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优点、问题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849 浏览:20111

摘 要:导师制是以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运行模式,它的主要目标是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教与导、学生的学与做的积极性.该文首先介绍了本科生导师制的历史与内涵,然后指出本科生导师制的主要意义,最后对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


关 键 词:本科生导师制;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7-4257-02

The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oftheUndergraduateTutorialandMeasures

LIANGHeng

(SchoolofComputerScience&Technology,XuchangUniversity,Xuchang461000,China)

Abstract:Thetutorialsystemisakindofoperationmodelwithteacher-leading,whosegoalistogivefullplaytoboththeteachers’instructorandstudents’learning.Thispaperintroducesthehistoryandconnotationoftheundergraduatetutorialsystem,pointsoutthesignificanceoftheundergraduatetutorialsystem,andanalysissomeproblemsinimplementationprocess.

Keywords:undergraduatetutorialsystem;modelofteaching;personneltraining

随着招生范围扩大,高校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怎样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不下降并且稳步提高是摆在每一所高等学校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1].而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为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了一个有力的支撑,因为它有利于缓解高校扩招背景下有限的教师资源与相对无限的学生需求的矛盾[2].

导师制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是由14世纪创办牛津大学新学院的主教威廉威克姆提出并实践.但是直到19世纪末,导师制才首先在牛津大学剑桥大学被运用于本科教育[3].所谓导师制,是指指导教师对一部分少数学生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一般情况下,传统的教学是以“教”为主,而导师制是以“导”为主的教学模式,以此来培养、提高学生们在今后的学习、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导师制中,师生关系将更加亲密:导师通过对学生的观察,指出学生存在的各种不足和应该努力的方向;而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自身情况提高德育层面和知识层面[4-5].

1本科生导师制的优势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与个性化知识结构的形成

与普通的课程培养不同,导师制的重点是鼓励学生从自身兴趣出发,发挥个人特长.导师制的目的在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需要,在建立在此目的的基础上,促进教学相长、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就业的转折阶段与最后关键储备期,同时也是学生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导师制可以促进老师和学生全方位的交流,主要包括学习、思想、生活、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等.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了解导师的研究项目并进行参与,在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自身的科研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导师也可以结合本专业的发展,给予学生专业方面的指导,使学生在立专业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和专业发展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从未形成相对合理的个性化知识结构.导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潜默移化的培养了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对于计算机类的本科生而言,导师可以将项目中部分原理简单易懂、可操作性强的科研任务进行分解,将任务按照实际情况分配给学生完成,进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科研能力.

2)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监督管理能力

大学阶段是人生中的一个重要的承前继后阶段.学生如果没有在大学中培养很好的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将很难取得理想的成绩.大学生完成了高中部分的学习,进入大学后,他们会发现大学的学习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老师的授课方式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一些改变.在大学中,任课教师只是授课,而辅导员的工作只是对学生的思想和生活进行管理,他们的工作路线几乎不相交,这样就造成了学生工作和教学工作相互脱节的状态.导师制的实行,补救了这种弊端,尤其是对于那些从传统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型的高校,实现了从以“管”为主到以“导”为主的教学模式,导师在认真全面科学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辅导员日常管理,以人为本,在自我管理意识和方法等方面寻找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同时,优秀的本科生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从未能够更好地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从这一点来说,培养过程也是发掘优秀研究生的过程.

3)对老师综合素质的挑战

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的首要条件是要有高素质的老师.高校向社会输送人才的内部力量是学生,推动高素质的培养的外部力量则是老师.导师制的实行,对导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导师不仅要有高尚的师德、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精湛的技艺、健康的心理.导师深厚的专业造诣和扎实的教学功底,是言传身教的质量与效果的保障.另外,导师的情感、态度、性格、自我意识等是影响学生心里素养形成的一个直接的重要因素.正所谓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方针,教育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都需要通过教师来实现.现代教育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不断提高的教师素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要想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就相当于纸上谈兵.最后,导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优秀的本科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一些青年导师可以提前体验培养学生的乐趣,提前掌握培养研究生的方法.

4)加强了师生的双向交流沟通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如果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将无从下手,即使勉强为之,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导师制的实行,使导师在思想上放下“架子”,学会倾听、鼓励、交往、合作.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方式比较灵活,学生有机会表达自己观点、建议,因此更易于产生平等感和参与感,这有利于双方的互相理解,形成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

2实行本科生导师制的限制因素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具有一定的优势,但现在在我国本科生导师制还没有大范围的普及,主要有以下限制因素:

1)师生比例的限制

面对我国大学逐年扩招本科生数量不断增长的现状,师生比例变得不合理.每个学校教师资源有限,无法为每一位同学配备优秀的导师.而现实问题是,我们不能控制招生数量,也要避免由于导师制的推行而使导师承受的教学负担过重压力过大,使导师制成为一种形式.

2)经济因素的限制

推行本科生导师制所需的经济投入主要包括配套设施的建设所需费用,比如科研室、配套机房、科研经费以及导师教学的报酬.经济因素必然是制约大学实施本科导师制的一个重要因素.

3存在问题

1)职责与工作内容不够明确

我国高校推行本科生导师制的前提是转变思想关念.就导师而言,由于受传统教育管理模式的影响,一些导师不能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教书与育人的关系,人为的将他们分裂开.同时,学生也不明确导师的确切职责范围,不知道遇到哪些问题应该去找导师帮忙.

2)考核指标难以量化,激励措施不足

在导师制实施中,有关考核办法的硬性规定内容难以量化,而且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帮助也不是立竿见影一蹴而成的.因此,对于导师这部分工作的考核,只能是相对地进行比较评估,可能会有失公允的情况.同时,高校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激励措施比较松懈,导师对本科生的工作并没有纳入到学校的报酬体系中,执行过程也只是流于形式,名不副实.

4对策与建议

1)明确本科生导师的定位与职责

参照清华大学对本科生导师的定位,导师的职责为:帮助学生规划在大学中及以后的学习与生活.拓宽学生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提高其学习、实践和处理人际关系能力.指导学生拥有正确做人做事的态度.导师的职责是指引学生做人和做学问,要做到“四个结合”,即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课堂教育和课外教育相结合,共性教育和个性教育相结合,严格管理和亲情感化相结合.

2)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

导师在受聘期间,应享受导师津贴,导师的工作应该按指导学生的数量、质量计入其教学工作量.还应该建立健全的导师评价制度,对优秀的导师予以适当激励,对较差的导师进行批评指导改进,构成监督、评价、激励体系,保证导师制的良性运行.

5总结与展望

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把培养综合素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贯彻到高校教育教学中,以教师主动带来学生主动,化师生远距离居住为近距离交流,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目前,本科生导师制在我国仍然是一项新的教学探索.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学分制的进一步完善;社会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不断提升的教师资源;不断加大的高等教育的投入资金,今后在我国将必然普遍实行高校本科生导师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