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二的存在哲学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12 浏览:11392

摘 要:陈染的作品总是体现着某种哲学意蕴,在《无处告别》中,主人公黛二的存在是孤独无助的,她努力的寻求自我与社会的和谐,但永远无法找到符合内心理想的社会角色和精神家园.这与存在主义所关注的人的“存在”相契合,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读作品,探寻其更深层次的意义.

关 键 词 :存在主义 荒谬 异化 孤独

王蒙在《陌生的陈染(代序)》中称:“陈染的作品似乎是我们的文学中的一个变数,它们使我始而惊奇、继而愉悦,再后半信半疑,半是击节,半是陌生,半是赞赏,半是迷惑”,我认为,之所以陈染的作品给人以这样的感觉,除了她作品中所展示的文学魅力外,还源于她作品中所体现出的哲学意蕴.现代人的生存状态既是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也是文学家应当关注的问题.陈染在其谈话录《不可言说》中说过:“我的兴趣点就是在那些‘边缘’的人物身上,我觉得,只有那种探测人性深层的复杂性、透析人内心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才有长远的意义”,她还说过 “小说中的‘我’ 即是一个个人, 一个存在”,由“存在”到“人性”的命题使得文学与哲学的思想相兼容.在《无处告别》中,主人公黛二的存在是孤独无助的,她努力的寻求自我与社会的和谐,但永远无法找到符合内心理想的社会角色和精神家园.这与存在主义所关注的人的“存在”相契合,本文将从存在主义的角度解读作品,探寻其更深层次的意义.

一、世界是荒谬的

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们被不由自主地抛进存在,荒诞地来到了世界上,荒诞地生活,又荒诞地死去.”黛二的生存世界是荒谬的,而荒谬无时无处不渗入黛二的世界.虽然她一直坚守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操守,喜欢她的自己职业并投身于她的职业.作为一名高校的哲学教师,是符合她理想的社会角色的,所以无论是教学工作还是个人研究课题她都投入了很大的热情,并开始在大学和学术界崭露头角,她的成绩有目共睹,但是她的努力和付出却并没有得到公正的评价.而人事处那个不学无术的领导轻而易举的将她的工作做出“一般”的评价,黛二的社会价值没有得到任何公正的认可.回国后在重新找工作的过程中,她的能力和努力对她毫无帮助,最后只得由一直被她藐视的缪一向那位有权势的公公求情帮忙解决.而滑稽的是,那张象征权利的嘴唇,只是吃力地翕动了两下,她便得到了宝贵的推荐信.于是她得出了“ 这世界有权力的靠权力,有金钱的靠近金钱,有屁股的靠屁股,不想用屁股的又无权力、金钱,就得靠智慧.”结论.而这里所谓的“智慧”不过是现实、金钱、权利夹缝中的挤压品,没有了崇高和神圣,剩下的只是荒诞不羁.黛二独自站立,仰望幽静如荒漠的苍穹时,“重温起自己在夜梦中常出现的几个景象:第一个场面,就是她独自一人在四季荒凉的沙漠里无尽地跋涉,却永远也无法抵达目的地;第二个场面,就是她在拥挤不堪、嘈杂纷乱的楼群之间被许多人追赶,她刚刚甩掉一个,就又冒出一个,无数个埋伏四周的追赶者永远会从意想不到的方位向她袭来;第三个场面,就是一两只颜色凄艳、阴暗的母猫永远不住地绊她的脚,她们的目光散发着一种狂热、病态而绝望的光芒.黛二小姐冥冥中感悟到,那无尽的沙漠正是她的人生;那拥挤的楼群正是纷乱的情场;那凄厉的艳猫正是危险的友情.”她所看到场景,不过是自己生存世界的一个缩影.在这物质化的世界里,急速的膨胀,人际关系简化成为一种叫“占有”的概念.这种占有的使现代人们失去了人性的情感和理智.占有成为世界的核心,世界的荒诞被无限的放大,黛二无法理解也无法接受,更不能适应这样的世界,所以她最终只能孤独地在这个世界的边缘流浪徘徊,她无助,茫然,恐惧,以致绝望.

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1、与母亲关系的异化.黛二的父亲去世后,母亲与黛二相依为命.她们的生活艰难,但对于黛二来说最艰难的却是如何避免碰伤母亲那颗敏感的心,从而也不被母亲伤到自己敏感的神经.母女的日子被叙述成“爱与恨的交叉”,黛二“平时总是用窗帘把玻璃遮挡住”,她这样把自己封闭起来,只是为了逃避母亲的“疑虑的,全心全意爱她的目光”.但母亲对黛二的爱却似乎无孔不入,如幽灵般出现在黛二的世界里,干涉她的朋友、伴侣和未来.爱与被爱的不平衡使得母女间的关系恶化,以致一次又一次的争吵.“我的母亲就在隔壁,目光盯住我火一样灼热焦虑.我四周的墙壁永远惊醒着站立,被她的某种担心和提防,焦虑得无法睡去.”以至于墙壁也成了眼睛,凝视着她的一举一动.在一次激烈争吵后黛二终于冲出家门,然而“街上光秃秃的人影全无,只有惨白的街灯孤伶伶的悬挂在空中.”她想反抗,但是面对强大的现实,她太弱小,太无助了,她知道她反抗不过,所以她选择逃跑,但是她依然无路可走,无处可逃.她还是只能回家去,“回到那女人无边的爱中去”.但她陷入了一种恐惧之中, 黛二的灵魂终于先于她的肉体而逃离.由于写满了她内心秘密的日历簿的不翼而飞.“就在某一天深夜,它终于满载着它的主人的思绪与生息,从13 楼的往事一般陈旧的窗口纵身跳下去”.日历簿的遗失成了“某种结束的象征”.它逃脱了母亲的眼睛.这是心的一种自觉的背离,尽管她自己并没有意识到.在黛二失声尖叫“我要死! ”之后,她终于连同肉体一起落荒而逃.

2、与朋友关系的异化.波伏娃在《第二性》中说:“女人的伙伴感情极少能上升为真正的友谊.女人觉得她们的团结比男人的团结更有自发性;但是在这样的团结中,每一个人的超越都不能指向他人,因为她们共同面对男性世界,她们每一个人都希望独自垄断其价值.她们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建立在她们个性的基础上,而是一种直接的共同体验,所以立刻会由此产生出敌意的因素.”在《无处告别》中,黛二、缪一与麦三都曾经有一段时间好得一星期不见面就想念,都曾经发誓不嫁人.三姐妹亲密无间,“诉说彼此遥远的往昔、梦幻和苦苦寻觅的爱情”,很多时候“为对方的人格力量和忧伤的眼睛所感动”.曾经彼此如此深刻地欣赏,但是稍不小心,转瞬之间就滑向崩溃的边缘.“黛二早就意识到,这种同性情谊极端危险,它可以发展得相当深刻,忘我,富于自我牺牲.但又脆弱不堪一击,一触即溃,它比异性关

系中存在的特殊的复杂和危险.于是黛二得出结论:“与同性朋友间的情感是一种极端危险的力量.”

三、关于自由与孤独

存在主义认为,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对于人来说,人首先存在着,然后通过自己的选择去决定自己的本质.所以,人有绝对的自由,的存在同人的选择以及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是分不开的.而人的自由表现在选择和行动两个方面.只有通过自己所选择的行动,人才能认识到自由,因为人的本质是由自己所选择的行动来决定的.个人的自由首先表现在他认识到由于受传统文化和习俗的束缚而缺乏自由,因此对于人来说,最重要的是认识选择的重要性,并按照自己的选择去行动和承担生活的责任.维特根斯坦有一句名言:“思想者渴求精神的宁静”.“宁静之乡”是人们精神和思想渴求的本质意向,是一种纯然的带有“出世”意味的境界.陈染说:“我不算是一个更多地为时代的脉搏和场景的变更所纷扰所侵蚀的作家类型.我努力使自己沉静,保持内省的姿势,思悟作为一个人自身的价值,寻索着人类精神的家园.”在《无处告别》里,黛二一直在找寻着属于自己的“宁静之乡”和“精神家园”,但却无处安身,最终只能在孤独的泥潭中胡乱挣扎.开始黛二抱着改变自己生活的向往,满怀希望去美国,并期望一年内接母亲出去,可随着她这一梦想在美国现代化文明巨轮下破碎,这种家庭的孤独压抑之感又将重新困扰着她,黛二痛苦地预感到:“早晚有一天, 母亲将把黛二小姐视为世界上第一号敌人.”母女之间的关系成为一对相互孤立又相互牵制的存在,怀疑、嫉妒、反抗、仇恨, 她们上演一场又一场的窥视与反窥视、诅咒与反诅咒、进逼与反进逼的爱恨亲仇之战.除了母女关系让黛二无从自由选择之外, 黛二还有“与朋友”、“ 与现代文明” 、“与世界”等的一系列矛盾冲突,当她与现代生活、现代文明以及世界中的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发生碰撞之,黛二陷入了无限的孤独之中,而这种孤独感恰恰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生存无法回避的各种情绪的综合体验.人与人由于各种利益关系的纠缠,正在日益失去互相信任的基础,从而走向互相孤立的孤独世界.

陈染曾说:“我想拥有一间如伍尔芙所说的‘自己的屋子’,用来读书写作和完成我每日必须的大脑和心的交谈,等拥有一些不被人注意和妨碍的自由,保持独立思索的姿势,从事内在的,外人看不见的自我斗争.”在她的笔下,黛二的人生就是一个与荒诞抗争与一切束缚自己的东西抗争人生,以此来追求人生的独立和精神的自由.虽然她的生活范围很狭窄,但她抗争的这种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是一种以现代文明和世界为对手的战斗,同时也是超越性别本身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探索.当黛二在这个战斗中败北而坠入孤独的深渊时,敌人已经不仅仅是同性、男性,而是整个世界.《无处告别》可以说是一部具有深刻意义和哲学思想的小说,小说中所体现的与存在主义哲学相吻合的观点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涵,而且也为读者的阅读拓展了更加开阔的思考空间.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