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中医苏培基骨伤科学术思想集要

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49 浏览:143512

[摘 要 ] 广东省中医骨伤科名家苏培基教授在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的30余年里,坚持“循本溯源,衷中参西”的原则,博采众家之长,大胆创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和诊疗特色.文章在其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里撷英,简要介绍其别具一格的正骨手法,治疗骨伤疾病辨证用药、内外兼治的诊疗特色及其在对传统中医骨伤科学的继承和创新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关 键 词 ] 苏培基;骨伤;学术思想

[中图分类号] R2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b)-0120-03

苏培基教授1980年毕业于广州中医药大学,从事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30余载,成绩斐然,学术造诣精深.他虽身兼数职,工作冗繁,但仍立足于医教研工作第一线,以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赢得了医疗同道及广大患者的赞誉;以渊博的学识,诲人不倦的精神,受到了学生的爱戴;以务实的工作态度,严谨的创新思维,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苏培基教授在医疗、教育、科研工作中坚持“循本溯源,衷中参西”的原则,大胆创新,屡有成就,为弘扬和发展中医骨伤学及骨伤学中西医汇通作出了贡献.他本着博学深思、实践立新的严谨治学态度,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骨与关节损伤、脊柱病、骨科疑难杂症.对骨伤科正骨手法,脊柱、关节退行性疾病等各类风湿痹证以及骨质疏松症均有深入的研究.苏教授在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工作的30余年里,勤求古训,博采众家之长,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和诊疗特色.笔者有幸师从苏教授,受益良多,现将苏教授的学术思想撷英陈述如下,以飨同道.

1.融会古今,精于正骨

苏教授认为中医正骨手法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他长期致力于中医正骨理论与临床研究,并力求不断创新,对骨伤科正骨技法研究深入,整复手法独到,对复杂的闭合骨折或疑难的四肢骨折,基本都能手到病除.古有蔺道人《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的正骨五法、《正骨心法要旨》“摸、接、端、提、推、拿、按、摩”的正骨八法,今有尚天裕教授“手摸心会、拔伸牵引、旋转回旋、屈伸收展、成角折顶、端挤提按、挟挤分骨、摇摆触碰、对扣捏合、按摩推拿”的正骨十法,苏教授发皇古义,融会新知,躬亲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别具一格的正骨手法.

苏教授深得岭南中医骨伤学派何竹林教授正骨理论“盖人体筋骨,气血煦濡,向具生机,故接骨者应如扶植树木,以顺其性意,是谓至治[1]”之要义,主张在骨折筋伤的手法整复过程中,应以“望、闻、问、摸”为先,力求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以“正骨不伤筋”为要,避实就虚,先简后繁,要求做到轻、稳、准、巧.若骨折局部肿胀较甚,应待肿渐消后再施行手法复位,但要把握时机;若桡尺骨或胫腓骨双骨折,复位一易一难,应先简单后复杂,其正骨要旨,注重以“刚柔并济,内外同治、动静相宜”为大法,并贯穿到治疗康复的整个过程中.苏教授强调手法运用要活用刚力,巧用柔劲,四两拨千斤.根据受伤机制和人体的解剖特点,对移位明显且有软组织嵌顿或肌腱缠绕的复杂骨折,均应通过牵拉、折顶、推挤、回旋等手法先顺势理筋,再整复骨折,切忌使用蛮力.《正体类要》有载:“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药物治疗要以整体观念为出发点,辨证论治.手法复位,理筋治伤后,应使用内服药物调理气血,兼外敷药物消肿止痛的方法进行后续治疗.他提倡正骨手法应与夹板固定、功能锻练紧密结合,骨折固定反对只重骨折对位,忽视筋肉损伤的观点.中医应用小夹板对长骨中段骨折进行固定,对关节附近的骨折要求对临近关节有限固定,根据病情尽早进行功能锻炼,以促进气血运行,加速骨折筋伤早日痊愈.

他在骨折正骨手法治疗中,充分发挥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动静结合、内外同治的长处,对闭合骨折的复位手法有独到之处.早在20世纪80年代,首先在国内提出了儿童桡尺骨下1/4骨折的解剖分型,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倡导对此类骨折手法整复的技巧当以“折顶手法为主、拔伸牵引为辅”为要诀的主张,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良好的疗效.对于明显旋转移位的伸直型肱骨髁上骨折,屈肘后将前臂前旋或后旋,可以利用局部软组织的张力纠正旋转移位后,再拔伸牵引,推按捺正骨折块.对移位较大的小儿下肢骨折,苏教授主张小夹板配合牵引的治疗方案,如小儿股骨、胫骨骨折,局部肌力较强,在行常规手法整复后,侧方移位、成角畸形可以利用夹板、压垫和绷带的约束力达到逐渐复位的作用,但为达到逐渐改善短缩畸形或维持骨折的良好对位对线的目的,常需配合使用皮牵引,甚至骨牵引.由此可见,苏教授正骨手法简便实用、轻巧灵活的特点,在其临床实践中处处得到了体现.

2.辨证用药,内外兼治

苏教授能熟练运用中医理论对骨伤疾病辨证论治,骨折筋伤以后,因年龄不同、体质差异、伤情轻重、时间长短、部位的差别,必然在用药方面也有差异.“用药如用兵”,临床中始终坚持根据具体的病情辨证施治,遣方用药.采用内服汤剂,外用药膏,配合中药熏洗的治疗方法,获得显著疗效.

对伤科内损诸病,采用“临证辨早、中、晚,方药宗化、和、补”的临床思维,形成了辨证以“早、中、晚三期”为基础,拟方以“活血”为总纲,以“化瘀、和营、补肝肾”为治法的学术主张,通过多年临证实践,拟出了伤科活血汤、伤科健骨汤及伤科壮骨片,分别应用于骨折筋伤的三期治疗中,每获良效,值得推广.苏教授认为骨折筋伤初期,血脉破裂,离经之血聚而成瘀,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故气血俱伤,以致气滞血瘀,瘀阻脉络,不通则通,故见局部疼痛、瘀紫;瘀易化热,热聚为毒,故常见局部红肿,治当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兼清热毒,方选伤科活血汤.骨折筋伤中期,局部瘀肿渐消退,疼痛减轻,但瘀阻未尽、新血未生,治当活血和营,接骨续筋,兼以补血为法,方选伤科健骨汤.骨折筋伤后期,局部瘀肿已消退,但筋骨未复,且久病夹瘀、久病必虚,治当补益肝肾、强筋壮骨,兼舒经活络,方选伤科壮骨片.苏教授师既继承了传统的骨伤三期辨证用药原则,又有独特的见解,强调骨折筋伤早期除了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外,尚需清热毒,在其所研制的跌打镇痛液中[2],用于治疗骨折筋伤早期有显著疗效,且副作用小,其配方中重用岭南地方药材三角草为君,功善清热解毒、消肿止痛.苏教授还强调三期辨证用药中“活血”的重要性,指出“方药虽分三期,以活血为纲,瘀去则新生”,在其所研制的应用于骨折筋伤后期的伤科壮骨片[3]中,亦重用当归、鸡血藤活血.在骨折后期,对促进骨折愈合、防治骨折后局部废用性骨质疏松均有明确的疗效,已被广泛应用于本院骨折后期的临床治疗. 对于腰腿痛、风湿顽痹等劳损所致疾患的用药,苏教授主张“以补肝肾为要,以祛风除湿、舒经络为辅”的治法.中医认为,“腰为肾之府”,肾精随年龄的增长由盛渐衰,腰部的筋肉、骨骼也由坚转弱.沈金鳌的《沈氏尊生书》说:“腰痛,精气虚而邪客病也”.苏教授认为,腰腿痛其本在肾,其标在风寒湿邪外袭,瘀阻经络所致,治当补肝肾,强筋骨、祛风除湿、活血通络.基于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利用统计学对腰腿痛用药规律[4]进行分析,创立了舒脊方.舒脊方由独活、当归、白芍、川芎、茯苓、防己、桑寄生、鸡血藤、牛大力、千斤拔、宽筋藤、威灵仙、怀牛膝、制川乌、炙甘草等药物组成.方中当归、白芍、川芎、鸡血藤、宽筋藤活血补血,舒筋活络,为君药;怀牛膝、桑寄生、牛大力、千斤拔补肝肾、强筋骨,为臣药;佐以独活﹑川乌、防己、威灵仙祛风除湿,散寒止痛;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均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亦为使药.全方共奏补血活血、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通经络之功.临床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椎间盘源性腰痛[5-6],均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中药熏洗疗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选配中草药煎汤在患部皮肤熏蒸、淋洗、浸浴以达到内病外治的一种疗法,历代的实践证明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手段.苏教授不仅熟识熏洗疗法的历史沿革[7],还在对熏洗的基础和临床研究领域,取得科研成果.其所主持的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从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两方面[8-9],探索伤科洗方的最佳熏洗组合,改进伤科洗方剂型,探讨伤科洗方的作用机理,最终研制出本院广泛应用的伤科洗方,药理实验发现其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其由海桐皮、透骨草、三角草、乳香、没药、红花、豆鼓姜、薄荷、大黄、黄柏、防风等中药组成.方中透骨草、三角草、乳香、没药、红花活血祛瘀,消肿止痛,为君药;豆鼓姜、海桐皮除浊,宣散瘀痹为臣药;薄荷、大黄、黄柏、防风等清热解毒,凉血祛湿为佐使药,该方组方严谨,活血而不破血,凉血而不滞血,祛瘀兼能通经,诸药合用,共奏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舒筋活络之功,使瘀血去,经络通,肿痛消,骨折筋伤三期均可应用,在促进软组织损伤修复、骨折愈合、关节粘连松解等方面[10-12],疗效显著,是苏培基教授多年临床经验的总结和精华.其在研制骨科洗方的过程中,由于过度劳累,在一次研讨例会后,不慎跌倒,导致右手舟状骨骨折,骨折端轻度移位.行简单的树脂石膏无固定后再次投入工作,为了更好地总结外洗方的组方和功效,他亲身体验,每天都用骨洗方浸洗患肢,一个半月后,奇迹出现了,复查X线片骨折线明显模糊,局部无明显压痛,去除无固定后再洗半个月,腕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3.循本求新,学贯中西

苏教授不断用现代医学的理论技术丰富中医骨伤科学,带领我们大胆地走上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疾病之路.古语有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苏教授勤求古义,却又师古而不泥,时刻坚持在继承中求创新、在探索中求发展,倡导中西医更紧密的结合,将现代医学技术为我所用,独创的“TLF-正骨器治疗胸腰椎骨折”、“改良Dick外固定支架治疗四肢骨折”等方法,疗效独特.

苏培基教授在充分发挥传统正骨手法优势的同时,重视吸收现代医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坚持走骨伤科微创手术之路,广泛开展关节镜、椎间盘镜镜检治疗术等微创新技术.在器械的辅助下整复理伤,将传统中医正骨手法与现代器械相结合,延伸了正骨手法的应用.苏氏对治疗移位明显的胫骨髁间棘骨折有独到的方法,对此类骨折采用顶、撬、抬、拨的传统正骨手法与关节镜联合应用进行复位[13],并利用丝线进行有效固定的微创手术方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明显降低了术后关节粘连、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该疗法以创伤小、疗效佳,无需二次手术的优点,深得患者及同行的好评,是国内较早开展关节镜下治疗该病的专家之一.对于脊柱胸腰段骨折的整复,苏教授独创了胸腰椎骨折复位器[14]来整复骨折.对于胸腰椎骨折,复位方法颇多,如元代危亦林的悬吊复位法,清代吴谦的攀索叠砖法,以及“两桌”复位法等等,这些复位方法均要求多人配合,费时费力.苏教授精心钻研,发明了胸腰椎骨折复位器,此复位器操作简单,复位力量均衡平稳,疗效显著.

苏培基教授率先采用撬拨等手法结合改良Dick支架复位固定的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5]、成人胫腓骨骨折[16],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17],改良的Dick支架本身具备内在的稳定性,更增加了骨折固定的效果,可有效防止骨折再移位,有利于及早进行功能锻炼和负重行走.对于小儿胫腓骨干骨折,以往的治疗方法是骨折手法整复,维持牵引及夹板固定,或采用牵引下石膏托固定的方法治疗,但因小儿治疗期间管理困难,较多出现皮肤坏死、腓总神经损伤、骨折畸形愈合等不良后果.笔者在苏教授的指导下,优化手术器械,自行设计出超微型改良Dick外固定支架,其具有RDEFS支架的全部优点,特别是经改良后的超微型支架,更加轻便灵巧,且强度无任何减弱,对小儿胫腓骨干骨折,特别是上段或下段的骨折,既能有效固定,又能减少开放手术的损伤.临床上运用其治疗小儿胫腓骨骨折[18],使并发症显著减少,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

苏培基教授非常重视从现代医学汲取养分,促进中医骨伤科的发展.他早在20世纪末,就在国内中医院率先开展关节置换、脊柱椎弓根系统内固定及复杂骨盆骨折内固定以及关节镜、椎间盘镜等开放、微创骨科手术[13,19-21],技术处于省内领先水平.他认为只要是对患者康复有利的治疗手段,就应该积极采用.他常跟我们说“开刀就像手法一样,都是治疗的手段;开刀不是西医的专利,中医自华佗就开刀”,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车祸伤、机器伤、复合伤等越来越多,单纯的正骨手法已经不能解决一切,常教导我们一定要重视学习,更好地为患者怎么写作,解除人民疾苦.对于数字骨科的研究,苏教授亦兴致勃然,赞赏有加,在其主持下所进行的膝关节的三维有限元分析[22-24],建立了膝关节模型、系统分析了膝关节的生物力学.苏教授在继承和创新中,发扬了传统中医骨伤科学,也为其发展书写了新的篇章. 苏培基教授的医术医德在粤港澳等地享有盛誉,慕名而来的求医者众多,为患者解除了不少疾苦,受到了医患的高度赞扬,而其深厚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更是值得我辈努力学习、发扬光大.苏教授在30多年的临床实践中,注重继承、总结和创新,对现代医学和前沿科学也勇于探索和学习,博采中西医两家之长,为己所用,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学术思想体系,其正骨要旨强调以“刚柔并济,内外同治、动静相宜”为大法,并将它贯穿到治疗康复的全过程.在实施手法整复时,应以“望、闻、问、摸”为先,以“正骨不伤筋”为要,力求做到“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提倡在夹板固定或功能锻炼等外治的同时,辨证采用“临证辨早、中、晚,方药宗化、和、补”的临床思维,形成了辨证以“早、中、晚三期”为基础,拟方以“活血”为总纲,以“化瘀、和营、补肝肾”为治法的学术主张.多年来,他在总结前人治疗经验的同时,勤于钻研新理论、新技术,积极研究探索中西医结合治疗骨伤科疾病之路,为本院骨伤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苏培基教授简介:苏培基,男,广东省中山市人,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骨伤科学科带头人.现任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中山市中医院)副院长、骨伤科主任医师、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骨伤科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医药学会脊柱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中山市中西医结合创伤骨科中心主任、骨伤科研究所所长、中山市中医药研究所骨伤研究室主任、中山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中山市医院管理协会副会长、中山市中医药学会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主持开展医疗新项目30多项,获广东省重大科技成果登记2项,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立项3项,中山市科技进步奖11项,发表80多篇学术论文,出版医学著作5部,代表我院10多次出席国际骨科学术会议.曾获中国人才研究会骨伤人才分会、世界杰出人才学会“跨世纪骨伤医学科技杰出人才”“中山市优秀专家、拔尖人才”“中山市十杰市民”等称号.

[参考文献]

[1] 何应华,李主江.何竹林正骨医粹[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27,33,194.

[2] 梅全喜,苏培基,钟希文,等.跌打镇痛液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成药,2002,24(8):632-634.

[3] 杨雄健,苏培基,吴惠妃.伤科壮骨片方对骨折后期骨折愈合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6):1881-1882.

[4] 黄春梅,苏培基,李大刚.中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用药规律分析[J].湖北中医杂志,2006,28(9):36-37.

[5] 李大刚.舒脊方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0例临床观察[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6] 陈敢峰,苏培基,简绍锋.舒脊方治疗腰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疗效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09,31(1):46-48.

[7] 苏培基,梅全喜.熏洗疗法的历史沿革[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4):349-350.

[8] 苏培基,梁必如.伤科洗方的实验研究[J].中医正骨,2002,14(12):11-12.

[9] 苏培基,梁必如,伍中庆,等.伤科洗方熏洗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3,11(5):25-28.

[10] 苏培基.中药熏洗治疗关节损伤260例[J].中医外治杂志,2000,9(6):17.

[11] 黄星垣,李大刚.伤科洗方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观察[J].亚太传统医药,2009,5(3):40-41.

[12] 高大伟,苏培基,伍中庆.伤科洗方结合关节镜治疗膝关节粘连41例小结[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7,13(5):469-470.

[13] 苏培基,伍中庆,吴宇峰,等.微创手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撬拨正骨手法与关节镜的联合应用[J].中医正骨,2004,16(1):21-22.

[14] 苏培基.胸腰椎复位器治疗屈曲型胸腰椎骨折[J].中医正骨,2000, 12(3):27-28.

[15] 刘永恒,苏培基,陈敢峰,等.撬拨复位改良Dick支架外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J].中医正骨,2002,14(1):39.

[16] 苏培基,刘永恒,伍中庆,等.改良Dick 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9 5(6):344-348.


[17] 李兆青,苏培基,伍中庆,等.改良Dick支架外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J].中医正骨,2002,14(7):43.

[18] 吴俊哲,苏培基.超微型改良Dick外固定支架治疗小儿胫腓骨骨折12例临床报告[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6):676.

[19] 吴俊哲,郑臣校,苏培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结合中医分期辨证治疗不稳定性骨盆骨折19例疗效观察[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 27(4):327-329.

[20] 吴俊哲,苏培基,陈敢峰,等.CD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36例[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6,23(3):39-40.

[21] 苏培基,黄谨,陈敢峰,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8例报告[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1996,2(5):371.

[22] 吴宇峰,苏培基,伍中庆,等.髌骨的三维有限元重建及初步力学分析[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4,12(2):1-3.

[23] 吴宇峰,苏培基,伍中庆,等.胫骨上端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J].颈腰痛杂志,2004,25(3):158-160.

[24] 苏培基,吴宇峰,伍中庆,等.股骨下端三维有限元模型反应其真实几何结构的意义[J].中国临床康复,2004,8(11):2064-2065.

(收稿日期:2013-05-03 本文编辑:许俊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