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帆上市,操刀必割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5070 浏览:117830

筹备4年之久的力帆上市已进入证监会“缄默期”.然而,业界关注的焦点并非力帆能否顺利成为第一个A股上市的民营汽车企业,而是更为关注力帆借上市风口所进行的一系列操刀动作:靠拢新能源、斯巴鲁合资争夺战、三溪口建厂等力帆的野心和另辟蹊径的商业智慧无不彰显于其梦寐以求的资本市场中.

原计划早在2008年就启动上市的力帆集团,由于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上市进程一度被搁置,虽然早早就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引进多家战略投资者,但上市计划一直未能如愿.

如今,力帆的迫切上市与其资金状况和建设轿车第二工厂息息相关,经力帆集团常务副总裁关锋金确认,力帆轿车第二工厂地点将换址到重庆三溪口,并即将开建.这样看来,力帆的上市似乎已经接近尾声,有望年内实现.

整合操刀

曾有业内人士质疑,力帆上市态度频频变换,其一是可借事件炒作来增加率,其二就是将声势做大,未来一旦被并购,也能以高姿态换个好价钱.面对质疑,力帆集团董事长尹明善曾态度坚决地否决了与北汽重组的消息,但事实上,力帆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消息从未中断.

早在力帆汽车项目投产前,为了一张“准生证”,就曾找过长安、东风,但并未取得实质性进展,后来力帆仍继续在国内外寻求合作伙伴.如今,国内汽车企业对斯巴鲁的合资争夺战已经上升到白热化阶段,包括力帆在内,已有一汽、上汽、北汽、江铃、奇瑞共6家国内汽车企业与斯巴鲁传出绯闻.

力帆高层表示,“此次力帆与斯巴鲁接洽国产事宜,突显了地方政府的作用,力帆确实在与斯巴鲁接触洽谈,并期待能够成功,重庆市政府部门也同样希望力帆能够与斯巴鲁合作成功.”如此的自信,为暗藏玄机的力帆上市加注了几分剑拔弩张的味道.

年过七旬的尹明善万万没有想到,时至今日,汽车会最终取代摩托车成为力帆的主营业务,而对于资本市场,尹明善的狂热更是由来已久,他曾强调:“纵观全球,没有一个优秀的汽车企业不上市.”但对于上市的具体进展情况,尹明善不愿多谈,“我们已经进入静默期,证监会需要我们保持沉默.”眼见吉利实现香港上市,奇瑞也从未停止过进军内地A股市场的步伐,同为自主品牌,力帆实现A股上市也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力帆,外界比较感兴趣的话题还有一个:尹明善如何为自己挑选接班人上市与接班人这两个看似没有关联的话题却产生了交织,通过上市把公司公众化,彻底解决作为家族式企业公司治理的结构难题,这也是正是力帆借上市之口,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突围的努力.力帆上市已成为尹明善的双刃剑,“上市会对家族化的管理有一些约束,通过上市可以实现公司管理制度化和国际化的跃进.”

趁“市”转帆,另辟新能源

或许有人认为,力帆进军汽车产业4年来的成绩并不理想,虽说去年销量同比增长150%,成为全国增幅最大的汽车民企,但仅仅6万辆的年度销量却只能充当国内大型乘用车企业一个月的业绩.

和传统汽车巨头迥异的是,尹明善深信一家较小的公司能够比一家较大的公司发展得更快,这种心态使力帆汽车在扩张过程中步履谨慎.“猪向前拱,鸡向后刨,天生一物,必有一路,力帆可以到全世界去找食.”

尹明善并不在乎出现问题,而更在乎如何有效解决问题,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问身边的人,什么是政治政治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的少少的.又问,什么是军事军事就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

从以往来看,力帆过度重视海外市场,而忽略了国内市场,如今力帆已经开始走内外并举的道路.更重要的是,力帆如今已把希望寄托在了新能源汽车上,在传统汽车领域积淀不深的力帆汽车,可以在新能源汽车领域里轻装上阵,这也正是力帆布局上市的另一步棋.

从2006年元月推出首款产品力帆520至今,力帆汽车旗下车型已经拥有620、520、520i、320四大系列.就在上半年结束的北京车展上,力帆推出了多款新能源汽车,分别是620、320电动车以及620的CPT和520的改良车,还有电动能源的SUV.而目前正在举行的上海世,力帆620电动车就承担了警务工作,这正是力帆在新能源汽车上实力的体现.

2010年力帆轿车的整车年产能将达25万辆,发动机工厂产量将达到20万台,年产量5万辆的内蒙古SUV的生产基地和重庆市璧山县年产20万辆的微车生产基地已经开工建设.此外,力帆还加快了海外出口战略规划,在未来几年内,海外再建五个工厂,分别落户在西亚、西非、中南美、南亚、南非等地区.综上累计,未来力帆产能将达到45万辆,这与此前尹明善的“力帆汽车要做到50万辆才能解决生存问题,走入良性发展轨道”的说法趋于一致.

可按照尹明善的发展形势分析,到2015年,力帆至少还需要再往汽车产业上投资45亿元,才能达成年产40-50万辆的发展目标,目前力帆已经自筹了24亿元,实际缺口还有20亿元左右的资金需要“支援”.

有人说,做自主品牌轿车是力帆一生的豪赌,而这场的成功几率却渺茫不清,我们暂且无法评价力帆进军汽车领域这一举动是否成功,也无法评论力帆汽车之路能否延续昔日摩托车的辉煌.但至少到现在,我们还能看到力帆在汽车商业市场中努力奋斗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