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地坛》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882 浏览:56883

【中图分类号】 G6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4-058-01

一、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在必修一我们学习了苏轼的《赤壁赋》和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二位作者写这两篇文章时,都遭遇了人生一大挫折――贬谪,我把这称为人生中的“灰暗”时刻,他们共同选择了借寄情山水来超越挫折.如果现在的你我也遭遇人生中“灰暗”时刻,怎么办?其实我们可以学一学史铁生,他在人生中“黑暗”时刻――注意我用了“黑暗”,我们考试没考好,被老师家长责骂了,被别人侮辱了,甚或是失恋了,只能算是人生中的“灰暗”时刻,而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这才是人生中“黑暗”时刻――从身边找寻“精神支柱”,从而走出“黑暗”.

(二)示标.1. 理解把握课文涉及的对生死感悟的内容 ;2. 体会、学习课文景物描写的技巧与作用.

(三)预习检测.1. 阅读课文,归纳史铁生的简介;2. 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几段?尝试归纳段意;3. 体会课文第一部分景物描写的写法和作用?

(四)作者简介(预习题一).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语句,归纳出史铁生的简介.

明确:二十岁上忽然截瘫了腿.最初几年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只好在地坛里思考,得到了母亲的理解和帮助.母亲去世后,小说发表和获奖,终于碰撞出一条路.

(五)整体感知(预习题二).1. 讨论:课文第一部分可以分为几段?尝试归纳段意.

学生发言.

点拨:注意“我与地坛”的关系

明确:一、1-2节,我与地坛的缘分

二、3-4节,我走进地坛

三、5-7节,我读懂地坛

2. 总结,根据上面的分段,能否用一句话概括第一部分的内容?

明确:地坛给予我的启示.

3. 探讨:在地坛,我有了哪样变化?

明确:失魂落魄――逃避――考虑死――不急于求死――如何活得好一些

总结:在地坛,“我”走出“死”的黑暗,明白“生”的意义

(六)研讨课文(预习题三).既然是地坛帮助“我”走出“死”的黑暗,明白“生”的意义,那毫无疑问是地坛的景物让作者参透生死,下面我们就一起看看史铁生的景物描写.

探讨:文中三处景物的特点、写法、作用.

交流:你们喜欢文中哪一处景物描写?然后学生发言.

老师交流:我喜欢第一处,在一些资料和读者的眼里,第一处平淡无奇,但是我喜欢,理由有二:第一,我把这一处概括为“繁华落尽见真淳”,只有这样的地坛才能接纳“在最狂妄的年龄残废了双腿”的史铁生.第二,我喜欢这一处的动词,非常准确而又有表现力的动词――“剥蚀”、“淡褪”、“坍圮”、“散落”.比如“剥蚀”,因为琉璃是古代一种带颜色的工艺品,正是在风吹日晒下,被侵蚀,颜色开始剥落褪去,所以用“剥蚀”就比“侵蚀”或“褪去”准确.而“淡褪”非常具有动感,让我们能想象到“炫耀的朱红”是如何一点一点的褪色,褪去原来的繁华.我们说写景最关键的就是能用准确的动词和形容词来生动的表现景物,而我们同学恰恰在这一块时常有心无力.

探讨:第二处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共同的精神?

明确:卑微渺小却奋斗不止,正是这样的景物让作者“不急于求死”.

探讨:第三处六个“譬如”,你能否读懂,这六个“譬如”有什么共同点?

明确:第三处景物共同点在于“困厄落寞展壮美”,契合了作者“如何活得好一些”的思考.

总结:三处写景值得我们学习的技巧主要有:准确的动词和拟人化的细节描写

三处景物描写都是“有我之境,景随情生”,景为情怎么写作.

第二课时

(一)导入. 若说第一部分是写“我与地坛”,概括第二部分.

(二)活动交流.请划出文中“我”对母亲认识的有关句子,并交流研讨哪一句可以看做“文眼”?

明确:文眼――母亲的苦难与伟大才在我心中渗透得深彻.

(三)讨论.文中哪些段落分别写了母亲的苦难和伟大?又应做何理解?

明确:1. 9――12节,写了母亲的苦难;13――17节,写了母亲的伟大.

2. 苦难的表现:艰难的命运,9到11节相关文字;

伟大的表现:坚韧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14到17节.


(四)讨论: 16节写到“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路”该如何理解?

提示:可联系第一部分理解.

明确:路就是如何活着,好好活着.

总结:史铁生领略的母爱是苦难与伟大,所以有了活下去的勇气,可以说地坛就是母亲,母亲也就是地坛,二者在史铁生的精神生命中是等重的.他在行文时也是讲求安排的,先写了苦难,才凸显后面的伟大.

(五)拓展:说说你感受到母爱的特殊之处.

三、教学反思

关于史铁生的“生死观”还以联系当下中学生直至博士生的种种新闻加以拓展,但是会占用时间,冲淡语文课的特性,不妨布置读后感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思考.

关于景物描写,第一、二处的动词,第三处的意境都值得深挖,但需要教师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和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来支撑.落实到这节课,应该让学生以“读――学――练――评――悟――练”的模式形成对景物描写中动词运用的掌握.

关于对文章感知的把握,未必要遵循教学参考,只要能读出作品内在的结构,读出自己的理解,并且提供恰当的支撑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