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庆阳刺绣的若干

更新时间:2024-0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137 浏览:19274

摘 要 :甘肃庆阳是周祖农耕文化的发祥地,伴随着农耕文明的发展,各种民间艺术争妍斗奇,庆阳香包是这些为数众多的艺术种类中最耀眼,也最具艺术穿透力的品种,如何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庆阳香包的艺术精神,这将是我们急需解答的问题.

关 键 词 :庆阳香包;传承发展;产业化

中图分类号:J5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02-0033-02

庆阳刺绣又简称为“陇绣”,是黄土高原民间工艺苑中一朵奇珍秀美的奇葩.它历史悠久,技法独到,文化底蕴深厚,以古朴率真的风格独绝一世.多少年来,勤劳质朴的刺绣人以针如何写,以锦作纸,在飞针引线间绘制着她们的生活,传递着她们的心声,表达着她们的审美情趣和思想观念.

庆阳偏居西北一隅,山大沟深,交通不便,由于地理环境的制约,使得庆阳刺绣一直处于“养在深闺人未知”的境地.随着我国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庆阳刺绣终于迎来了她的春天.自2003年起,我国启动了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成立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设立了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庆阳市政府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认真落实,积极响应,邀请各路专家,经过反复研讨,终于在2002年端午节举办了第一届“中国庆阳香包艺术节”.首届香包节一炮打响,庆阳刺绣以“回眸一笑百媚生”之态,赢得了海内外游客的高度赞赏,香包节的成功举办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香包市场的活力,各县,乡,村纷纷注册庆阳民俗工艺开发中心.市政府以“小香包,大产业,小香包,大市场”的思路积极引导,民众积极制作,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而,庆阳刺绣迎来了她空前的辉煌时期.

庆阳刺绣,就其内容看,题材广泛但比较传统,主要是广大民众生活中接触到的或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如《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十二生肖》、《龙戏凤》、《鸳鸯戏莲》、《观音送子》、《莲生贵子》、《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等,这些传统的题材是庆阳刺绣中常见的,即或是有所变化也是“陈瓶装旧酒”式的.就其针法和技法看,主要有齐针、辨针、缉针、抢针、缠针等多种.主要锈法有铺绣、箔绣、堆绣、雕绣、裰绣、贴锈、挑花、盘金、钉线10类.而其技法可概括为“平、齐、整、匀、顺、密、满、繁”8字.这相对于“苏绣”、“蜀绣”、“湘绣”、“粤绣”中国“四大名绣”比较单纯.

众所周知,事物的发展是以创新为动力的,如果墨守成规势必故步自封,一时的繁荣也将成为昙花一现.随着社会的发展,如果庆阳刺绣还以“陈瓶装旧酒”的姿态,不在题材,技法,绣法上创新来满足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需求,最终要导致她的畏缩,以至衰亡.防患于未然.为此,笔者愿尽微薄之力,作出以下思考,希望能对庆阳刺绣的发展有所启发.

我国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勤劳质朴的广大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劳动生产实践和劳心钻研中,积累并保存了丰富的文化遗传,如民间曲艺、民间戏曲、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等.

庆阳刺绣应该以她独特的生活表现方式,向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靠拢,并扎根于传统的经典文化中,在遗传中寻找发展的活力,具体就是,借助现代先进的电脑技术,复制并放大古代遗留下来的名人字画,仿真亭台楼阁,人情风貌.虽然近些年出现了这类作品,如《清明上河图》(局部)、《兰亭集序》书法作品、古代碑文等,但毕竟是小部分,并没有形成一种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然而,就这一小部分的初出端倪却在很大程度上为刺绣艺术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这些作品以“文化保护文化,文化反映文化”的连锁模式,这不仅使中国传统的文化再一次被挖掘并别出心裁的得到宣传,而且使这些珍贵的艺术品让绣工获益匪浅,进一步激发了她们创作的积极心,可谓一举几得.

艺术的发展也要面向时代,反映时代,体现与时俱进的时写作技巧念,庆阳刺绣的题材也应在现实性这一角度寻找突破口,刺绣内容要反映时代变革的大事,要事,以及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重大贡献的集体和个人,如西藏通车,庆阳机场通机以及石油勘探,煤矿工人等.通过这些作品,不仅能展示出刺绣艺术的奇妙和强大的社会适应能力,而且能通过刺绣来记录历史,反映历史.在这一方面,我们应该诚恳的学习苏绣的发展理念,近年来,他们的作品如《韶山》、《遵义》、《南京长江大桥》、《大庆油田》、《白求恩》、《王铁人》、《新安江水电站》、《淮河两岸风光好》、《又是一个丰收年》、《成昆铁路通车》等,堪称这方面的代表,只有这样紧跟时代的步伐,让作品适应时代,以作品反映时代,它才能展现出一片勃勃生机,才能不会为时代所遗忘.

庆阳刺绣由于历史悠久,风格俊异,杂取百家 独成一家,在西北刺绣艺术中独树一帜,近年来,在党和政府的倡导和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下出现了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如果要保持这一兴奋点,还任重道远,这就要求我们以虚心的态度向外看,向上看.

随着刺绣技术的日益提高,刺绣艺人在挖掘、继承传统针法的基础上结合生产实践,不断创新并丰富了各种针法的表现力,如丝理转折自如,镶色浑厚和温,绣面细腻平服的散套;粗看似乱,但乱中有律,长短参差,横斜交叉,具有较强表现力的乱针;以绣人物为主,装饰性强见称的戳纱等.庆阳刺绣应该立地实际,依托红色革命老区优势,学习并融合苏绣特有的各种针法记录红色历史,发扬红色精神,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打造自己的独特风格.

前面已经提到,庆阳刺绣绣法主要有铺绣、箔绣、堆绣、雕绣、裰绣、贴绣、挑花、盘金、钉线10类,而苏绣除了以上10中绣法外,还形成了它独具特色的“双面绣”.所谓的“双面绣”就是在刺绣的一次操作过程中,绣出正反两面完全一样的作品.它的基本要求是:忘记针的方法代替打结;排针要顺序而进,不要挑针,防止反面形成斜度,影响效果;纹样绣完后仍要采用记针的方法藏好线头等原则.这一绣法的创立,在很大程度上拓宽了作品的多维空间和欣赏者的多视角,对刺绣工艺有突出贡献.如果庆阳刺绣能在这方面学习并创新,必然能将刺绣工艺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长重在激发自身的活力.”①政府的引导作用也不可忽视.随着我国政府近些年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地方各级政府积极响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取得了可喜的成绩.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颁发的《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确定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意见》中将“政府主导”放在首位是英明之举,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因为我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在五千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要保持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工作量大,难度高,是非个人所能完成的.只有政府出面组织专家论证,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科学活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才能有效开展.庆阳市政府虽然在这方面花了大力气,对刺绣,剪纸,皮影等民间文化的保护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但引导还不够,要让这些优秀的民间文化得到长期的保护,政府应该加大投资,长远规划.

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固然需要政府引导,但更重要的还是要民众积极响应,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刺绣立足民间,它的保护与发展,刺绣人首先要高度认识到它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不能以“耍活”的态度来对待它.其次要依靠政府开展作品展销会等宣传活动.最后,民众之间应该积极切磋,虚心交流,发挥“能人”的带头作用,在村落中形成“刺绣群”.

总之,庆阳刺绣的保护与发展,政府的主导和民众的响应两者缺一不可.少了任何一方,这项活动都得不到有效的开展.只有政府“搭台”,民众“唱戏”,庆阳刺绣才能出现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繁荣局面.

“民间文艺的存在形式是立体的,并且在立体的环境中活动着”.“民间文艺往往在实际生活中有多种社会功能和实用价值,是一种实用艺术,在表现方式上又往往带有综合性”.②刺绣,作为一种民间工艺,是人类社会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应运而生的.它在过去仅仅是一种配饰品,生活实用功能相对薄弱,这种与生俱来的特性,使得它在庆阳被民众口头称之为“玩意儿”、“耍活”、“绌绌”.试想,检测如这种“耍活”真的到了可“耍”、无关碍人们生活的时候,它的消亡将是必然的.因此,为了使这种“耍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耍”不可,这就需要我们挖掘它潜在的实用功能,使它的艺术性和实用性有机结合.这样,它的存在和发展才会无后顾之忧.在这方面,庆阳刺绣艺人已有所启发,如:用传统的“吉祥娃娃”画面绣制的手机套得到了社会的广泛欢迎,用一些吉祥图案绣制小儿肚兜、坐垫、鞋面、袜垫、钱包、枕顶等受到许多家庭的青睐.这种实用性结合装饰性的工艺品不光装点了人们的生活,而且为刺绣的生存与发展加了双保险.只有这样,庆阳刺绣在刺绣艺人的不断实践与创新中逐步实现它的功能切换,才能由原来单一的装饰品转化为商品价值和民俗价值兼具的复合性产品,形成规模化产业也将指日可待.


注释:

①彭金山:关于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的若干思考[J].西北民族研究,2006,(01).

②段宝林.中国民间文艺学[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