是热爱科研事业,寻求学术深造是博士后队伍的主要追求.博士后队伍提高自身科研素质与技能的“科研动机”符合我国博士后制度创立的初衷.而专业领域合作导师、学科的学术影响力是吸引有志博士来从事博士后工作的主要因素.因此,设站单位要扩大生源,极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科、专家的知名度.

第二是博士后科研项目来源多元化,自主科研能力加强.近年来,博士后队伍的项目来源逐步呈现多元化,部分博士后甚至同时有两个以上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而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更为在站博士后提供了自主开拓创新的竞技舞台.而且,超过60%的博士后在站期间对申报科研项目与科研成果、发表SCI/EI收录期刊论文表现出浓厚的积极性.尽管在站期间真正能实现目标的比例不大,寻根刨地,不难发现,相当一部分博士后是由于工作时间短暂(一般为两年),更多者选择出站后重新整理再说.可见,当今的博士后队伍已具备申报科研成果、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的实力与自信心,正逐渐成为科研学术队伍的生力军.

第三是科研经费不足依然是博士后科研工作的主要难题.30%的博士后认为科研经费不足是其科研工作面临的最大难题,41%的博士后认为博士后工作改革的主抓是科研经费投资力度改革,30%的博士后认为科研经费投入的主抓部门是设站单位.国内其他高校或科研院所也同样面临着经费困扰.可见,作为博士后的直接管理机构,设站单位加大博士后科研工作专项资助款迫在眉睫.

第四是工作期限短暂,一定程度上限制高水平科研成果产出.由于医学专业的特殊性,要完成一项高水平科研项目,往往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后期的成果产出还需要一个整理周期.面对两到三年的工作期限,更多博士后会选择利用部分科研结果简单应付出站,严重影响了博士后在站期间的培养质量.

第五是工作、生活环境保障及日常管理难达博士后期望.问卷调查也暴露出网络信息化水平不高、查阅文献资料不便的问题,收入较低与住房困难等生活顾虑、博士后日常管理欠佳也间接影响博士后工作的顺利进行.可见,学校还需要在各个环节上多下功夫,完善全方位的职业化管理与怎么写作.

第六是保证生源数量,还是保证培养质量,学校面临两难选择.

学校目前对博士后的出站要求是,以第一作者发表两篇核心期刊论文或一篇SCI/EI收录论文.在问卷中,要求发表SCI/EI收录论文1篇与中华医学会系列期刊论文1篇,或是SCI/EI收录论文2篇,77%的博士后认为有难度.这对原本就面临生源少的学校而言,更属艰难抉择:是先保证生源数量,还是实施高标准的出站考核以保证培养质量


建议――完善科研扶植和专业管理的博士后制度.拓宽科研经费资助渠道,保障经费落实到位.经费来源与投资主体多元化是博士后制度改革的主抓.国家和地方政府应从各类科研经费中增加博士后经费预算,设站单位仍需加大博士后科研专项资助的投资力度,也鼓励企业、慈善团体和各种民间机构设立博士后研究专项基金.

加强设站单位的博士后制度建设.一是完善薪酬制度,提高博士后薪酬.二是提倡博士后通过项目负责制,参与科研成果分配,并将博士后在站成果与奖励挂钩.三是健全科研工作作息制度,拓展博士后自主开展研究的空间,倡导弹性工作制.条件允许下适当延长医学学科博士后在站工作期限.

提高工作人员的管理水平,强化怎么写作职能.博士后工作管理人员应在博士后业务培训、职业成长、出站安排和生活保障等方面给予帮助,避免办事拖拉、相互推委.其次,强化管理中的怎么写作职能,建设综合怎么写作平台,在各部门通力合作、有效配合的系统工程中,保障博士后工作的顺利完成.

健全设站单位的博士后工作保障机制.一是通过积极有力的宣传增加设站单位的知名度,全方位展现学科、专家的学术影响力.二是充分发挥博士后合作导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共同探讨科研设想、基金申请指导、新技术或论文写作的建议等加强与博士后的沟通,建立博士后对设站单位的归属感.三是丰富博士后与行业专家、企业、其他博士后的交流渠道,开阔科研思路.四是建立完整的博士后培养质量评估体系,选拔优秀的博士进站,实施在站博士后量化绩效考核,做好博士后综合能力评价、科研成果评议等出站考核.既为设站单位提供博士后奖惩、选择出站留校提供依据,还可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作者单位:天津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