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化改革的若干问题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24 浏览:21085

摘 要 :同志曾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这一重要论述立足于国际国内大局和时怎么发表展潮流,高屋建瓴地提出了新世纪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目标和基本思路,对实现政治生活化,坚定不移地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关 键 词 :执政地位,历史经验,改革,实践

一、世界上几个大党老党失去执政地位的历史启示

20世纪后期,世界政党政治中最引人深思的现象是,一些曾长期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连续执政几十年的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发生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关注.

根据有关调查研究资料,日本自民党、印度国大党、墨西哥革命制度党之所以执政失败,其中一条带有规律性的共同原因,就是政治腐败,缺乏.

例如:日本自民党,成立于1955年,连续执政38年,在1993年大选中失败.其主要原因就是政治腐败侵蚀了自民党的根基.自民党执政后,金权丑闻接连不断.20世纪70年代田中角荣、80年代竹下登以及以后上台的宇野宗佑、海部俊树、宫泽喜一等,都因受贿、偷税、漏税失去了国民的信任.而金权丑闻的背后,根子在于党内派系林立,缺乏.自1955年自由党和党合并成党以来,派系斗争始终是自民党政治一大特色.派系斗争的核心是“权”,即谁当总裁进而成为首相.有“权”就有“利”、“权利相关”.自民党内有句话:要想当总裁,首先要成为派系领袖,在党内建立自己的派系.但维持派系需要大量金钱.结果不免闹出“金钱”丑闻.

再比如印度国大党(国民大会党),成立于1885年,1946年印独立后执政,前后长达45年时间,党员3000多万,在1999年选举中失败,沦为反对党.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党内专制,缺乏.英甘地任党主席期间,达到极点,她独断专行地炮制1975年“紧急状态”,短时间内逮捕了十多万所谓“异己分子”,严重削弱了执政基础.加之执政的国大党主席与国大党政府总理之间争权夺利,尼赫鲁在世时由于他的巨大威望,才没有酿成党内分裂.尼去世后,国大党从到地方各级领导派系力量失衡分裂.反对党力量成长壮大.加上国大党长期背着“历史长、独立早、南亚老大”的包袱,倚老卖老,固步自封,治党治国不力,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严重.10亿人中,有1.5亿住贫民窟,有5亿人未用上电,3亿多人未有安全饮水,4亿多人是文盲,50%的人口生活在贫困线以下,全国失业人口7000万,童321亿多,引起广大人民不满.结果使这个百年老党,失去了执政地位.

墨西哥革命制度党,1929年成立,是拉美地区第一大党.连续执政71年,是世界上执政时间最长的政党之一,在2000年7月大选中失败.在拉美乃至国际社会产生极大震动和影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长期执政,缺乏党内外有效监督制约机制,导致贪污腐败、争权夺利、组织分裂,最后威信扫地.如上届总统及亲属亲信到本届政府的一些部长、州长、国家反毒局长等要员,都卷入重大贪污腐败案件.前总统本人为躲避受审,至今隐居国外.

以上政治现象给人们深刻的历史启示.总书记在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过程中,曾认真研究了这些老党大党执政失败的历史教训.总书记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深刻的国际背景、时代背景和政治背景.我们应深刻领会总书记的深谋远虑和良苦用心,深刻领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

二、我们党政治实践的历史经验

研究党的建设和政治问题,不仅要有世界眼光,认真总结世界政党发展的历史经验:而且要有历史眼光,深入分析中国政治实践的历史经验.

中国的创立,是在共产国际和苏联帮助下建立的.这就决定了领导十月革命成功的俄国及其政治实践是我党建设的组织榜样.按照列宁的建党理论和实践,集中制是政党组织的基本原则.俄国革命的成功,使早期人得到重要政治启示:即中国应以列宁建立的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建立一个高度集中统一的、有严格组织纪律的无产阶级政党.

然而,由于早期中国人对马列主义理论准备不足,对集中制理论在整体上认识研究不够,所以在当时国内外、党内外各种政治思潮及复杂政治环境中,逐渐在党内形成了两种极端倾向:一是家长制倾向,二是极端化倾向.而在这两种倾向中,家长制倾向在党内占据上风.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1942年延安整风在党内政治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整风运动通过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为党内发展提供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实践提供了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具体方法.党的七大对党内又下理论总结,促进了政治实践的发展,使我们党充满了朝气蓬勃的生机与活力,为赢得革命胜利,建立新中国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1945年同志与人士黄炎培先生作过一次有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历史性对话.

新中国成立后,党按照集中制原则有效地领导了国家建设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56年召开的党的八大,鉴于苏联内斯大林在晚年破坏集中制、大搞个人崇拜的教训,明确提出反对个人崇拜,系统总结了贯彻集中制的经验教训,使全党不仅在思想认识上,而且在制度设计和实践上都向前推进了一步.

八大犹如分水岭,把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发展分成两段.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在此产生转弯:同样,中国政治发展包括党内的探索和实践也在此发生转弯.当时由于国内外、党内外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八大提出的路线和许多正确意见未能在实践中坚持下来,其中包括坚持和扩大党内.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两条:一是认识问题,二是体制问题.我国是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从秦始皇到,是一个个人专断、家长制和个人迷信盛行的国家,是一个权力无限、没有监督与法制的国家.这种专制传统对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人民影响很深,从而使我们党和人民的意识和习惯匮乏.

改革开放初期,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谈到这种体制时说:权力过分集中,妨碍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集中制的实行,容易造成个人专断,破坏集体领导.这种现象同我国历史上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有关,也同共产国际时期实行的各国党的工作中领导者个人高度集权的传统有关.革命队伍内的家长制作风,使个人凌驾于组织之上,组织成为个人的工具.

同志在党校的“531”讲话,坚持和发展了理论,在讲到党的建设问题时,提出了以扩大党内带动促进人民的战略思路,并特别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这是对我党政治建设实践历史经验和客观规律的科学总结,为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指明了方向.

三、关于加强党内制度建设的三点建议

党内的实质决定党内的有效运作必须有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增强党内制度的权威性、合理性和有效性,是党内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本保证.

(一)党代会制度

在制度层面上,党内是直接与间接的结合.直接的制度表现就是党最基层组织以党员大会的形式决定党内重大事务,间接的制度表现就是党的各级组织以党代表大会的形式决定党内重大事务.在党内建设中,党代会制度能否有效运行,是判断党内生活是否正常和健康的重要标志.党代表大会是党内的最高机关,是党员意志的集中表现.为了充分发挥党代表大会的作用,党的八大曾决定采取一项根本改革,即把党的全国的省一级和县一级的代表大会,都改作常任制,类似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但遗憾的是,八大后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没有给这个新的制度设计和实践的机会.党的九大废除了这项改革.党的十二大曾有人提议恢复常任制,但因种种原因没有恢复,仅对各级党代会的时限作了调整(全国党代会5年1次,省、自治区、直辖市5年1次,县3年1次,基层党组织每年1次),后经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在党章中恢复八大提出的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

(二)选举制度

选举是党内的最直接体现.为了适应政治化进程,党的十三大改革和完善了党内的选举制度,明确规定了党内选举的提名程序和差额选举办法.上世纪90年代,在社会基层,实行了村民自治委员会直接选举的方式,为扩大党内,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提供了新鲜经验.

目前,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选举制度,是否可以考虑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进一步规范党内选举制度,加大差额选举比例和范围层次,适度增强党内选举的竞争性,实行候选人与代表见面和交流制度:另一方面在党的基层选举中推行直选制,这是发展党内,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党内领导干部的选拔上,是实行任命制还是选举制,关系重大.实行任命制,不实行开放的公平竞争,领导干部只对上级负责,不受党员群众制约,就不会对党员群众负责.做官的“捷径”是讨得上级领导的“欢心”.

(三)监督制度

监督与,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从一般政治过程来看,没有监督就没有,反过来,没有,也就形不成监督.从某种意义上,人们可以从监督的广度、深度来判定发展的水平和程度.

政治学认为,权力的运作有一个铁的规律,就是权力腐败规律.权力是自发地倾向于腐败的,绝对的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因此,如何监督权力,把腐败遏制到最低限度,自古以来就是政治家们一个长久不衰的话题.

从我们党发展历史来看,在革命时期,由于革命的需要和革命条件的限制,党的监督主要围绕如何保证党的集中和纪律展开的.而且监督主要是上级对下级、对地方、组织对党员的监督.解放后,党内监督在整体上得到有效发展,但经历了一个曲折过程


对权力如何制约监督7主要方法有:第一是以法治权.用法律规定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第二是以民制权.比较常用和有效的方法是群众和新闻监督.第三是以权制权,即人们常说的权力制衡.第四以德治权,即提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权力制约监督方面,人们创造出来的以上种种方法,应看作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共同财富,本身没有阶级性.我们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在实践中逐步探索形成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监督制约制度体系,以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高效而充满活力的政治生活秩序.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