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中课题出示的时机选择

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6208 浏览:20829

每一节数学课都有相对独立的课题,设计课题是数学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出示课题是全课板书的重要内容,课题出示时机的选择既是教学流程中基本环节的安排,也是教学艺术的体现.

小学数学课题是教学内容的浓缩,有的是数学问题的抽象,有的还是数学思想方法的集中体现.课题在学生的数学学习中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郾目标导向作用.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是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参与学习的前提条件,在学习中应让学生时时明白在学什么、学得怎样.虽然学习目标揭示的方式很多,但是利用揭示课题引出需要探究什么数学问题,是提出学习目标最常用,也是最能达到“顺水推舟”效果的时机.

2?郾思维引领作用.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正确的数学思维也是课题的任务之一.如,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指引学生去探索哪些数是3的倍数,这些数有什么特点.又如,课题“通分”,能吸引学生联想什么是通分,如何通分,通分有什么作用等.可见,数学课题能引领学生沿着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向开展学习活动.

3?郾总结归纳作用.课题在板书中是“总纲”,一节课的内容可能比较庞杂,学生往往抓不住重点,课题恰恰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利用课题的记忆与联想,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理解概念、掌握方法,对认知结构起到梳理与整合作用.

4?郾激发兴趣作用.课题的出示往往是激发学生积极投入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因为它能满足儿童的好奇心,即今天要学习什么内容.如“按比例分配”是在学生以前掌握的“平均分配”反而不合理的基础上去研究,恰当的课题出示时机能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要让课题的上述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不仅要考虑课题设计的合理性,更重要的是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出示课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课题不过是乐曲中的“引子”、戏曲中的“序幕”,它费时很少,导语也可能只有短短几句,但根据不同课的特点,课题揭示的方法不同,教学效果也可能迥然不同.

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一些教师对课题的出示非常随意.有的习惯在上课前就将课题写在黑板上;有的想什么时候出示课题就什么时候出示;有的甚至到课堂总结时发现没有出示过课题,匆匆补上;也有的一节课结束了,在黑板上还找不到课题.


究竟什么时候才是揭示课题的最佳时机?这不能一概而论.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有可能是出示课题的最佳时机.以下通过几个实例加以阐述,以期窥斑见豹、抛砖引玉.

1?郾在上课开始出示.这是指上课一开始,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揭示课题.这种课题出示的时机通常是在下列情况下:一是课题与前一节课的课题相同或相近(尤其是练习课),这时直接出示课题能使学生在头脑中快速建立起联想,实现与已学知识的沟通.二是一些起始课,并且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所了解、准备和期待的时候,课始的直接揭题既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节约时间.例如,“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作为后继课,不妨直接揭题:“上次课我们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又如,“分数的意义”是在学生学习分数的初步认识后进行教学的,上课开始,教师可出一个分数,提问:“记得这叫什么数吗?这个数表示什么意义?”顺势揭示课题.

2?郾在铺垫之后出示.这是出示课题最常选用的时机.教学新知识前的铺垫既起着为新知识学习铺路搭桥的作用,又承担着新旧知识的过渡任务.作为转折,通常需要在这一阶段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指引数学思维的方向,而最简捷有效的方法是揭示课题.例如,“按比例分配”一课,教师设计以下的情境导入:“同学们认为怎样分东西是最公平合理的?”(平均分)“今天体育老师将24个篮球分给男女两组同学练习,帮老师分一分.”(每组各12个.)“有没有不同意见?”(可学有意见,因为男生有30人,女生只有18人.)“怎么分更合理?”在学生感受到需要有一种更合理的分配方法时,教师适时出示课题.为了突出课题的目标导向作用,通常可以让学生析题,如,看了课题,你联想到什么?知道了什么?你想知道什么?有什么疑问等

3?郾在新授课中间出示.有的课题目标导向作用并不明显,在学习新知之前学生看了无法理解.为了让课题出示过程起到对概念、规则或思想方法的强化及对其内涵与外延剖析的引导作用,可以在新知识教学过程中适时揭示课题.例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引导学生研究三个分数3/4、6/8、9/12的关系,体会分子与分母的变化规律,概括后出示课题.揭题后继续对这一规律进行分析、理解、拓展.在这一时机揭题的好处在于学生已经对这一数学规律有所感悟,既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了规律,又突出了本课时的重点,使课堂教学伴随课题揭示形成.

4?郾在巩固之前出示.有的学习内容比较浅显,探索过程基本上由学生自主进行,有的后继学习内容是在先学内容基础上采用尝试学习方法完成.这类教学内容在课前揭题过分直白且不利于激发学习的探究兴趣,在新授课揭题又容易打断不同学生研究问题的思路.这时,不妨考虑在新知识学习刚结束,将要进入巩固应用环节时出示课题.这一时机揭题既是对学生新知学习过程的总结,也是知识应用的承上启下.例如,教学“连续退位减法”时,当个位不够减,而十位的“退一”过程又“无法实施”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尝试验证归纳出课题,作为对新知识学习的总结,为学生下一步巩固练习定下基调.

5?郾在总结阶段出示.有些课题或有利于创设悬念,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或能引导学生抽象概括,优化认知结构,或可以避免喧宾夺主,突出知识重点,有利于体系建构.对这些课,有时可以在学完后启发学生自己设计一个课题或给这节课归纳一个课题.例如,“9加几”一课,学生运用“凑十法”,通过9加2、3、4、5、6、7、8、9的计算,掌握计算方法,发现计算规律.显然,过早出示课题“9加几”只会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过分关注题型,而忽视对“凑十”的数学方法和规律的探究.教师可在全课的总结阶段发问:“这一课,我们计算了哪些题目?”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揭示课题更合理.又如,“分米和毫米”这一新知识的学习是在指导学生用已经认识的“米”和“厘米”来测量长度、进行表达与单位换算的过程中逐步认识分米与毫米的.在总结阶段可以让学生总结今天用到了哪些长度单位,并按一定的顺序排列这些单位,从而完成课题的揭示.

6?郾分阶段有层次地出示.有的课题概括的教学内容较多,表达的词语较长,有的甚至有几个并列的定语,有的课题体现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包含了较丰富的数学信息.这些课题在教学中一下子出现不利于学生的感知,也不利于形成明确的学习导向.至于在哪些阶段出示课题中的哪部分,应该由课题的特点而定.例如,课题“最大公因数”包含了三个具有递进关系的数学概念: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教学时分三次出示这个课题既能体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也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第一次可以在导课阶段,利用对因数概念、求法的回顾顺序出示课题的第一部分——“因数”;第二次可以新授阶段,即探索出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后,把“公”添加在先前出示的“因数”前面;第三次在经历了对公因数的概念、特点、求法的学习后,研究公因数中一定有最大数,随之出示“最大”,从而形成完整的课题——最大公因数.

适时巧妙地揭示课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对突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思维、总结学习内容具有积极作用.因此,讲究课题的揭示技巧,关注课题揭示的时机选择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当然,“教无定法”,课题揭示时机的选择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的特点灵活运用.

作者单位

浙江省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责任编辑:李瑞龙◇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