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认知规律,培养学生学习方法

更新时间:2024-02-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8440 浏览:81799

摘 要:古语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古人把“传道”摆在首位,可见它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传道”即是传授学生学习的方法,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和规律,才能事半功倍,学有所成.“传道”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它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传道”的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如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信息的感知、接受、整合以及输出的过程等.

关 键 词 :认识规律 学生 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078-01

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要求改变过去教学中普遍存在单一、被动的学习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从注重教师如何“教”到注重学生如何“学”.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刻意地创设一定的情境,有意地培养.而初三思想品德课与初一,初二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学生的学习方法,也要有所不同.

首先,要教会学生如何预习.

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先学阶段,是认知规律中信息感知阶段,是学生主体作用表现的最充分阶段.教给学生的预习方法就是教会学生学会看书.

1.看书前明确看什么

学生预习时,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我将这节课要讲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问题出示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有目的地看书,这样就可以做到看书有的放矢.

2.看书时知道怎么看

看书时,正文细细读,“相关链接”和书中的事例快快读,将老师出示的问题逐一地解决.教会学生预习看书做“记号”,养成不动笔不看书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是课堂学习的前提,是一种自我探究、自我发现的学.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经历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解决问题的科学的认知过程,是一种亲自体验知识形成的过程.在预习过程中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学生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能够在熟悉教材,获得知识的同时,逐步提高研究探索的能力.

其次,要教会学生质疑和思考.

在学习过程中质疑和思考是认知规律中信息接受阶段.如果说,预习的阶段是对事物表象浅层次的认识,那么质疑和思考就是对事物本质深层次的探求.

当遇到书中某个观点,要引导学生质疑并思考为什么会有这个观点?在现实生活中这个观点可以解释哪些现象?看到社会中某个现象时,要培养学生质疑和思考这个现在和教材中的哪一个观点有关?为什么有关?怎么来解决?长此以往的锻炼,学生就不再是别人观点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质疑和独立思考的学习者.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会主动把某个观点的来龙去脉讲给学生听,让学生接受起来不那么突兀.这样也可以培养学生养成质疑和思考的习惯和“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意识.例如,讲到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时候,我就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人口会迅速增加?后来我们国家又怎么想到要搞计划生育的?是谁第一个提出来的?这样,不但会加深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也会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也渐渐会对一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

在现实生活中,也要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比如“达沃斯”经济论坛在大连召开,这件事情和我们学过的哪个知识点有关?说明了什么问题?“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和我们书上的哪个知识点相关?这样的培养,有利于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把抽象的知识“物化”,不仅仅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程,无形当中也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让学生更加关注新闻和关心国家大事.

其实培养学生的质疑和思考也是学生与知识之间的一个交流过程,也是认知规律中的输出过程.

最后,教会理,归纳总结知识点.

教会理,归纳知识点是认知规律中对信息的整和过程.

初三学生面临中考过关性考试,对知识体系的整理,归纳总结的要求更高.如何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学会整理,归纳总结知识点,做到小知识点不遗漏,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要求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能总结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分析教材结构及其内在联系,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及体,使零碎的知识网络化,分散的知识条理化,具体的知识系统化,从而构建基础知识的立体框架结构,从宏观上把握住课本的知识结构.当然说起来容易,作起来难,对于教师来说,都是有难度的,更何况对于学生.

开始的时候,教师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也不要求学生将整本教材都能系统的整理出来,但是这种方法要教给学生,让学生有这种意识.这种方法和意识也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刻意地去培养.这种培养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首先,教师先将一些框题的知识点按照框架图的形式整理好抛给学生,使知识点在学生的头脑中系统化.然后,找一个知识点特别清晰,重难点明确的框题,学生在知识点掌握的很好的情况下,让他们用自己的方法来给这个框题进行归纳.形式可以是图格,结构图,条目等等,让学生感觉经过自己的整理后,对本课的知识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条理更加清晰,重难点也更加明确.找三、四个框题做这样的尝试之后,试着让部分学生对一节课的内容进行这种总结.这种尝试不适合所有的学生,要承认学生的差异性,他们的能力不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也不同,所以可以让部分对知识掌握较好的学生,能力比较强的学生来做,并在课堂上展示.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知识在他们的头脑里更加条理化了,变成了自己的东西,学习起来就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达到这种程度,因为毕竟学生的能力层次不齐,所以也不能强求.对于那些能力一般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就整理出一个框题,素质,能力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整理出一节课,甚至一个单元.总之,要遵循的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


将这种方法教给学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也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贝尔纳说:“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妨碍才能的发挥”.因此,在初三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才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