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为何成为贵州的简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916 浏览:81185

封建统治者心目中的西南地区,总是与荒芜、落后和野蛮联系在一起的,只宜用来惩治罪囚,那么,用“黔”来作为贵州的称谓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简称的出现,是因为人们觉得有的称谓太冗繁了,有意把多字句化倚.以便称呼和记住而产生的.但贵州“黔”的这个简称,即使许多人闹不明白.又因“黔驴技穷”的成语,让贵州人觉得心里郁闷.

一些资料在解释“黔”这个简称由来的时候这样说:今沿河到榕江一线以东,包括铜仁和黔东南的一部分县,战国时属于楚黔中地,秦统一后在那里设立黔中郡.唐朝时,在今贵州设黔中道,建黔州郡和黔州都督府.近年的许多著作基本都沿用此说,只在文字表述上有些差异.

这种解释,将贵州“黔”字简称的由来,追溯到战国时的黔中地,久远虽然久远,却有一些地方让人产生疑问.如:战国时的黔中地在哪里它与今贵州的关系究竟有多大

黔中郡设置的具体时间迄今没有准确结论.楚威王的时候,黔中郡应该已经设立,但那时的黔中指的应是今天湘西的沅水、澧水流域地区,郡的治所在沅陵.打败楚国后,秦国也设置了黔中郡.但不久又被楚国收回,此后的黔中郡治所在溆浦.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今洞庭湖周边地区、重庆的巴中、湘西、怀化及今贵州东部地区.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重新设置的黔中郡,包括今贵州铜仁、江口及印江以东地区.西汉将秦朝的黔中郡改为武陵郡.从魏晋到南北朝,作为地名的黔字出现很少,个别带有黔字的地名与贵州完全没有联系.直到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年)改奉州为黔州,隋开皇十三年(593年)将新设置的彭水县作为黔州的治所,“黔”字作为地名,才又在贵州的相邻地区出现,而此时与秦朝已经相隔了七百多年.


无论楚国或秦朝设置的黔中郡,管辖地的主体都不在贵州,治所更不在今贵州境内,硬将贵州简称“黔”的由来归结到战国、秦王朝时的黔中郡,显然都很牵强.

唐朝以后黔字作为地名频繁出现.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将隋炀帝时设的黔州郡恢复为隋文帝时设置的黔州.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将全国划分为15道,黔州属江南道.天宝元年(742年)一度将黔州改名为黔州郡,并设都督府.《新唐书》载:“黔州黔中郡,下都督府.本黔安郡,天宝元年更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将黔中郡恢复为黔州.但直到唐初一百多年.贵州与黔字沾边的仍只有北部一小片地区.

黔州都督府设置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下辖施、群、充、务等九州.黔州都督府初设置时属江南道,先是负责监督黔州等经制州,唐政府在乌江以南设置羁縻州后,又统领今贵州境内乌江以南的所有羁縻州.

唐玄宗天宝十年(751年),南诏王阁罗凤叛乱,兖州(今思南、石阡以东,镇远以北,铜仁以西地区)人赵国珍因长于军事谋略,熟悉南方地形,被任命为黔中都督.赵国珍屡败南诏军,“守护五溪十余年,天下方乱,其部独守”.南诏之战后,赵国珍因功勋显著,以黔州观察使身份赴京城长安,后被擢升为工部尚书.这位赵国珍是唐朝时唯一在政府做高官的贵州人,赵氏几代出任黔中都督,成为黔中地区最高军事长官,这在增强“黔”字与贵州的联系方面,自然起到了关键作用.

从郡县制开始萌生的战国,中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再到隋唐,历代地方行政建置中,真正能管辖今贵州大部分地区的机构,是唐代贞观初年设置的黔州都督府.由此可见.“黔”作为贵州简称的肇端应该在唐朝黔中都督府的设置.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将全国由10道增设为15道.黔州原来所属的江南道被分解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和黔中道.黔中道仍以黔州都督府为军事依托,虽然仍以今四川彭水为治所,但其管辖的主体却是今贵州地区.这是正式由政府建立的,以管辖今贵州地区为主的第一个地方行政建置,也是后世以“黔”为贵州别称的由来.

道的建置从唐朝延用到五代,到了宋朝被路、府、县建置取代.元明两代.行省制度逐渐确立和完善,但在省以下,府以上仍设有道一级机构.民国初年实行省、道、县制,贵州全省被划分为3道,即黔中道、黔东道和黔西道.从民国设置的3个道的名称都以黔字冠首来看,民国以前“黔”作为贵州的简称已相沿成习.

贵州虽然简称为黔,但黔字的含意是今天许多人不愿意深究的.撇开柳宗元的“黔驴技穷”不说,许慎《说文解字》在黔字之下的注解是:“黔,黎也.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大概因为老百姓要在太阳下面劳动,总是晒得很黑,秦朝统治者便发明了用“黔首”来称呼他们,以表达对他们的鄙视.以至什么“黔口”、“黔丑”、“黔愚”之类的衍生词接踵而出,而这些词无不带有贬义.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