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拾贰:十年梦成

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36 浏览:9396

不知道蔡拾贰是否吟唱过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那句“流水它带走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却恰似他过往10年的职业经历.

的确,10年的光阴,常常让人有恍如隔世之感.2002年的一天,55岁的蔡拾贰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科龙电器,来到离科龙电器所在地广东顺德不远的中山市南头镇,以3000万元人民币投资设厂,创办奥马电器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开始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创业.

蔡拾贰当时或许没有意识到,那一刻正是自己事业生涯的新起点.

10年间,时代的洪流将蔡拾贰逐渐带到了中国家电业舞台的.最初只拥有一家加工小厂的奥马电器,如今成为拥有4家生产基地、市值超过20亿元的上市公司,成为冰箱行业的“隐形冠军”—2011年,奥马的冰箱年出口量超过301万台,连续3年保持行业第一位,国内销售120万台,成为国内最大的冰箱ODM企业..


家电业的牛根生

蔡拾贰的创业经历,有点类似蒙牛乳业的创始人牛根生,都是扎根在一个行业多年,从该行业领军企业的高管被迫离职,不得不另起炉灶,成为创业者.

像牛根生一样,蔡拾贰的起点不高.青年时代他曾在顺德容奇机修厂、容奇汽配厂、珠江冰箱厂等工厂工作.从1984年开始,蔡拾贰来到科龙,从此随着中国家电企业黄金发展期的到来,随着科龙电器的做大做强,蔡拾贰也一步一个脚印,从车间主任,到生产部部长,后来成为科龙旗下的容声冰箱厂厂长.营口科龙、成都科龙、顺德三洋科龙,都蔡拾贰带队筹建的.到2002年,蔡拾贰的职务是当时中国最大的白色家电企业—广东科龙电器有限公司的副总裁,兼容声冰箱公司的董事总经理.这年,他55岁,已在科龙工作18年了.

当时的蔡拾贰对自己的工作、生活相当满意.如果不出意外,几年后,他就想以职业经理人的身份退休.“我对科龙充满感情,当年是根本不想走的.”多年以后,回忆起十年前的“辞职出走”,蔡拾贰依然这样说.

但事与愿违,科龙已经不是他熟悉的科龙.老领导潘宁退休后,当时科龙的大股东顺德市容桂镇政府更换科龙的领军人,王国端、徐铁峰接连成为科龙的董事长兼总裁,但都没有执掌科龙超过两年.2001年10月,顾雏军通过旗下的顺德格林柯尔公司,受让容桂镇政府持有的科龙的股份,成为科龙的实际控制人.作为职业经理人,蔡拾贰与当年科龙的大部分高层管理者一样,对科龙的归属平静以待,对新东家心存观望,只想做好自己分内的工作.

但是,蔡拾贰渐渐发现,新老板“并不想很好地经营科龙”.促使他做出这个判断的主要原因,一是在一些具体的日常经营上,二是在公司资金使用上.

比如,顾雏军入主科龙后,看中了儿童冰箱市场,要求科龙做卡通类冰箱,并一下子投了几千万一口气做了10款模具.但在冰箱市场摸爬滚打多年的蔡拾贰认为,儿童冰箱不符合市场需求.“我们也是为人父母,知道父母都不期望儿童有一个独立的冰箱,我们就给顾雏军提建议,但不被接受.他还是投资了几千万做模具,但产品最后积压在仓库,卖不出去,造成很大浪费.”

蔡拾贰作为容声冰箱的负责人,也与顾雏军在具体的购销合同上产生根本分歧.顾雏军要求科龙电器的工厂购写其旗下公司生产的格林柯尔制冷剂,包括容声冰箱厂.科龙的很多高管包括蔡拾贰认为,格林柯尔制冷剂是适用于大型空调的,对科龙的冰箱和空调是不适用的,科龙的工程技术人员已经试验过.如果用这样的制冷机,生产出的冰箱是不合格的.但顾雏军根本不顾反对意见,强制要求科龙的高管签定合同,购写大约价值3亿元的格林柯尔制冷剂.“有购销合同科龙就可以名正言顺付款了,但购写不适用的材料等于是挪用科龙的资金,我们不签这样的购销合同.”蔡拾贰说.

两三个之月后,通过几件事情,蔡拾贰们看出来了,顾雏军到科龙不是为了把科龙经营好,“他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套现,是拿科龙的钱去并购、拿地,去为他自己的公司谋利.”“我们看到顾雏军挪用科龙资金也跟他谈过.”多年后蔡拾贰还是这样说,“其实在科龙将近20年了,我们作为老科龙人对科龙是有感情的,如果新老板全心全意把科龙搞好,我们一定跟他干.”

最终,不认同顾的理念、看不到前景的蔡拾贰决定离开.离开科龙后本来有很多选择,以蔡拾贰在冰箱行业的资历,他可以到其他冰箱企业继续做职业经理人,不一定非要自己创业.但当时国内比较好的冰箱厂如海尔、春兰都在外省,而蔡拾贰不愿意离乡背井离开广东.再加上在科龙时积累的客户和供应商资源的大力支持,经过几个月的酝酿准备,2002年7月,蔡拾贰正式离开科龙.建厂经验丰富的他带领十几位容声冰箱厂的骨干,创建了自己的冰箱加工厂.

十年跨越

因为资金有限,蔡拾贰选择首先切入自己最为熟悉的生产制造环节,为正要进行产品多元化的销售力比较强的国内著名家电企业做OEM(贴牌生产).

2002年10月,蔡拾贰的第一家工厂开始打桩建设,2003年5月投产,最初只有4万多台的年产能.但他有意无意中赶上了好时候—国内对家电消费旺盛的需求,以及国际家电巨头开始向中国转移生产制造环节,尤其是后者.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在跨国企业全球产业布局中,“中国制造”以其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和熟练的产品加工工艺,逐渐成为“世界工厂”,欧美日跨国公司逐渐取缔本土的工厂,转而在中国寻求代工,产业转移创造了巨大的商机.蔡拾贰紧紧守着“质量好低” 的朴素信条,从做国内冰箱的OEM开始,逐渐赢得国外客户信任,一步步把国外白电大品牌如惠尔浦、伊莱克斯、CANDY、夏普等的代工订单拢至自己旗下.

有了这些稳定的客户和订单,蔡拾贰带领奥马电器开始飞跃式发展.2005年,奥马电器筹建第二个工厂;2007年,第三厂投产;2010年,更大的第五厂开工.“国外大品牌在退出制造业,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机会.我们的产品有竞争力,我们每年都在扩张产能,每年的业绩都在增长.” 蔡拾贰自豪地说.

不只是OEM或者ODM.通过代工生产站稳脚跟后,从2006年开始,蔡拾贰又重新把眼光投向国内市场,设立国内销售中心,开始在中国国内销售自主品牌的冰箱.蔡拾贰聘请了著名国内白电销售企业的高管来打理国内自主品牌的销售.

奥马电器在国内市场的策略是“农村包围城市”,避开海尔、美的、科龙等一线冰箱品牌有强大优势的核心一二先城市,首先在一线品牌比较薄弱的三、四级市场销售,逐渐由广东,扩展到湖南、江西,再逐渐向北向全国扩展.目前,其国内销售额每年都有25%-40%的递增.

之所以能做到如此业绩,蔡拾贰认为人才最重要,“有人才就有资金和市场”.他最自豪的是十年来,奥马电器的中高级管理层始终保持稳定,基本上是只进不出,几乎没有流失的.他认为,事业要做大,一定要能留得住人才,“要靠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事业留人”.

蔡拾贰深谙“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道理.2008年,他把自己手中的部分股份,转让给几位核心高管.

蔡拾贰还把眼光投向了资本市场.2012年3月16日,奥马电器在深交所首次公开募股(IPO),4月16日正式挂牌上市交易.

即使进入浮躁的资本市场,蔡拾贰始终保持着车间主任式的务实.“上市之后,奥马近期依然会专著在冰箱领域,不会多元化;依然要保持稳定的发展步伐,近期保持年增长约20%,目标是做到年产冰箱1000万台,国内市场进入前五名.”蔡拾贰说.

或许是亲眼目睹了前老板顾雏军的教训,他坦言,只会用募集的资金去扩大生产、改善员工生活工作条件,近期不会去兼并收购.“企业需要扩大产能或者需要外地生产基地时,也只会自己去筹建,不希望用并购的方式.”