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教育视阈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4425 浏览:158515

摘 要: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是本科教育必须首要考虑的问题,也是大学素质教育的核心.立足于成人是根本、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的“三成”教育理念,尝试运用本科生导师制这一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进行思考与探索.

关 键 词:“三成”教育;本科生导师制;必要性;思路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6-0313-03

大学教育与将来的职业选择没有必然的关系,大学教育没有任何实用主义的目的[1].大学教育的本质绝不仅是传授知识、训练技能,更是为学生提供思考空间,诱导其思维,培育其心智,帮助他们探寻真理,求索未知,产生智慧[2].然而,目前中国的中学教育更多地着重于考试和分数,“智”的教育远超过“德”、“体”、“美”的教育.如何让已习惯“圈养”的他们在“放养”氛围中不仅专注于认知活动,同时更沐浴在道德、情感教育的阳光下.“成人、成才、成功”三成教育给予了启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具有研究价值的教育模式.

一、本科生导师制的起源及产生背景

1.导师制的起源

导师制(tutorialsystem)起源于英国,由曾任主教和英格兰大法官的威廉·威克姆(WilliamWykeham)首创,牛津大学的“新学院”首推[3].导师制的产生有其历史原因:其一,当时入读牛津大学的学生年龄偏小,易与当地居民发生冲突,不易管理.为保护学生、促进学生的学业与品行的发展,导师被要求与学生同住学院,且作为他们的“监护人和保护者”,导师制因此诞生.其二,受英国绅士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以古典人文主义为主要教育内容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理性培养、性格养成为宗旨,以培养和谐绅士为目标.加上贵族阶级为捍卫其统治地位,垄断了高等教育,在实行寄宿制和学院制的基础上,实施导师制也就成了必然[4].正如纽曼所言:大学教育应为自由教育而设,以心智训练、性格修养和理智发展为目标,大学最根本的活动在于培养“集智慧、勇敢、宽容、修养等品质于一身的绅士”[5].1869年,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在哈佛推行本科生选课制,1872年,又开始实施学分制.其他高校纷纷效仿,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牛津、剑桥等高校也开始实施学分制,并将原用于研究生培养的导师制推广到本科生的培养[6].

2.中国本科生导师制产生的背景

在中国,从公元前500年孔子对弟子的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到后来的书院教学都体现着导师制的思想.1937年,英国学者林迈可受聘燕京大学经济学导师,开始创办了牛津大学式的导师制.同时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深感当时的教育存在“教而不育”的弊端,任命曾留学牛津大学主张效仿牛津导师制精神的学者费巩为该校的训导长,主持实施本科导师制工作,从而开启了中国大学本科生导师制先河[7].解放后,中国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在本科教育中普遍实施学年制,在研究生教育中实施导师制[8].1999年中国大学扩招,师生比出现严重的不匹配,思想教育工作出现困境.加上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本科生教育学分制的全面推行,以及教育部于2001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特别提倡知名专家、教授在教书育人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北京大学在此背景下启动了“元培计划”,试点本科生导师制.其他高校紧随其后,学习效仿,随后全国许多大学在本科生教育中也开始实施这种教学管理模式[9].

二、三成教育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必要性

导师制从诞生到现在,已经历数世纪,不断嬗变,从原来绅士文化中的导师制渐演变为公司文化中的导师制[4].受公司文化的影响,实用主义理论导致知识商品化、交易化.但不管外延如何改变,其内涵即导师制的精髓没变——自由教育,人格养成.这种思想与钱穆先生对中国学问“人统”、“事统”、“学统”的论述不谋而合.现今,如何做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做人”、“为学问而学问”,三成教育导向下的本科生导师制是很好的范示.成人教育是让大学生学会做人,做好人;成才教育是让大学生学会学习,学习好;成功教育是让大学生学会做事,做成事.成人是基础,成才是关键,成功是目标[10].但是,三成教育仅靠学年制下的传统教育模式很难成行,它需要完成对学生生活、思想的辅导,学习、专业的指引,职业与发展的规划等.本科生导师制能够提供一个良好的运行平台.

1.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促进学生成人

通过导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成人.高中生进入大学后,其生活环境、学习氛围大为改变,未成年的他们正处于生理和心理成人的过程中,可塑性很强,受外界环境影响较大.如没有正确引导,完全靠自我调节,行为难免偏颇.近来大学生诚信流失、人情冷漠、心理问题频出、奢靡浪费严重等现象就是佐证.如果,此时引入除辅导员或班主任外的导师制管理,通过导师的诤诤良言、循循善诱的教导及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理上强化他们的成人意识,培育自我管理的能力,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学会做一个“敢负责任、知行合一、诚实守信、知恩图报”的有德人.

2.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促进学生成才

通过导师的因材施教,挖掘学生潜力,以个性教育、素质教育为基础,促进学生成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重要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不仅仅要学理论知识,还需要在实践中融会贯通.由于中国高校正全面推行学分制,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以选课制为核心,并以取得最低学分来衡量学生完成学业状况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11].导师制可以说是学分制顺利实施的制度保障之一[12].如果没有导师,学生选课势必缺乏必要的指导,学分制就变相成了“凑学分”、“混学分”,学分制的优势就不能充分发挥.同时,导师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阅历,既可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指点,又能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引导,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上少走弯路.这样就加强了学习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减少了学习与生活上的盲从与随意.让学生在导师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指引下,学会做一个“有知识、有智慧、有道义”的有才人.

3.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促进学生成功

通过导师的“授人以渔”,完善学生的情商、逆商、胆商、健商等,促进学生成功.什么是成功?是改变、影响人类思想或历史进程的大成?是改变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的中就?是某领域的创新或对文明的传承的小作?还是遵纪守法、以微薄的力量怎么写作于社会、追求自身幸福的平凡?答案恐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论是大目标还是小目标,今天的大学生要想实现明天的薄发,绝对离不今天与昨天的厚积.在大学,必须得先学会做小事,完成小目标,以培养自身各种能力.因为成功是多种能力的复合,有能力没有毅力可能半途而废,有毅力没体力可能得不偿失,有体力没智力可能碌碌无为.正如教育家斯霞说过:“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力(强壮的身体)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德智体都好,但心理不健康,则是易碎品”.导师的出现,犹如黑暗中的灯塔,可以让学生胜不骄败不馁,理性认识成功与失败,促进学生对成功的不懈追求,学会做一个“愿做事、敢做事、能做事、做成事”的有为人.

三、三成教育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思路

1.正确定位

正确定位本科生导师制是落实三成教育科学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为什么要在本科生教育中实行导师制?今天的本科生导师制是不是模仿几百年前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的模式?为此,我们必须厘清今天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的目的.是配合学分制改革,保证学生科学选课而怎么写作学生的?是深化教学改革,作为一项教学改革的工作而怎么写作教学的?还是两者兼之?其实,无论以上哪种认识,均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如果仅将本科生导师制停留在配合选课及传统教学的范畴,难免会出现认识近视症与狭隘症.导师制的实质其实就是人本化、精英化与个性化教育,是弥补传统教学系统缺陷的一种人才培养方式[13].本科生导师制不再是培养精英人才的教学制度或教学配套制度,这一制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学习,还要将其与专业学习之外的学生思想、生活和心理等领域的指导结合起来[13].要做到学生的成人、成才、成功,大学必须得清楚自身的层次与类型.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高校都有各自不同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方案,不能一概而论.大学应根据学校的自身实际情况,进行科学合理地定位,然后加以甄别吸收,结合社会文化背景与时代特征进行现代化、本土化、校本化改造.否则,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必然会大打折扣,流于形式.

2.模式创新

创新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是深化三成教育合理实施的重点.“导师与二三学子,时常相聚一堂,或坐斗室相对论学,或集诸子茶点小饮于导师之家,剖析疑难而外,并得指示学生修养之法,解答学生个人问题等”[4]这是早期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制的真实写照.今天的牛津,导师的指导时间、指导内容、导师制的功能也已发生变化.看来依葫芦画瓢地借用英国的全职型导师制、学术型导师制是行不通的,得变通.在导师组成上:除了导师、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外,还可聘用离退休教师、校外专家、职业经理人等.在指导内容上:导心,可以采取偏重生活辅导功能的导师制.如思政型导师制、低年级导师制、学生宿舍导师制等.导学,可以采取偏重学习辅导功能的导师制.如科研学术型导师制、高年级导师制、论文导师制等.导事,可以采取偏重职业辅导功能的导师制.如全程导师制、英才导师制、项目导师制等.在指导形式上:除了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等校园内的面对面交流外,还可采取电邮、论坛、博客、甚至微博等网络平台进行间接交流.总之,只有以“成人、成才、成功”为出发点,抓住导师制的内涵,不断变革创新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社会的需求、时代的需求.

3.制度保障

完善本科生导师制及相关配套制度是促进三成教育成功实施的保障.三成教育要真正落实,制度是保障.制度的制定虽然有时可能是禁锢,但同时它也是规范、标准.制度可以影响老师、学生、家长的观念,有利于教育模式的转变.在中国,本科生导师制没有像其他教育管理制度那样作硬性要求,所以其随意性较大,容易造成认识上的可有可无,交流上的时有时无等现象.再者,即使有本科生导师制的规章制度出台,但由于认定不完善,如只规定了学校、导师的权利、义务,而缺失学生的权利、义务,形成学生层面的脱节,同样容易造成执行过程中被打折.所以,首先,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结合学校的发展规划,完成本科生导师制的定位、目标、原则和类型等.其次,组建本科生导师制运行的组织架构、完成对学校、导师、学生的责、权、利的认定与约束.再次,建立相应的机制,如导师选拔、聘用机制,师生双向选择机制,师生交流机制,导师考核、激励机制等.最后,完善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等相关制度在本科生导师制方面的配套.最终从法理的角度使本科生导师制实施得更加全面、深入,使实施效果得到更好地保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