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人才应用能力培养之

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196 浏览:95487

(三)实践教育受困于传统教学管理方式

实践教学的应用能力培养难以落实,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保障条件的问题,有些是课程实施和管理本身的问题,在此,本文仅仅从课程实施和管理的角度讨论该问题.应该说,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应用能力已有一定认识,但由于一方面操作条件不成熟,实践课程设置比较困难,另一方面本科课程设置标准也没有对这类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做特别的规定,因此大部分高校都放低了要求,把实践教学放在了辅助从属的地位,导制其在投入、基地建设、师资培养上均得不到足够的保证.由于实践教学的动态性较强,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监控,大多数实践教学以一篇实践报告、几周的实践时间、实践单位的证明等静态的指标来考核并予以认可,这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这样,实践教学的评价也会因缺乏科学性而变得不权威,教师的激励机制相应得不到重视.这些状况亟待改善.

三、对策: 以“应用能力”为中心改革课程体系

(一)通识教育围绕专业教育构建课程体系

以专业教育为基础,建立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可以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选择开放性通识课程.如前所述,本科教育仍属于专业教育,而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比较窄的领域,与其他学科对话的基础并不宽厚,因此,要实现专业基础上的通识教育就必须选择开放性的通识课程,使其与专业及其学科领域的理论能够互动、响应和沟通,搭建他们之间的对话基础[11].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通识课程的变革同样要展开与多种文化的对话,包括与学生生活形态的对话,而不应是课程设计者单方面的、带有某种偏见的“独奏”[12].


第二,根据专业教育的需要调整通识教育课程的内容.针对通识教育空泛的弊端,以“适用”为原则调整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公共基础课程设置,针对专业的特点和要求,优化和调整公共课程的授课内容.专业教学部门可就本学科专业公共课程知识、技能的侧重点向公共教学部门或者教学管理部门提出要求,公共教学部门根据这些要求调整教学大纲,争取做到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教学大纲.此外,还可根据学校的学科特点,系统科学地优化一批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于一体的课程,建设通专交融的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精品”课程.[13]

(二)专业教育强化应用理念增加职业知识

第一,改变传统课程观.实现课程理念从“知识传授”向“素质培养”的转变,探索“应用能力”培养内涵.克服学术本科教育标准的影响、克服“与职业教育”划清界限的思想、克服因脱离职业教育系统而导致的应用性教育的隐性萎缩,以及因此而造成的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供需失调.正确认识应用型本科教育中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的重要地位,强调课程建设优先与社会而不是与学科对接[4]41-44.同时,大学课程的实施要重拾专业本位的价值取向,不能无视学生的专业背景,要依据专业特点,围绕专业定位,实现知识与能力,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三维目标,促进主体的专业发展以及课程自身的发展.[14]

第二,加强课程应用性.课程设置不仅要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专业教育的学科性,也要充分考虑一线人才对工作一线的适应性要求.所以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生产或怎么写作的现实需要,更多地倾向于现成、实用技术与规范的经验知识.而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相关结论及其推导过程,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其使用方法,学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可尝试引入德国模块化课程方案,即系统化的课程,它是根据专业的能力要求,集合不同学科专业的知识要点,形成有相互关联的课程体系.笔者认为,这一课程方案能够拓展狭窄的专业知识视野,又能脱离学科知识的空泛,兼顾了理论的适用和能力的应用,适合于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当然,由于国情有别,在引入模块化课程方案的同时还要关注我国的人才培养特点,周全考虑课程改革具体举措.

第三,融入职业知识点.应用型本科人才直接面向的是行业、企业工作岗位,要培养“零适应期”人才,适当的职业素养也是必备条件.所谓职业素养就是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几个方面,它是鉴别绩效优秀者和一般者的关键要素.[15]对此,高校应引起重视.如:在大学生的入学教育中,使其明白专业学习与职业的关系;配合实习课程,开设相关的职业素养指导课程;在相关的职能部门中增加协助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职能,为学生提供实际的职业指导.等等.

(三)实践教学要探索新的管理机制

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机制,并落到实处.第一,应正确处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构建合适的比例关系.第二,着力于综合性实验、实践课程建设.根据专业要求,增开设计性、研究性、综合性强的实践内容,减少简单的模拟、论证性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第三,加大实训比例,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比如,在熟悉本专业岗位实际情况方面,低年级时,可以让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企业去实习,主要熟悉工作的基本过程和增加对工作环境的认识.第四,设置集中的实习学期,规定四年制本科教学中,要有半年以上的实习期,实习期间可少量设置与实习相关课程,如权利、技术英语、企业管理、生产管理等.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主要由企业的技术与管理人员指导和管理.实习结束由指导老师写出实习鉴定,作为毕业考试的必备条件.第五,要求必须在企业完成毕业论文.学生选择题目后,到相应的企业去,在实践中进行实验和探索.或者直接到企业去选题,完成毕业论文.这是一种特殊的实训,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实习.目前,这只是一个选择性的要求,一旦变成一个必然性的要求,校企之间的合作可能会更加积极和普遍.□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